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针对影响文学院学生亲近与理解文学作品的障碍,论文建议以培养学生历史现场感为抓手,做好相关历史资料的整理与介绍,为课堂教学营造历史氛围,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历史现场感;当代文学;课堂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朱厚刚.培养学生的历史感以激活课堂教学——以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60):169-170,175.
社会发展与社会情绪的变化带来了教学环境的变化,教学方法的改变成为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必须慎重考虑的事情,否则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受到影响。中国当代文学作为文学院的专业基础课,也面临着新的教学困难,即学生对当代文学涉及的历史生活与社会状况缺乏了解,阻滞了阅读的愉悦感与研究的深入。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感来激活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深入理解当代文学的内在便成为课堂改进的着力点。
一 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推进,文学院开设的“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时间被压缩,授课的内容越来越多,这就带来新的矛盾。笔者近年在教学中进行了观察与思考,发现以下的变化愈加明显。
第一,教学的课时被缩短,导致课堂教学选择的困难,内容也一再削减。在整体性压缩专业课时的情形下,“中国当代文学”的课时也一减再减。如何在课时减少的情形下确保专业性教学,把文学史的脉络和重点作家作品的讲解兼顾,是急需处理的问题。在新的形势下,高校文学课堂“讲什么”和“怎样讲”成为教学首先需要考虑的前提性问题,这与备课活动紧密相关。第二,学生的文学基础比较薄弱,加之提早到来的就业压力与潜在的社会风气的影响,实用至上的风气排挤了文学课堂教学。不读、少读、或读速写本、简本等成了当今中文系学生普遍存在的通病,有的直接在网页上复制以讹传讹,这不能不影响课堂教学。谈论对文学作品的看法时,多是照搬、借用他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见解与认识;学生在回答课堂提问时的观点经不起追问,显得自信不足。因此,加强学生对作品的分析、感悟能力的培养是基于现实的需要,也是文学教学的本义。第三,对历史知识以及历史感悟的缺乏,是讲授当代文学的最大障碍,即学生们对历史不了解,也不愿去体察性的靠近,就以这些文学作品不好看、政治性太强为厌恶的借口。因此,怎么让年轻学生获得历史感,吸引他们的读书兴趣,激发研究的能动性,需引起重视。第四,随着新媒介的大量应用与数字技术的进步,似乎资料的获得变得轻而易举起来,但这同样带来泥沙俱下的弊病,对资料的获得、选取、甄别需要锻炼。而学生们随意复制网页上的信息时,则忽视了这一点,这在课程论文的写作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上危害甚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几个问题看似无关,但又紧密相连,务必需要协同解决。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愿意亲近这门课程,才能谈得上愿意阅读原文、愿意查找史料、愿意展开深度探究学习。因此本文试图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现场感入手,让学生充分体认在场的鲜活感,对授课内容抱有亲近感,激起学生的好奇之心,增强课程吸引力,从而实现愿意学习、主动学习的目标。
二 培养历史现场感的实例举偶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堂上无法知道更多的丰富细节,繁重的学业任务限制了课外扩展阅读,这对于理解力与现场感的培养是极大的障碍。
中国当代文学跟中国的社会状况、经济发展、文明程度、社会大事有着互生的重要关联,要更好地理解中国当代文学就不能忽视对中国当代史的把握。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历史现场感来激发课堂教学就十分必要。只有对文学作品的背景熟知,才能在社会生活、作家心理、文学作品、文学批评等方面找到深入研究的话题,从而带动整部、甚至同类作品的研究。本文将以土改叙事中的“斗地主”问题做一个切片式分析,以帮助以后的教学改进。
获得斯大林文学奖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都有批斗地主的场景,这是土改运动的高潮部分。丁玲写在批斗会上,有一位汉子冲在钱文贵面前叫骂道“你跪下!”下面的人也一同喊着“跪下!跪下!”然后钱文贵被旁边的两个民兵按着跪了下去。他跪倒之后,农民的势头更猛,有一个小孩子嚷嚷说要给钱文贵戴“高帽子”,然后一个十三岁左右的小孩上来给他戴帽子,还吐了一口痰。“钱文贵的绸夹衫被撕烂了,鞋子也不知失落在哪里,白纸高帽也被踩烂了,一块一块的踏在脚底下,秩序乱成一团糟。”[1],张裕民见势不对,将身子伏在钱文贵的身上,加上民兵的帮助,钱文贵的性命才得以被保住。《暴风骤雨》中有很多语言暴力的描述,如:“揍死他!”、“打死他!”、“打死他!”、“不能留呀!”、“杀人偿命呀!”、“非把他横拉竖割,不能解恨呀。”等。暴力行为在土地改革中是一种醒目的存在,既有语言的暴力,也有身体的暴力,描写土改的作品都不可避免地要直面这个问题。
