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国学热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要求的大背景之下,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溶于中华国学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播之中,实现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教育。在激发兴趣、提升综合素养的实践过程中,引领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因此理解和运用中华国学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共通性成为提升教育效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华国学和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通性
本文引用格式:王爱敏.试论中华国学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通性[J].教育现代化,2019,6(60):252-254.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强大,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日益彰显。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中华国学和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日趋增强。据国家汉办统计,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球146个国家(地区)建立了孔子学院525所和孔子课堂1113个。138个国家(地区)建立孔子学院共计525所,其中亚洲33个国家(地区)118所、非洲39国54所、欧洲41国173所、美洲21国161所、大洋洲4国19所。79个国(地区)建立了1113个孔子课堂,其中亚洲21国101个、非洲15国30个、欧洲30国307个、美洲9国574个、大洋洲4国101个。仅2015年全球参加汉办主办和授权国际组织实施的各门类汉语考试的人就达550万人。随着国家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高校国际化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日益增加。作为高校的职能之一,传承文化、教授国学、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成为大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替代和或缺的基本内容。大学校园各类传统文化活动方兴未艾,学国学、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参与文化传播工作氛围浓厚。在中国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与发展的新要求下,如何引导大学生学习国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能否将发扬国学中的优长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与素质修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将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以下简称思政工作)的核心环节融入其中,是作为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文化要素多元并存的社会大背景下,身处移动互联网新技术迅猛发展的大时代,九五后和零零后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及道德观念正在经历着校园象牙塔和现实社会矛盾体的双重考验。一部分同学受到网络媒体不良思想的侵染,出现信仰危机、名利当头、拜金哈洋、道德意识缺失、集体意识和法律意识淡化等意识形态问题,甚至通过网络如套取校园贷等非法手段堕入违法犯罪的境地,反映出学生的思辨能力弱化、不劳而获的思想根深蒂固,对生活、学习、工作缺乏目标和激情,对身边的人与事缺乏兴趣,态度淡然。与此同时,大学校园中思政类课程讲授形式单一,课程内容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这样的情境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指导能力是一个巨大考验,如何挖掘和搭建一个良好的接地气的有效的教育方式和载体是当前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最需要研究的课题。这也是我申报《以中华传统文化和人文类知识竞赛为平台,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例》课题研究的重要立项背景。打破僵硬的死板的框框,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润物细无声,实施爱国主义、文化自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这也是全国思政会议和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为我们一线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新期待。因此,从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和专业特色出发,抓住社会热点,引领和指导学生学习国学、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感染力和鲜活的心灵净化功能,激发学生的爱的激情和前进的动力,以提升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经过调研和访谈发现,让思政教育走进国学与传统文化类课程的课堂,将国学文化经典嵌入思政教育活动之中去,实现两者的和谐交融,是一种有效的思政教育方式和载体。同时发现,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求我们具体工作者要研究和掌握好国学和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存在着的共通点并将其有效运用。
一 高校思政教育与中华国学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共同目标是以“德”树人
高校思政工作重中之重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人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而解决这一育人问题的关键在于“立德”。“立德”是树人之本,也是找到“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答案的路径,这就需要将思政教育贯穿到大学教育的全部过程中去,从而实现全程育人与全方位育人,着力寻求在育人过程中实现道德情操塑造和人格健全的方略。
而国学和传统文化中正蕴含着立德树人的思想力量。国学对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总结与继承,其中所蕴含的经验与智慧是整个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在国学宝库中,儒家所倡导的道德内涵在当今社会中仍然绽放着理性的光芒。孔子的“为政以德”彰显了道德在政治体制中的关键地位;孟子“民贵君轻”的社会思索再现了儒家“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屈原“上下求索”的美政理想体现了对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不懈追求。这些放射着伟大文化自信光芒的传统道德精神都为当今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提供了心灵指引和人格指导,也是当今思政教育之中以“立德”达成“树人”的文化思想基础。习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那么,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魂。”
国学中饱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同时也是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传统教育观念中的德育教育因素同样也是当前高等学校在进行思政建设改革过程中的营养支援。“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之道,“程门立雪”的尊师重道理念,“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等的教育教学思想对当今的高校教学改革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借鉴意义,也都可以拿来广泛运用到思政教育的建设中来。
二 高校思政教育与国学和传统文化教育共同的核心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当代中国每一名公民都应该践行的道德规范,也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最为典型的特征。中华五千年文化传承,倡导的主流意识是“仁义礼智信”,倡导中庸和谐,忠君报国。溯根求源,在哲学层面,国学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孕育了文化根基和思想根源。在当今社会承扬国学、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意义,也需要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为指导,与当代中国的国情民情相适合,将国学和传统文化中的具体内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框架内加以阐释,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核心价值观教育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紧密融合的最佳切入点就是将思政教育落实到文化社团的具体活动中去,落实到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和成人礼中去。高校工作者有义务告诉学生“什么是大学?为什么来读大学?如何过好大学生活?”
习总书记曾经指出:“学生在高校生活,少则三到四年,多则九到十年,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需要加以正确引导。”如果引导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或是缺乏力度,不足以抵御来自社会的诱惑与干扰,就会导致大学生思想认识上的迷茫。我国先贤早已在《大学》中为如何成长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指明了明确路径。“明德”是基础,“新民”是途径,“止于至善”是目标归宿。而从“正心诚意”到“格物致知”,再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指导思想所体现的正是从立德到求知、从自我完善到奉献社会的人才成长的全过程。古人对如何塑造价值观和世界观、发展完美人格方面的思考都值得我们加以借鉴。
少数大学生中弥漫着拜金主义、个人利益至上的思潮,哈洋人群广泛存在。疗救当代大学生迷茫的人生也完全可以通过博大精神的国学内容来指导方向。习总书记曾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实施者,提高人才培养效果是第一任务,大学生思政工作是实现这一任务的关键环节,我们应该更为着力发掘这些来自国学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探求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契合点,探求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时代精神,助力健全大学生的人格修养和道德素质,为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良好的思想和人格基础。
三高校思政教育与国学和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切入方式是以大学语文课为代表的通识教育类课程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进中国国学和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中去,包括大学语文在内的通识类课程,是实现课程思政的最佳平台。在高校课程之中,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主要依托中国文学、大学语文、文字学、古代汉语、哲学、历史等人文知识和哲学类课程来实现,而这些课程是实现以“文”化人的最好载体。国学和传统文化类课程映射着深刻的人生理念、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施教过程不强硬不突兀,受教过程主动而深远。在潜移默化的知识传播之中,阐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特征,激发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一致性。此类课程对营造弘扬传统文化的校园氛围,实施“课程思政”是及其必要的载体和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3]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4]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5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