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策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19 15:58:0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针对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不足,分析新媒体在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对高校如何运用好新媒体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教育,传播正能量,提高大学生利用新媒体正确有效的进行理论探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及学术研究价值。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策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李友子,等.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2):203-205.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益发展,新媒体适应当前社会的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和大数据等特性,已经从各个方面给人类带来了较为全面的知识体系。当代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已经备受关注,现在新媒体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平台的主要载体之一,当代大学生是新媒体应用的主要群体,新媒体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新媒体意义及特性

媒体指的是现代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1]。新媒体名词已经为大家所熟知,新媒体指的是目前有一种针对新媒体定义比较狭义的说法是,凡是新型的媒体或者新型的媒体都可统称为新媒体。此种概念的定义不但影响了新媒体的发展需求,也不能起到一个较为良好的行业间的沟通桥梁。其实,各个行业对新媒体的定义出发点或多或少都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概念定义体系,因此对于新媒体名词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随着各行各业的发展,新媒体概念的定义也会随之发展变化。

(一) 新媒体的意义

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信息来源更加具有多元化、教育模式更加多样化、培育环境复杂化的新特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积极传播作用[2]。

1.新媒体存在的价值

从媒体自身的定义来看,媒体是传递信息的一种载体,所传递的信息具有一定的社会实效价值。新媒体相对媒体来说,具有更加广泛的受众群体,所传递信息的载体相比于媒体更具有全面性,比如现在除了拥有较多受众的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外,手机媒体作为新媒体的一种载体,占据了更多的受众。新媒体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所传递信息载体的价值和所传递信息本身所携带的价值。

\

 
2.新媒体具有原创性

新媒体的提出,已经不只是简单的信息传送,新媒体具有一定的原创性,这也是新媒体备受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新媒体的原创性与媒体的原创性的区别较为明显,传统媒体旨在个人或者团体性的原创,新媒体的源创新主要体现在时间和空间层面,是一种理念上的创新,更加具备广泛意义的创新。

3.新媒体的效应

新媒体效应是一种因果形式的体现,主要体现在因素通过特定的效应特性所产生的结果。相比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的效应特性必须具备一定的更新效应,在社会形式下的特定环境、特定区域、特定时间使受众在感官上有着特定的结果。比如,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使得新媒体的载体变得多样化,载体所传输信息的方式更加具有灵活性,通过这种方式,新媒体效应所产生的结果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4.新媒体的生命力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新媒体的发展可以看作是媒体的另外一种体现形式,新媒体如同报纸、电视等媒体介质一样,同样具有一定的生命力,生命力都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对于新媒体而言,生命周期的长短取决于其在存在的社会形态过程中价值的体现,新媒体的发展速度在日益加快,如果不能具有更加灵活、多面的因素介入,一味的只是生搬硬套传统媒体的一套流程,那么新媒体的生命力也将不会持续太久,更不能称之为新媒体。比如现在的电梯视频、地铁视频、公交车视频等都具有一定的媒体传播价值,当属新媒体之列,也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二) 新媒体的特性

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数字化生活体系表现的更加突出,“低头族”也成为较为热门的一个网络名词,这实际上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即人们的生活过程中所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来源于手机和电脑,其获取信息的方式都是通过空闲时间,新媒体正是利用人们的碎片化时间而生。人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可以从新媒体作为载体的物质状态下随时随地的满足个人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的需求。

新媒体日益成为当前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平台,新媒体正是宣传和培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正是因为新媒体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受众在通过新媒体介质学习或者获取信息的可选择的主动性更强。正是因为受众的可选择性强,从而促使了媒体市场在信息细分方面更加充分,更加具有可控的系统性。

二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向将决定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4]。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筑基基石,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也是整个民族发展的希望。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应积极进行创新,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5]。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高校作为主阵地和主战场,受其自身的社会阅历、知识体系的架构和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的制约,不同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也不同,并且个体差异性较大。

目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体现在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不够强烈,当自身具有一定的理想抱负,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望和更加广泛的兴趣爱好,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但是由于现代数字化时代的多方面因素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难免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薄弱,很容易造成自我意识的偏差。从而导致政治参与意识不够积极;另一方面,在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下,社会环境基本稳定,但是由于媒体发展的迅速,一些局部的现代化建设的社会环境的不和谐、经济发展的不和谐以及文化发展的不和谐等因素也随之呈现,将会影响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全方位育人视野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书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和管理育人各方面,力求形成育人的强大合力[6]。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本质需要;是营造大学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基本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需要。

