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乡镇初级中学“问题学生”形成原因的分析与转化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0-04-15 12:32:0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问题学生”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关系到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国家民族的未来。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乡镇一级“问题学生”的成量增加,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因此,以乡镇中学的“问题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面找到转化的策略,对于现实教育的指导意义是极其深远的。

关键词:乡镇初中;问题学生;成因;转化策略

“问题学生”是指同年龄段的学生群体中,由于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原因导致思想意识、认知行为、心理情感出现偏差的那些学生。研究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对于构建和谐校园、稳定社会秩序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乡镇初级中学“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

(一)家庭原因


家庭是每个人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地,家长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家庭的形态也呈现出多样化。最常见的就是家长外出打工,孩子和母亲(父亲)留守在家,或是与祖辈、其他亲戚在一起生活的留守家庭。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因为严重缺失父母之爱,会在认知上将这种缺失解读为:“是因为我不够好,父母才会不爱我”。尤其是在幼年期就和父母分离的学生,家庭保护基本上处于劣势和空置,这种认知感受会更为强烈。待到进入青春期后,各种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会集中连片的爆发,与他人、与社会的对抗心理让他们相信只有依靠武力才能证明自己、保护自己,因此暴力行为成倍出现,加之缺少父母的有效监管,渐渐形成了任性妄为和自暴自弃相互交缠的心理。

\

 
另一种家庭形式现在也比较普遍,那就是重组型家庭,父母的离婚与再婚对于孩子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破裂性打击,他们不得不做出跟随其中一方的决定,而伴随着这种决定到来的心理感受则是对另一方“背叛”的内疚。如果父母再婚,组成了新的家庭,那么家庭成员关系的微妙、更易触发尖锐的矛盾等现实情况,会让孩子们承受更加沉重的精神负担,久而久之,情感变得“畸形”。

除此之外,那些健全的家庭中,如果父母感情不和,家中常年冷战、气氛紧张,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性格也会变得跋扈乖张。还有一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和关系都比较正常,但是父母的道德品行低劣或是文化水平不高,也会出现两种教育极端,一种是过分溺爱,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一种是非打即骂,用武力做表率的教育模式。这些不当的教育行为,其实都是对孩子们成长的放任自流。家长并不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情感需求,孩子到了初中,也会瞧不起这样的父母,直接用语言或行为顶撞父母,以极端教育换取极端行为。

(二)学校原因

我们不能否认,无论是针对什么年段、从属何种类型的学校教育,都会有一些“差生”的存在。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于这些“差生”最初会采取积极转化的教育手段,但是随着教育程度深入、力度加大,却未见有较好的教育效果时,学校和教师多会采取得过且过、放任自流的做法。有些学校甚至认为,这些“差生”只是极少数个体,不会对学校整体的教育质量产生影响,所以平日里不理不睬、遇有问题时高压打击,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这就使得“差生”的“差”逐渐从学习习惯、行为偏差等某一个极小的点蔓延到认知、行为等个人的道德面貌上,直到出现重大的问题时,学校再想介入也为时已晚。

在乡镇中学中,教师是教育教学行为的“绝对主角”,小到一节课的准备和实施,大到一个班级的管理和活动开展,教师们忙得“不亦乐乎”,学生们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闲置型配角”。这对于处于青春期,渴望独立和证明自己的初中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情感上的忽视和行为上的抑制。学生们在学校找不到成就感,自然就会把精力转移到学校以外的场所,“差生”滑向“问题学生”,在教育者看来,可能是忽然发生的行为,其实是各种积蓄已久的问题最终促成的。这也暴露了一个严重的教育问题,即应试教育考核的单一性造成的严重认知偏差:学习好的学生自然就是道德高尚的、学习差的学生肯定是道德低劣的。这种以学习成绩作为全部标准评价一个人的教育行为,其实是助长了教育“畸形”,那么出现问题学生也就成为一个必然的现象。

(三)社会原因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广大的农村地区也在文化交流中发生着思想领域的变革。首先,农村的经济萧条致使大部分人离开农村,去城市寻求发展机会。留在农村的大多是不具备劳动力的人。这会在初中生心里埋下“离开农村,去大城市赚钱”的种子。这样的想法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加之乡镇本就属于城市和农村的中间地,更容易渗透进去各种思想,这就会让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起来,严重败坏社会风气,扭曲了初中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其次,乡镇的网吧、游艺厅等各种娱乐场所监管不严,为了牟取经济利益,对于未成年人的进入采取睁一眼闭一眼的态度,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看到暴力、色情的内容,或是沉迷于网络游戏,在他们尚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青春期里,更多地出现情感冲动、行为极端的现象。

