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初中古诗词的情境教学策略例谈论文

发布时间:2020-04-21 14:14:3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改在教育事业中的进一步深入,初中古诗词教学随之得到了教师们的高度重视。古诗词不仅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表现。然而,在一些学校,初中阶段古诗词教学现状并不乐观,且存在着许多问题。特针对初中古诗词的情景教学策略例谈,特对情境教学策略应用带来的优势进行阐述,并针对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利用情境教学给出建设性的教学策略,促使初中古诗词教学质量提升。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情境教学

古诗词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课改”中说:初中古诗词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在理解中提升自己的欣赏品位、文化内涵,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语言表达能力。由于古诗词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与现代汉语表达有着很大差异,所以初中古诗词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通过对大部分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可知,实际教学中仍存在有许多问题阻碍了古诗词教学活动开展。如:教师自身古诗词功底欠缺导致古诗词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环节中没有对学生的理解感悟进行全面考虑等。基于此,为改善这一现象,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古诗词整体的灵动美,教师必须将情境教学应用于教学活动中。

一、情境教学应用带来的优势

所谓情境教学,指的是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通过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喜爱的一种教学手段。目前,情境教学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一定的优势。

\

 
(一)降低初中古诗词的学习难度

对于情境教学而言,形象、直观是其独有的特征,而这一特征与初中生思维的发展规律有着一致表现。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围绕教学内容创设各种具体的教学情境,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词,而且能够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另外,初中阶段学生思维大都处于快速发展期。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可了解到:相对抽象知识记忆,学生更青睐具体材料的认同感。学生因感性刺激物的境,更容易产生有关的情。情境教学则是通过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具体场景,再现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真实的感知中打消与古诗词课本之间的心理距离,进而对古诗词学习产生兴趣,做到自主学习。

(二)有利于课堂氛围的活跃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倾向于古诗词理论分析,严重缺乏情感方面的渗透,导致学生与古诗词课本以及教师之间产生隔阂,让学生难以给予古诗词学习饱满的激情,难以做到自主学习。相反,情景教学提倡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倾注真实的情感,在呵护学生情感时,融入学生情感领域,了解学生需求,帮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情景教学方式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调动学生情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与教师进行良好互动,最终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三)有利于古诗词内容的丰富

由于以往古诗词教学过于重视讲解与传授,导致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枯燥无味。然而,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种情境开展古诗词教学活动,如丰富的视听情境或妙趣横生的活动情境等。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古诗词内容有真切的感受,而且能够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实现古诗词教学内容的进一步丰富。

二、初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体现,高效的古诗词教学不仅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有利于学生文化内容的丰富。然而,目前很多初中古诗词教学都存在不足。

(一)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缺乏古诗词功底,导致难以胜任古诗词教学。再加上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方法单一。另外,在教学中,要想实现高效教学,教师除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外,还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自身经验与感受出发,对古诗词内容进行赏析。然而,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自顾自地讲解,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古诗词真正含义,体会不到古诗词的魅力,进入不了古诗词所创设的意境中,因而会对古诗词产生厌恶之情。

(二)古诗词教学中存在有严重的功利主义

随着现代化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家长们都望子成龙。在此背景条件下,一些学校把升学率视为教育重点,导致现如今大部分初中教师只为教而教,为考而教。教师只对中考可能会考到的内容进行详细教学,忽视其他内容教学。在中考题中,古诗词占据的分数值多在15分左右,而且涉及古诗词的题型都比较单一,诗句默写、句子分析和蕴含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都只重视了部分知识的讲解与名句背诵,忽视了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这种功利主义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存在无疑将导致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上严重缺乏思考,甚至不能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全面培养。

(三)古诗词教学中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泛滥问题

在新课改要求下,很多学校都对教学方法与模式进行了改革。但在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对某些教学模式概念及理论知识并未掌握,再加上学校教学资源匮乏,教师只能做到形式改革,无法深入内部。作为教学方式改革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多媒体技术在古诗词教学模式中的应用,虽然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方面的不足,如:能够帮助学生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情感,实现角色转换等,但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会因多媒体技术具备操作简单、省时省力等特点,没有目标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古诗词教学活动,导致古诗词教学重点无法突出,学生无法全面掌握教学内容。

三、初中古诗词的情境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在初中古诗词教育中的应用,将给初中古诗词教学带来诸多优势。面对初中以往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必须通过对情境教学方式的合理应用进行改善。

(一)视听情境的创建与合理应用

视听情境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创建不仅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而且能够让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对古诗词内涵有全面了解。在视听情境的创建与应用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通过真情朗读让学生感知情境。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方法之一。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古诗词需要美读。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对古诗词真情的美读才能了解到隐含在古诗词中作者真实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对古诗词的美读,让诗人情感再现,让学生走进诗人情感情境中感受诗人真实的想法。例如:在教学《木兰诗》的时候,教师需要在美读中注意节奏的缓急,准确地将该古诗词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朗读出来,如:开篇采用慢语速阅读,在第二三段的时候加快语速,表达出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与边疆军情的危急。这样不仅可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更真切的感知情境,而且能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古诗词。其次,通过图画应用再现情境。在古诗词中,诗与画往往是相互对应的。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图画再现诗词情境,让古诗词中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对古诗词有透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望天门山》的时候,该诗主要描绘的是诗人行舟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景象。因此,在该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古诗描述的景象绘制图像,让学生借助图像完成情境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极大程度上帮助学生体会到诗人作词时的心情,而且可发散学生思维,最终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

(二)开展活动教学情境

所谓活动教学情境,主要指的是教师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并通过角色扮演,拉近学生与文本及教师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该情境中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石壕吏》时,教师可组织一次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并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角色人物,在私下经过排练之后上台表演。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从中分析人物性格,也让学生对古诗词中的主要内容与诗人情感有所了解,而且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学习的乐趣。

\

 
(三)创设问题情境教学

问题情境教学主要指的是以问题为中心开展高效教学的一种方法。在问题情境教学的应用上,教师首先需要设置一个主问题,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并通过该问题的引导让学生积极发散思维,对古诗词进行深入探究。其次,教师需要在全面分析古诗词后,在关键的部分设疑,进而激发学生探索新问题的欲望,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体会古诗词中蕴含的深刻含义。例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的时候,教师首先需要设置一个情景问题,如:古诗中一共列出了几种景物?这些景物叙述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在完成问题情境设疑之后,教师接下来就需要设置关键情境,如:让学生结合秋郊夕照图,说说该画关键点在哪里等。这样不仅能引发学生深思,而且有利于最终教学质量提升。

总而言之,古诗词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面对初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必须通过情景教学方式的合理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文学素养,对提升学生诸多方面都有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丽.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例谈古诗词中的情境教学[J].甘肃教育,2019(16).
[2]茹越君.基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D].河南科技学院,2019.
[3]李娜.融合古诗情境培养文学素养——谈情境教学观指导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J].新闻研究导刊,2019(5).
[4]邹俊.高中古诗词情境化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建设,2018(29).
[5]刘婷玉.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第三学段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
[6]王媛凤.高中语文古诗词“情境化”教学策略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426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