三 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影响

由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交际、思维定势以及个体化的价值观念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7]。当代大学生善于探索,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较强,是新媒体中最为积极和活跃的受众群体,大学生在学校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普遍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重视与关注,从而充分的表达自我,大部分大学生都是借助新媒体平台来实现自己的表现形态。因此,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交际、思维定势以及个体化的价值观念也深受新媒体的影响,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两个方面。

(一) 积极因素

首先,当代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主要是通过高校课堂教育学习,单纯的课堂受教存在授课时间有限。新媒体弥补了课堂教学的这一缺陷,当代大学生可以在不受时间、空间、环境的影响下,实现线上线下的全方面学习。比如现在主流的在线授课形式:慕课、微课堂以及在线专题讲座等方式的新媒体教育方式。

其次,当代大学生所获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源头来自于课堂,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结构体系,不足以扩展学生接受教育的全面性。新媒体利用了现代化数字网络体系,具有非常丰富的教育素材,并且实现了教育信息的共享,增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互动性。

最后,新媒体提高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积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授课内容需严肃认真,专业术语的解释晦涩难懂,会使大学生产生距离感;新媒体采用图文并茂、音频、视频以及动画穿插的学生方式,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具有了一定的感染性。
\
(二) 消极因素

由于新媒体传播的多向性和全面性,使得高校思政教育者工作量急剧增加,高校思政教育者必须不断更新授课内容,才能适应大学生的需求。大学生多数表现出新媒体所带来的教育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从而使其对传统的授课方式降低了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代大学生经常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浏览新媒体所带来的各种信息,从而导致所接受的信息不具有条理性和逻辑性,最后造成其对社会主义核心较直观的认知不全面。由于新媒体的公开言论性,充分发挥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认知,个人认知不同所发表的言论相继就会存在争议,因为互联网的言论自由性,个别大学生会因为激烈的争论最后导致心理压力过大,影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新媒体具有多元化的特性,当代大学生所获取的信息量也急剧增加,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缺乏对信息的甄别能力,由于新媒体所传播的自由行和开放性使得正能量在传递的同时,负面消息也随之而来,负面因素有时是不受教育者所能控制,从而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更加复杂。

四 新媒体环境下改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策

新媒体正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迅猛发展,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因为新媒体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大大提高了当代大学生对思政类课程学习兴趣。然而正因为新媒体的内容更新迅速,使得当代大学生对高校的思政教育课程的兴趣大大降低,给思政教育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目前,新媒体视域下的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式不仅仅只考虑单一的教育方式,最终所确定的核心价值观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既离不开传统高校的教育方式也离不开新媒体的灵活多样性[8]。利用新媒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是解决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问题[9]。

(一) 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融入新鲜元素

由于新媒体教育方式的冲击,高校思政教育者的传统授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思政教育者必须加强自身的学术底蕴,还需紧跟当代社会的潮流,实时更新授课内容,这对高校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考验。因此,应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在课堂中融入新媒体的教育方式,更加灵活和积极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 加强平台信息管理机制

正因为新媒体的信息来源非常广泛,并且提供了受众之间的讨论机制,导致了新媒体的自由度非常大,因此新媒体在传输积极向上的信息外,难免会有消极因素的信息会趁机而入,所以新媒体运营平台应当加强信息管理机制,对负面信息及时予以屏蔽和过滤,树立一个阳光、文明、可靠的传播途径。

(三) 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当代大学生从入校后,小到班级干部大到学校社团核心成员,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不容下虚。定期开展班级或社团活动,学习如何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干部率先做好魔法带头作用,积极传播积极信息,理性对待网络舆论环境,示范引导其它成员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四) 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合理的借鉴网络在线学习平台,比如“IMOOC”、“微课堂”等目前受高校教育者欢迎的教学平台,提高了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之所以会提高大学生的兴,是因为这些在线学习平台从最浅显的层面对课堂上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做了分析讲解,从而使得受众更易学习和理解,课后可在线与授课教师进行互动,从而启发兴趣。通过合理的利用网络在线平台资源,可以更加有效的树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 结论

在介绍了新媒体的意义及特征基础上,重点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深入研究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较直观的积极因素的影响以及消极因素的影响,最后针对高校教育提出如何有效、合理的利用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且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研究,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勇.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7.
[2]刘镇江,刘振中,李晓衡.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70-72
[3]杨美丽.核心价值观培育如何向新媒体“借力”[J].人民论坛,2016(4):92-93.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5]苏智.网络拟态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03):90-92.
[6]侯保龙.全方位育人视野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2):44-48.
[7]韩飞.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1):36-37.
[8]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9]韩文乾.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3):68-7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611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