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现代教育理念观照下,学生不仅拥有无可置辩的“主体学习地位”,而且在核心素养观指向下,他们的“进步与发展”才是衡量课程教学是否“有效”的根本标准。文章所说的“阳光体育”教学,与国家层面上提倡的“阳光体育”的内涵并非完全一致,而是集中体现在“快乐、健康、时尚、个性、活力”这几个关键词上。如何通过善教乐学把上述关键词有机地融合到教学活动中,是倾心打造“阳光体育”教学的根本做法和有效举措。
关键词:小学教学;阳光体育;以生为本
体育与健康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训练与发展学生“体能与技能”为有效手段,以不断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主要任务,以培养并锻铸学生“终身体育精神”为根本目标的一门基础性应用课程。我之所以强调“阳光体育”教学,就是因为在应试教学及其惯性力量等因素的影响下,即使在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诸如“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体育活动模式依然存在。这不但有悖于新时期体育课程活动的精神要义,而且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所以,“阳光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此可见一斑。那么,在小学体育课程中,如何打造“阳光体育”教学活动呢?
一、以生为本,着力开展“快乐型”小学体育阳光教学活动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活动不在于强制学生,而在于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它意在强调“情趣”对于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首先,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小学生属于“唯情趣一族”,任何缺乏这种元素的活动,都难以从根本上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意识,更难以保持相应的稳定性。其次,体育活动以训练活动为主,体力消耗较大,这对于如今的学生来说,确实具有相当的挑战性。再次,有了“快乐”元素的丰富涵养和有效滋润,不仅可以让小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其中,而且能够赢得不容忽视的“情绪智力”效益。
那么,究竟如何打造“快乐型”体育课程活动呢?以体育游戏教学为例。简单地说,就是用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来“包装”体育教学。它在融“活泼性、竞争性、规则性、教育性”等特点为一体的优势功能下,淡化课程活动形式,变相地减轻小学生在技能学习与体育活动中的难度和强度,最大限度地攫取寓教于乐的“红利值”。比如“立定跳远”,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设计了“高人、矮人、超人与放鞭炮”的组合游戏形式——让小学生齐喊“高人、矮人、超人”的活动口令,让他们在这一游戏活动中自觉主动且精神饱满地完成“原地预摆臂”“双脚向上跳”等一些基本技能动作。学生在自觉做动作时还不忘提示大家“双腿向上蹬,双臂摆动有力”“起跳后舒展身体,形成正确姿势”,努力跳得更高更远一些。其教学效果自然是不言而明的。
二、以生为本,着力开展“健康型”小学体育阳光教学活动
人类社会总是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地进步与发展着。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现代社会的)健康不仅是指身体上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这是为“现代健康”这一概念重新赋予了时鲜活力的内涵元素。
古语云:“教儿婴孩,教妇初来。”这就是说,培养“全面健康”的意识和能力必须从小时候开始。尤其对于新生代来说,他们生长在“独生子女”环境下,不仅普遍缺乏强健的体魄,而且患有“心理和精神缺钙症”。正因为如此,高度重视并突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对小学生群体还是对社会发展来说,不仅显得非常必要,而且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那么,究竟如何开展“健康型”体育教学活动呢?
第一,利用各种操类和体育课形式,巩固小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比如,通过韵律操、模仿操以及形体操、广播操等,把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认真落实在准备、学练和评价等环节。
第二,充分利用户外活动,为小学生提供更加自由活泼、更为宽松的活动环境,并逐步培养并巩固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不断激发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三,以课堂活动为载体,着力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诸如“打猎”“大渔网”“抢救伤员”等体育游戏,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敏性和责任感,增强学生勇往直前、合作共进的精神品质。
第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方法。比如,把对50米、实心球、立定跳远等考核内容改为测试项目;增加球类等集体项目比重,从而在“大单元”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以生为本,着力开展“时尚型”小学体育阳光教学活动
积极开展各类体育项目的学习与训练活动,其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并不在于专门培养各类体育运动的专业型人才,而是在“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思想指导下,通过课程活动引领和主导教学活动,一方面不断训练学生的体能和技能,逐步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积极培养学生的全面健康意识,逐步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不断激发学生的体育意识和潜能,逐步放大“健康体育”的良好效应,把学生逐步引向自觉锻炼、自我延伸的良性发展之路。所以,我们要以“课程体育”为支撑,善于把一些时尚型元素积极地引入其中,不断地丰富课程内容,拓展学习视野,增加教学的宽度和深度。
那么,究竟如何开展“时尚型”体育教学活动呢?
