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全英教学可以更好地满足我国高等教育“双一流”规划对于培养一流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本文论述了全英教学的和紧迫性,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分析了全英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开展全英教学的两个关键问题:主客体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并就当前全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全英教学;双一流;主客体
本文引用格式:晏泓,等.全英教学在冶金工程专业中的应用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9,6(62):129-130.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1]指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而“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中国的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一个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对高校培养一流国际化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发文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同时,“双一流”规划[2]的颁布对中国高校的学校实力、学科水平以及一流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太原理工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专业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和全英教学的比例也在逐年加大。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早已是世界钢铁冶金大国,但并不是冶金强国。从大国迈向强国的转变中,需要培养更多创新人才、高素质人才。为了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学科,开展全英教学既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世界最新科研成果,又可以培养其自学能力,扩大其国际化视野,从而提高其创新能力。
一 全英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全英教学是适应“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各类人才”的新时代需要而产生的。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我国面临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复杂多变的环境,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从未如当前这样紧迫。具有良好英语功底和扎实专业知识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才能更好地完成时代所赋予的使命。与双语教学相比,全英教学因所有教学环节全部采用英语,更能够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汉语的依赖,从而更能够激发学生的英语思维,在沉浸式的英语学习环境中获得英语能力的提升。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甚至发生局部的贸易战,给本就增长乏力的国际经济带来丝丝阴霾。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国际化人才之间的竞争。尽管我国出国留学人数逐年增加,但是我们还缺乏一大批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同时又具备良好英语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我国高等教育的优势在于扎实的专业基础教育,缺点在于缺乏国际视野和创新培养。全英教学立足于中国高等教育优势,补齐短板[3],必将为培养既有深厚专业知识又具备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道路。
二 全英教学的特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开展好全英教学进而培养出预期人才,必须首先了解全英教学的特殊教学规律、特点。全英教学属于沉浸式模式[4],即Immersion Model,包括教材、讲义、授课过程、师生互动、作业、考试等全部用英语进行(但可以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关键术语、重要理论、疑难问题辅以汉语翻译或解释),学生全程沉浸在英语语言氛围中。而参与全英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客体(学生)又都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员,这就出现了全英教学的一个难点:即学生学力与授课目标之间的客观差距。这就要求参与全英教学的师生都应该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达成教学目标,从而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三 全英教学主客体的选择
基于上述特点,全英教学首先要求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应具备较好的英语基础,即全英教学的教学对象不适合全体学生,应当在开课前适度筛选。冶金工程选修课《炉外精炼》的授课对象为本科四年级学生,共两个班,开课前一学期末采用学生报名+设置适当门槛的方式,打乱班级界限,根据学生学力组成全英教学班级和双语教学班级。
开展全英教学的教师应当具备较高的英语听说水平,具有国外知名院校本、硕博学历或者在国外院校进修学习经历的教师应当允许优先开设全英课程。
结合作者全英教学的开展经验,教师最好在开始全英教学前,先进行双语教学一到两年,从而可以准确了解学生在哪些专业术语、哪些知识点的理解上存在较大困难,可据此在全英教学授课环节中借助相关视频、图片、动画及思维导图等帮助学生在全英语境下的理解,为提高全英教学的授课效果奠定基础。
例如:《炉外精炼》课程中,对于“runne(r浇槽)”、“killed stee(l镇静钢)”、“RH station(RH 脱气工位)”、
“stopper(塞棒)”“plugs(挡渣装置)”等这些专业术语,如果没有双语授课背景,对学生接受能力不熟悉,很容易造成授课过程脱节,最后导致教、学两张皮。学生从努努力能听懂,变成努力也听不懂,最后放弃听懂的努力。这样的教学效果,相信是师生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
四 教学方法的改进
全英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别于传统中文授课,也应该在教学方法上告别过去中国学生适应的满堂灌、填鸭式被动听课方式,应该实行以学生为课程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方式[5-8]。
探究式教学既可以采用问题讨论法又可以利用案例教学法,既能增强课堂内容的吸引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但是探究式教学对教学双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课前准备要求:首先教师要具备把握课堂进度、方向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课前既要准备教材的内容,又应该熟知相关内容的国际国内前沿理论、工程实践,否则对于研讨过程及案例探究过程中学生提出的创新型问题或思维不能准确把握和引领,就会失去探究教学的意义;其次,开展探究式教学前,应该提前告知学生相关内容,让学生进行充分准备。考虑到中国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炉外精炼》全英教学活动采用小组式探究教学,即让学生自由结组,相互配合,既减轻了每人的课前准备负担,又能通过小组成员扩大知识面。小组式探究教学的开展可以很大程度避免全英互动过程中个别学优学生“独享”互动环节,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炉外精炼》“动力学”部分,讲到搅拌方法,教师在授课前一周发布授课内容,学生分组准备,在课前已经熟知了“mechanical stirring机械搅拌”、“electromagnetic stirring电磁搅拌”、“stirring by tapping stream出钢搅拌”、“gas stirring气体搅拌”等专业术语对应搅拌方式的异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引导这些工艺的应用,师生互动热烈,所有教学小组都参与了讨论,教师在聆听讨论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疑惑并加以解答,共享发言机会的同学有一半左右,取得了良好的授课效果。
总之,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教学流程: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课前收集证据→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证据与问题的逻辑关系→学生基于证据对问题进行合理解释→教师进行启发性总结。
五 全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 全英教学课程的选择
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开展全英教学[8],尤其是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一方面这类课程在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作用显著,另一方面即便是中文教学都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因此这类课程开展全英教学更应当慎重,否则极有可能适得其反:既没有达到全英的目标又减损了专业能力。全英教学应该选择具备一定前沿性特点的专业选修课,这样既不影响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又能开拓国际视野。
(二)全英教学资源的配备
传统教室,教师是主角,学生安坐在座位上就可以完成教学过程。全英教学需要更多地引入互动、讨论等方式提高授课效果,那么全英授课教室就应该具备座位方向可调、座椅可动的特点,如果能建成智慧教室将更加方便师生间的互动,增强互动气氛的同时又能利用智慧教室的设备将学生的思考结果投射到大屏幕,提高讨论的效率。
(三)授课学期的考量
毋庸讳言,大四的学生就业、考研压力较大,在本科学习上投入的精力、时间有限,从提高全英教学效果角度出发,大一到大四年级中,大一还未开始专业课;到了大三,经过两年的学习,学生的专业知识框架已经具备,又经过了完整的大学英语训练,同时还保有很高的学习热情,在大三的第一或第二学期开展全英教学恰如其时,能收到较好的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R].新华社,2018.5.2
[2]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M].教研〔2017〕2号
[3]欧达毅.全英教学模式在建筑学专业课程中的应用初探[J].中外建筑,2016(06):49-50.
[4]陈映芝“.全英教学”研究现状[J].海外英语,2017(19):102-103.
[5]马怡铭.中国“全英教学”的学生认可程度探究[J].文学教育(下),2017(12):74-75.
[6]谭伟红.地方高校全英文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高教学刊,2016(15):130-131.
[7]段丹阳.中国高校全英教学理论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7,26(05):82-86.
[8]郑继红,张薇,贾宏志,等.国际化认证背景下光电子学全英教学课程建设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5(06):116-12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6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