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丰富语言的积累”,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强对语言材料的积累,语文课外阅读量应该不少于 100 万字。仅靠语文教材是无法实现这一阅读量的,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重视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学。小学语文阅读活动的开展与 教学质量的提升,不仅对小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后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在 小学阶段,教师要加强对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提升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语文 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方法;作用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 课内阅读已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伸与拓展, 可以达到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效果。
(一)课外阅读拓展课内阅读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立体化”的知识体系
教材内容是高度概括浓缩的精华, 单靠课堂学习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课堂知识需要再吸收和消化。 课外阅读为学生搜集知识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途径,学生可以将在课内学习到的阅读方法等融入到课外阅读活动中, 在课外阅读中扩展知识,形成对知识的全面深入理解与掌握,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网络。
(二)课外阅读积极向上的内容,引导帮助学生提升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
“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在广泛、自由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在阅读 中找到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或榜样。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自觉以这些人物的先进事迹、高尚品德为榜样,通过对比他们的优良品质来检讨自己的思想行为,向先进靠拢,在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
(三)课外阅读丰富多样的题材内容,帮助学生丰富自身的经历与情感体验
课外阅读不仅局限于语文相关内容的阅读,还可以包括历史、地理、科学、天文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内容。 在广泛的课外阅读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感受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知识与风土人情,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多 领域的间接体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指明方向。
二、提高课外阅读效果的具体方法
(一)发挥软环境作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环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浸润心灵。通过精心布置班级环境,为学生创设自觉阅读的良好氛围。 具体到班级的环境创设中,可以开辟一个专属区域,布置成小型图书馆,让学生自由畅游在书海中。学生可以定期更换小图书馆中的图书, 这样可以使学生接触到不同领域的书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可以在班级中悬挂名人名言、经典诗文或学生自创的“小名言”等,使每一面墙都浸润着文 化气息、飘溢着书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 兴趣是激发他们克服学习困难, 保持学习的持久力与坚定性的重要动力。 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会产生阅读的内动力,主动去阅读,带着情感而不是 任务去阅读,增加阅读行动的自觉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1.故事表演法,使学生全面理解课外阅读。 有的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任务来应付,缺乏主动学习、积极学习的热情。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正确的认识。为此,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各阶段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 充分结合学生的特点去进行活动创设,借助故事表演这种形象、生动、可观、可感的表现形式,来促进阅读。 通过童话故事表演、成语故事表演等,用生动的语言和带有悬念性质的情境创设等,激发学生去自主阅读。
2.榜样示范法,帮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这充分说明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无声的,可以在无形中影响学生。 尤其当这个榜样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人物时。 所以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读书,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要以更高的标准去完成,通过定期的阅读成果展示、共编阅读小报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强大魅力,自觉向榜样看齐,在潜移默化中爱上课外阅读活动。
3.合作学习法,在合作中共同进步。 “合作”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被广泛地融入各科教学中。通过开展合作学习,可以使地位平等的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 自觉学习。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我们可以通过选取恰当的阅读内容进行合作学习、合理分组、适当干预、恰当评价等,强化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4.赏识激励法,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有自己的优势领域和发展短板。 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课外阅读活动选题广泛的特点,在阅读活动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阅读过程,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与优势领域,适时进行激励、表扬等, 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如,可以通过“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等多种形式、多个领域的评比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进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三)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方法得当可以事半功倍。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除了需要兴趣的引导外, 恰当阅读方法的使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我们要通过阅读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1.任务阅读法。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无目的的反复阅读并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会让学生在多次阅读后,形成感觉自己已经掌握的假象。 所以,在阅读活动中,我们要通过事先确定阅读目标、阅读重点等,使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在阅 读活动中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提高阅读效果,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精读法。 精读法针对的是课外阅读中的重点内容,这部分内容通常在写作手法、 表述方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要适当选择,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 全面的讲解,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其中,使学生可以达到以点带面的学习效果,在阅读中提升能力。
3.泛读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泛读和精读是相对的。 对于泛读来说,不需要对每字、每句都理解透彻,只需要对文章内 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进行必要的指导, 帮助学生确定泛读的内容, 使学生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分配学习精力。
4.摘录法。 摘录的过程即是反复学习的过程。 在课外阅读中, 对遇到的精美语句、 重点内容要做到简要摘录或完整摘录,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反复翻阅,不断加深理解。 通过对摘录内容的学习,提高阅读学习能力。 同时,摘录的过程也是学生对阅读内容深入理解、消化吸收的过程,所以在阅读活动中要鼓励学生做好摘录。
(四)发挥新媒体在阅读中的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新媒体作为一种方便、 快捷又适用于大众的信息交流方式,让每个人都可以尽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进行沟通和交流,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增进感情。 新媒体逐渐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种微信群、QQ 群、APP 成为布置作业、检查作业、交流学习的重要平台。 这些平台具有的显著优点是可以摆脱时空的限制,发挥图文、声像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就目前而言,可以把“打卡阅读”作为一种重要的方式应用到学生 的课外阅读活动中。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需要 21 天的坚持,所以“21 天好习惯养成”打卡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通过让学生每天上传阅读书目、 阅读语音等,使学生在有监督的环境下,克服自身的惰性,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通过 21 天的坚持,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坚持这种阅读习惯,促进课外阅读效果的全面提升。
(五)创设形式多样的阅读评比活动,在竞争的环境中砥 砺阅读品质
学习活动需要强化,在强化中巩固活动效果,在强化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评比活动作为对课外阅读活动的一种正向激励与强化,可以达到巩固阅读效果、激发学生阅读热情的效果。 评比活动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教学任务等,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形式开展。
定期的阅读评比活动,以固定的周期进行,通常是一个月或一个学期。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养成坚持阅读的好习惯。不定期评比活动通常是结合某个主题进行的,如可以开展“我是小小发明家”“我是小小评论家”“我是环保小卫士”等主题活动,事先确定活动主题,让学生充分准备,通过演讲、故事表演、辩论等形式来展示课外阅读成果。 在定期与不定期的评比活动中, 学生可以找到自身在阅读活动中存在的差距,明确自己的赶超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可以安排名次较好的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介绍, 使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在交流中收获方法,砥砺品质,促进学生阅读能力与综 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结语
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而且是大语文课堂所必不可缺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尽管社会、学校、教师都认识到课外阅读对学 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课外阅读多是 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的状态, 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阅读内动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语文课外阅读的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 我们要在注重营造软环境的同时,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形成教育合力,发挥好课 外阅读应有的作用,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进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卢兰兰.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才智,2019(9).
[2]李兰.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如何运用班级微信群[J].中国校外教育,2018(33).
[3]张婉真.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分析[J]. 课程教育研究,2019(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4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