历史叙事告诉我们,这种暴力建立在正当性之上,但是仍不能全部解释此类小说的一些问题,如:批斗地主的目的何在?地主阶级是如何被发现的?地主形象的建构是如何进行的?这样的批斗对历史当事人意味着什么?会有怎样的深远影响?如何看待这种相似的书写?在相似的书写中如何判断出作家水平的高下?怎么让学生注意到土改的丰富与复杂呢?学生如何在文学作品的带动下走向更加细致的历史分析?对土改的宗旨、诉求、实施办法和可能困境,对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经济状况的了解,就成为解释以上追问的前提性知识。如果没有正确解决这些问题的引导性介绍,由于这段历史的逐渐远去,当今的大学生缺乏对这段历史生活的了解与亲近,就会无法理解当年的作家为何花费大量笔墨在那些细小的事情上,也不能细致地区分同类作品最为本质的高下,高年级时的专题学习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让学生重回丰富的历史现场,需要教师做好引导工作。这在时间有限的文学课堂上如何实现事半功倍的讲解效果,无疑考验着每一位教师。
为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亲近这一历史运动,教师的氛围渲染工作必不可少。第一步,教师需要进行深度的文献整理,如对《土地改革运动史》《地主和长工》《可恨的地主》《地主研究》《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等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对土改各方的真实反应的案例,对地主形象建构的过程与叙事策略,对推进土地改革运动曾遭遇的困难以及政策对策等,应有相对系统的整理。第二步,指出土改叙事作品在哪些问题上进行了集中的观照,每位作家的应对之策有何异同,如对土改过程中的暴力因素都各自采取了何种书写的策略,各自的关怀与诉求何在。当做好如此的铺垫工作,就可以内外结合地谈论土改书写的得与失,学生也能在这些扎实史料的帮助下,建构起全面而又鲜活的印象,对土改叙事作品有举一反三的通达点评,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三课堂前景展望
对时代进行全面认知的困难,是每一代人都会有的无奈。对中国当代史的盲见无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其实,文学院不光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会碰到此问题,外国文学[2]、古典文学同样不可避免[3]。中国当代文学是高校文学课程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和主要成就,具有一定的鉴赏和分析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有必要针对此问题的存在而谋划对策,改善课堂教学的滞后局面。
在基本信息易于获得的今日,文学课堂应侧重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历史现场感的培养,由此让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赏析能力得到培固,从这一目标出发对课堂篇目的选定、教学方法的改进、课堂互动的形式等问题进行尝试与探索。在对学生历史感的培养上,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导致了无法全面展开文学作品中涉及到的历史知识的介绍与历史学常识的普及,课外阅读书目的开设也在学生们“繁忙”的课余生活中被遗忘。如何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显得颇为重要。
本文建议借用社会学、历史学的研究成果,将土改运动的历史渊源与存在问题等分阶段整理,对应着这几部土改叙事的作品,做好史料的归类与梳理工作,再尽可能地将关键信息数据化,如积极采用新技术创建动画、立体地图、动态大事年表等形式,立体地呈现给学生观看学习,既能顺应读图时代学生的需求,也能节约教学时间。在此基础上对这一类型的文学创作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吃透小说内容,争取教学效果,带动学生开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学科内部来探讨此类作品的得与失,将文学的解读推向深入,拉近与学术界最新研究的距离,帮助学生建立更广阔的视野。扩大而言,对于与当代文学紧密相关的历史大事件,都可以做类似的资料整理,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的现场材料,如将农业合作化运动、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寻根文学思潮、先锋小说的崛起、底层叙事的盛行等专题资料数据化,在对文学作品的故事背景进行深度把握的基础上检视作品的具体内涵,从两相对照中发现问题,也能够获得情感的体验及审美的感受,对提高其鉴赏能力和专业素养大有裨益。对学生问题意识的提早培养,既能督促他们进行深度阅读与有效阅读,也便于将来学位论文写作的顺利展开。
本文所提倡的培养学生历史现场感的说法,其实是强调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让学生愿意亲近学习对象,能够以敬畏与同情来面对文本世界与历史人物,为开展混合式教学与研究式课堂教学打牢基础,进而培养有独立见解、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这是符合新时代高校教学改革内在要求的,是可操作、有价值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顾云飞,赵再岚.大数据时代对英美文学教学的冲击及应对[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5(03):14-16.
[3]操瑞文.大数据环境下的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刍议[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18,38(02):23-2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5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