比如,根据课程教学和学生发展等需要,把少儿武术、踢踏舞、跆拳道、交际舞以及广场舞等一些社会时尚元素,适时适量地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两者相互渗透并有机结合。如此,不仅有利于激发小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弥补基础教材的“滞后和不足”,而且有利于在“内外互动”中不断增强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吸引力和魅力值。以信息技术体育教学为例,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课后活动环节,我们都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功能,把一些重大体育赛事的精彩片段呈现在学生眼前,让他们通过丰富多彩的“视听盛宴”,身临其境地感受体育运动的热烈氛围。这些时尚元素的涵养和滋润,能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增强小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和运动意识。
四、以生为本,着力开展“个性型”小学体育阳光教学活动
所谓“个性”,简单来说,就是具有一定倾向且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一种综合性体现。这是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或自有特质。在传统教育和以应试为主导的教学时代,社会关注普遍集中在“智力与分数”这两大点上。至于“个性”,无从谈起。时至今日,在“核心素养观”的感召和指引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这一新课程理念,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并且逐步深入人心。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始终离不开个性化课程教学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化体育活动和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恰是“阳光体育”教学的实质和根本。
那么,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个性培养的正强化作用呢?
一是激发兴趣,发挥特长。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手段,不断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注重挖掘各类体育运动特长生;通过个性化培养,促进学生在某一两个项目上逐步实现更好的发展目标。
二是积极鼓励,促进创新。以快速列队为例。可打破常规做法,采纳学生的良好建议,用“找朋友列队”“报号列队”等方法予以训练。
三是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本着个性差异的客观性,积极开展有利于弘扬个性的因材施教活动。以跳高内容教学为例。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根据小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分为“基础高度”“目标高度”“优化高度”等类型,开展分组训练和差异性教学评价,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做到自觉进取、享受成功。
五、以生为本,着力开展“活力型”小学体育阳光教学活动
第斯多惠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固然是课程活动中的“制高点”和“主阵地”,然而并不是唯一的活动形式和活动空间。理论和实践同时表明,要想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在活力,教师要善于组织并引导学生,不断丰富课程学习形式,最大限度地拓展课程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在“积极延伸、内外互动、相互促进”中逐步放大课程教学的良好效应。体育课程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正因为如此,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认真迎合并充分利用小学生的活泼心态,把保持良好的教学活力积极落到实处。
那么,如何在小学体育课程中打造“活力型”教学活动呢?比如,我在多年来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习惯性地遵从“自愿+引导”这一指导思想,善于“激励、唤醒、鼓舞”小学生,本着“情趣一致、爱好相同、特长相近”的基本原则,构建不同类型的课内外兴趣小组,如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等各种球类兴趣小组,以及不同类别的田径运动兴趣小组等。在此基础上,经常性地开展体育学习与训练活动,并且定期开展与之相应的展示、比赛活动,以及不同类型的观摩活动,尽可能为小学生提供学习训练和自我展示机会,为促进他们“兴趣爱好化、爱好特长化、特长更优化”不断推波助澜。另一方面,努力从“以赛激趣促训”中攫取令人期待的“滚动学习”效应。再如,把教师评学与学生自评相结合,把对小学生的个体评价与团体评价相结合,从多元化教学评价中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总之,“应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致力于追求并开展“快乐型、健康型、时尚型、个性型、活力型”课程活动,如此,定能够让阳光体育之花绽放在校园上空和学生的心灵之中。
参考文献:
[1]杨游游,陈超.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游戏的运用[J].剑南文学,2017(8).
[2]邹维芳,王博华.浅谈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J].教师,2017(29).
[3]亚达.用新器材来创新游戏[J].体育教学,2014(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3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