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生活化教学源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要生活化,让课堂上的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出发,帮助学生实现生活的建构。多年来,这一教育理念已经在各类学校以及各个学科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生活教育理念联系更为密切和直接,所以该课程的教育理念更应该紧跟教育形势,在生活化的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小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良好道德的重要性,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积极的社会性,引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和熟悉社会。法律是对我们的言行进行规范,道德是对我们的言行进行约束。《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每个人都要了解和遵守社会道德和社会法律,所以,学好《道德与法治》是为了学生可以用积极、健康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小学生正处于增长知识、形成品质的起步阶段,更应该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引导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与社会生活应该是相应的,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陶行知的理论更是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指明了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农村小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是将课程学习与生活实际相互融合,将小学生的品德性、社会性养成过程有效融合在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之中,通过有效教学,使得学生更好地了解该课程的价值,让学生在充满生活元素的学习中,激发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充分体验和培养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从而自觉将有关规则内化为自身言行,达到培养良好道德素质,提高适应创造生活的能力的目的。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概念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时,让学生从日常生活角度出发,以实际生活为教学载体,以实践体验活动为主要方式,以学生主体参与为核心,以优良品质培养为目标,借助道德法治与生活相关联的教学模式,让《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生活密不可分,从生活各个角度出发,使学生充分了解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的课堂教育模式。
我们都知道,儿童良好品德品质的形成植根于儿童对生活的感知、体验和感悟,儿童的道德培养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体验之中。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情况的教育活动更能打动学生的内心,发自于内心的感悟才能促进真实的,深层次的道德情感、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的形成。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要坚持的一个方向就是要以学生的社会性质为基础,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唤起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积累,对照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有关准则进行观察、思考、感悟和提炼,最终达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顺利形成,促进学生社会性取得发展。与此同时,教师通过生活化教学,可以改变传统单一教学理念,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当中,达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好习惯的目的。
二、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模式脱离生活
有些农村小学教师对学生身心发展缺乏了解,以“表演式”的方式来讲解《道德与法治》课程,并且开展许多形式化的《道德与法治》活动,导致《道德与法治》教育无法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使学生缺乏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此之外,许多教师教学氛围比较刻板,这样也会对教学质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教师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有些农村小学没有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认为学生学习应以文化知识为主,从而忽略《道德与法治》对学生道德素质提高的积极作用。有些农村小学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都是以“我讲,你听”的模式进行教学,这种模式比较单一,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导致《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低下。所以教师在讲解《道德与法治》课程时,应采用多元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多方位地将生活中的一些道德与法治现象和问题融合到教学之中,从而帮助学生增加体验。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生活化探索
(一)教学氛围生活化,提高学习兴趣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想要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就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是和谐、民主的氛围,也可以是与生活相关的氛围,这样的学习氛围学生比较熟悉和了解,从而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当中。除此之外,还可以立足于课堂教学实际,将生活教育理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教师在讲解《家乡的名片》时,要从关注农村地域特点,凸显农村环境特色的角度出发。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刻、透彻地了解知识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他们所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把本地农村的风景名胜、地方特产、节日风俗等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化的场景中主动学习和自主讨论,将自己家乡的特色、特产归纳总结后介绍给大家。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和生活化教学理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还能让学生不再感到课堂教学的枯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有效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提高参与积极性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许多学生容易出现溜号、走神等现象,这是因为课堂上的内容比较枯燥,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缺少参与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应把教学内容与生活相结合,引入“生活即教育”理念,让学生更熟悉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例如,教师在讲解《节约每一张纸》时,就可以与生活相结合,以问题为向导,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设计问题“纸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四大发明中纸是怎么来的?”“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过浪费纸张的现象吗?”“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别人浪费纸张吗?”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学生熟悉的,同时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学生对该内容感兴趣后,让学生组成小队以“节约纸张,从我做起”为主题进行讨论。探讨在日常生活中怎样节约用纸,节约用纸的具体做法有哪些,并且总结上台分享。对分享较好的同学,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所以这样可以很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具有较强生活性和讨论性的主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认识到节约用纸重要性的同时,也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三)课后作业生活化,实现学以致用
不仅要教学氛围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同时课后作业也应生活化,课后作业在教学中也起着关键作用。现阶段,教师不断探索研究如何优化课后作业设计,让同学不再讨厌课后作业,可以积极认真完成课后作业,实现课后作业的价值。许多教师研究提出了“作业生活化”观点,设置符合学生生活问题的课后作业,从而让学生通过课后作业了解到生活价值,从讨厌课后作业到自主完成作业,提高学生独立自主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完《节约水和电》这一课程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制定一些相关作业:让学生从身边出发,了解自己身边是否存在浪费水和浪费电的现象,并且总结浪费水电后会产生什么样的严重后果,提出关于节约用水和节约用电的建议。每个小学生可以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成手抄报展示出来,教师评选出最优秀的作品。通过课后作业生活化,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自主完成课后作业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也锻炼了学生动手制作的实践能力,实现知识的学以致用。
(四)实践活动生活化,深化情感体验
实践活动是课程生活化的一项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许多问题和学习素材都是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的。在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多组织一些符合课程教学目标、符合农村环境特点、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实践活动,组织和引导小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习和实践道德与法治知识,生成和提升道德与法治意识。如开展“生在农村,感悟农村”实践活动,可以在不同季节带领学生走向农村广阔天地,感受大自然风光和大自然气息,认识自然环境,亲近大自然,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周边的美丽乡村场景和生态旅游乡村建设,感受农村的发展成果。在组织学生体验劳动的实践活动时,可以在春播秋收季节带领学生走进田间地头,亲自参与和体验生产劳动,感受劳动的辛苦,体验收获的喜悦,深化对劳动人民的感恩之情。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积极观察、思考、对照和解决自己在成长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为良好道德素质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农村小学应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重视和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学,让《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保持高度关联,为提高小学生道德思想水平和健康成长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活力,2019(12).
[2]郑帅.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19).
[3]艾晓娜.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9(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4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