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考发生了一些变化,新高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选择性,注重综合性评价,实行双轨制的录取方式。要应对新高考,教师就要帮助高中学生做出合理的生涯规划,了解自身发展优势, 并且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业生涯,帮助学生做好生涯规划,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
在新高考改革中, 普通高中职业规划教育实行了多种模式, 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新高考改革给学生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给高考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 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做好升学选择是学校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一、新高考改革的内容和价值
(一)新高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新高考改革的相关政策指出,要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深化招生制度改革。 新高考改革注重学生主体, 以学生的利益为重。 新高考改革与以往的高考制度相比,新高考改革制度更加注重学生的自身发展,考试内容让学生在自己知识的基础上选择考试科目,尊重学生想法。
(二)新高考尊重学生的选择性
新高考改革环境下, 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新高考不分文科和理科,而是将语文数学英语作为必考科目,化物生政地史六科任选三科作为选考科目,并且英语可考两次,其中最高分数作为最终成绩。这一方式不仅能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利, 还能挖掘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新高考改革注重学生的创新和学术教育的培养,既提高学生技术创新能力,也加强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 新高考改革给文化成绩差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考学机会, 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特长优势, 选择合适的大学专业,这不仅提高学生素质发展,也为社会提供多样化人才。
(三)新高考注重综合性评价
“两依据一参考”是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它打破了传统的高考分数决定录取学校的局面,建立了以综合素质为标准的录取模式。 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 高校在录取学生过程中更加公平公正公开, 客观地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 传统的高考制度,虽然也强调德智体美劳方面的发展,但大部分只是形式而已, 主要的还是以高考笔试作为主要的录取标准。而新高考改革将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主要的依据, 更加客观合理。
(四)新高考实行双轨制的录取方式
“双轨制”是将学术和技能并行的发展制度。 学术类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分开考试, 他们分别在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双轨制打破了传统的“试卷考试决定命运” “分等级录取”的高考模式。双轨制逐渐打破单一的录取模式, 既符合我国教育发展实情, 也满足了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促进我国高考制度规范化、系统化。 传统的高考制度对很多同学来说,是十分不公平的,一张试卷就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命运,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二、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新思考
(一)重新整合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理念
生涯规划教育是一种规范系统的教育计划, 采取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帮助学生合理地设计生涯规划,促进学生发展。 科学的生涯规划教育理念有利于学生顺利地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就我国目前高校生涯规划教育情况来看,生涯规划教育理念并不合理,缺乏系统化的理念和评价模式,教育意识淡薄。学生的知识与学习思维之间的联系不紧密,甚至是分离,生涯规划教师缺乏专业知识,致使学生对职业规划教育的认识不够。新高考改革是为了改变传统高考制度,建立科学系统的高校录取模式和培养体系,以满足时代发展需求。 因此, 这就要求普通高中提高对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 改变生涯规划教育理念,提高综合素质评价能力。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考学, 同时还要对学生未来发展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对未来职业的期望,并用学习到的生涯规划教育知识合理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
(二)重新认识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
在不同的时期, 人们对生涯规划教育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性。而“自我学习,自我规划,自我发展,树立正确三观”是目前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目的。 并且现代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根据学生的自身性格特征、优缺点来进行不同方式的教学, 并将学生按学术型和技能型进行分类教育,使学生在自己的优势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实现自身价值。 而就目前情况来看, 许多普通高中学校对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理念、教育方式不清楚,教育效果不佳。 科学的生涯规划教育应该能综合考虑学生发展需求和对未来职业发展需求,给学生带来正确的指导和帮助。
(三)重新思考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学业规划的能力
新高考改革提高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利, 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优势选择学校、 专业。 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发展优势,客观评价自己,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出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是生涯规划教育中重要的教学部分。
2.培养学生职业规划能力
对于高中生来说,对未来职业的选择、职业信息的认识不够全面,职业技能低,生涯规划教育要重视学生对职业信息的收集、关注,了解更多职业信息,并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未来职业发展需求,为职业生涯做出初步的规划。
3.生涯规划教育应为学生未来发展做准备
在如今的知识时代,科学发展越来越迅速,人们的生活、工作、 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更好地定位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涯规划,坚定发展信念,掌握和提高知识技能。
三、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措施
(一)学校制定科学的生涯教育体系
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 普通高中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解决学生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困难,更要着眼于未来,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科学的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升学、专业选择、学校选择等难题,又能提高学生职业规划能力。 因此, 学校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者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发展特征和教育资源, 制定科学的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首先是在学校建立规范的生涯规划指导中心, 并安排相应的教师开展工作, 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 再就是学校开设相关的课程,并与其他课程教育相互渗透。 最后就是处理好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和学校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为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做好工作。在生涯规划教育实际工作中, 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以提高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效率。生涯规划教育包括未来职业规划、学校教育课程、学生未来发展等, 所以必须要建立系统的教育体系。 生涯规划教育体系除了要学校努力外,还需政府的支持,政府要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法律法规,为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提供“保护伞”,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学校还要洞察市场的一举一动,开展更多的社会实践课,使学生能掌握更多的职业信息。
(二)开设专门的生涯辅导课程
新高考改革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利, 生涯规划教育为学生带来了许多的帮助和指导, 使学生对自己和职业规划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生涯辅导课程是专门以生涯规划教育为基础而开设的教学课程, 是生涯规划教育的具体载体。普通高中生涯辅导课程让学生对生涯规划有初步的了解, 提高学生生涯规划能力,帮助学生做出合理的规划。由于生涯规划对学生未来的生涯规划影响较大,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兼顾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 教学要从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课堂教学。 虽然生涯辅导课程包含大量的实践活动课程,但是教学课堂仍是生涯辅导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 了解高校专业的信息和职业信息。 第二,实践体验。 课堂理论教学要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学生还是要通过实践活动来了解各种职业信息,通过短时间的工作实习来了解自己对未来职业的期望,规划自己未来。第三,职场观摩。 安排学习小组进行职业体验,观看职场中的工作人员工作。 第四,职业咨询。 学校设定职业咨询室,让生涯规划教师为学生解答疑惑。
(三)培育一支优秀的生涯规划教育教师队伍
专业的生涯规划教师是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力量。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的生涯规划知识,在学生生涯规划中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学生生涯规划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掌握生涯规划基础知识,认真做好学业、职业生涯规划等。 学校要加强生涯规划教育教师的培训,开设专门的讲座,提高生涯规划教师基础知识和技能, 掌握市场最新发展动态。 学校还可让一些教师去一些生涯规划教育好的学校进行学习和观摩,学习他们的教学模式。
(四)开展生涯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生涯实际活动来检验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中的理论知识,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生涯规划有更深刻的认识。 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 挖掘自己潜力,提高学生创造力,以及对未来职业做出初步的规划和目标。 在各种实际活动中,学生获得经验,提高生涯规划意识。 因此, 学校要重视实际活动在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作用,落实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践资源,提高学生对生涯规划教育的学习兴趣。 学校定期开展生涯规划实践活动,如专家讲座、生涯见习、职业模拟等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在空闲时间参观不同职业岗位的工作环境。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 普通高中的生涯规划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做出科学的生涯规划,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聂洋溢.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基于国际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19(2).
[2]闫宁宁,李军靠.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探讨[J]. 西部素质教育,2018(22).
[3]雷兰川,周慧,甘勇.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涯指导课程建设:现状、问题与建议[J].教育参考,2018(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3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