二、乡镇初级中学“问题学生”转化策略

(一)家长言传身教,做学生情感的栖息地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们情感的归属地。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家长首先应该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这种责任不是由学校、祖辈、亲戚、邻居代为完成的,而是必须依靠家长的亲力亲为,依靠家长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来完成。其次,家长应该努力克服现实中的各种困难,尽量保持家庭的完整、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获得一个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如果不得不成为留守家庭或单亲家庭,不能长时间陪伴在孩子身边的家长,也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尽可能多的和孩子们交流。只要家长利用好发达的视讯设备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即使不能天天和孩子们见面,也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再有,家长要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愿意接受科学的亲子知识,也能够平等地看待自己的孩子,抱着共同成长的初衷,和孩子们交流、一起学习、观察到孩子们点点滴滴的进步,在生活和学习上鼓励他们。只有从心底真正感受到父母的认可与接纳的孩子,才会在情感上获得安全感,从而与社会更加和谐的相处。

(二)教师关怀成长,学校要做桥梁阵地

面对乡镇学生实际的家庭情况,学校在很多情况下必须主动承担起教育的职责。首先,学校的领导者和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立德育人”的教育观,潜心研究教育教学的新观念与新方法,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把教育行为和学生的成长规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课堂这一方天地开始积极的教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尊重与关爱,能够站在一个平等的层面和教师进行沟通,学生才会打开心扉,教师也才能寻本溯源、因材施教。其次,学校应该主动承担培训家长的工作。每学期定期召开至少一次家长会、至少开展三次家长沙龙,遇有其他问题,不定期且及时的和家长沟通,通过科学的家庭教育培训,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让家长成为学校各项教育工作有力的支持者。而且,随着家校教育的持续深入,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学生”,灵活调整教育方法,做好一以贯之的转化工作。家长和教师也会在这种深入的携手共育中,加深对彼此的理解,彼此完善教育中可能存在的疏漏。

再有,针对校园欺凌事件数量的上升,有条件的学校应该成立心理辅导中心,对“问题学生”的心理进行关怀与干预。一方面鼓励受暴者及时反映情况,一方面积极调查欺凌事件发生的原因,然后对两方学生分别进行心理抚慰工作,从情感上切入教育、同理学生,关注他们的感受和需求,才能对症下药。还有,学校和班级要注重校风和班风的建设工作,用多元标准评价人,用文化熏陶人、用舆论引导人、用活动教育人、用制度约束人。这种校风和班风的建设工作,既要从校园环境建设入手,例如在墙壁、廊道张贴一些道德故事、宣传一些先进事迹;也要从主题活动的开展入手。除了常规的艺术节、运动会,邀请公安、司法部门开展法制教育、邀请心理专家进行讲座、组织学生进行野外拓展训练、传统节日去敬老院等处公益劳动……这些也是行之有效思想道德教育行为,可以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完善立法,社会宣传责无旁贷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是由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来衡量的。随着“问题学生”数量增长的校园欺凌,亟待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以完善。立法机构可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考虑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提前化,尽快通过法律法规的规范,明确学校、监护人、公检法等社会机构在未成年人教育、规制、惩戒上的责任,以法律途径最大程度减少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从而强制化地减少“问题学生”的数量。其次,各种介质的媒体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社会上的“正能量”故事,树立新时代的榜样,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乡镇一级的领导还可以支持学校组织一些研学活动,让学生拓展视野,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再有,执法部门要加大对暴力色情内容的查处,整治社会,尤其是校园周边的环境,严厉惩处那些接待未成年人的网吧、游戏厅等游艺场所,让全社会都能自觉地承担起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同时对一些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保持高度的警惕,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教育,“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无所遁形,也就会逐渐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

 
综上所述,“问题学生”的出现并不是单一因素、单一主体造成的。其发生和发展,家庭、学校、社会都有着相应的责任,而对这些责任的细究也让我们发现了其中的关联性。也就是说,哪一方面的原因都不是独立的,从深层次都是在提醒我们要更关注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也只有实施了全面而恰当的教育,我们才能实现转化“问题学生”的目标,并通过这种转化,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兵.农村初中“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20).
[2]陈剑华.也谈问题学生转化的爱心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19(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395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