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升。数字化阅读因其具有“新颖性、便携性、即时性”等特点,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纸质书籍阅读,成为了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如今,数字化阅读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中。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通过阅读获取知识能够提升自身的修养,从而满足自身的对知识的需求。对于学生来说,除了每天必要的课内专业学习之外,阅读还能够使他们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关键词:数字化阅读;新媒体;阅读质量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第一要务,而必要的阅读能够帮助学生丰富课余活动,还能拓宽视野,提升自身修养。如今,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学生的阅读方式变得多样化,网络的迅速发展让原本只能在纸质书籍中才能看到的各类文章、资料现在变得随时随地随处可见。各大高校都有自己的图书馆和阅读室,给予了学生很好的阅读条件。在如此便利的阅读条件下,各高校如何恰当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
一、高校学生阅读现状调查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数字化的阅读方式来阅读更多的书籍报刊。数字化阅读这种方式,不但能够节省了阅读的时间,减少了阅读消费,同时也为读者获取书籍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渠道。学生是数字化阅读的主要使用者,学生在校期间,由于课程的安排使得其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纸质书籍的阅读,而通过新媒体进行数字化阅读弥补了传统阅读方式的不足,同时也迎合了学生的内心需求。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各大高校学生在使用多媒体条件进行阅读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阅读量小的现象普遍存在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在校期间由于课程的安排过多,时间紧张等原因,学生往往无法投入过多精力进行阅读,这就会导致大学生在校期间阅读量减小,知识水平无法在现有的基础上取得突破,学生的知识领域无法得到拓展。有关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学生中,仅有59.52%的学生每天能有3到6小时的时间进行课余活动,每天拥有课余时间不足3小时的学生占到总体的25%以上。除了紧张的课程安排以外,学生参加的各类社团会不定期给学生分配任务,这也会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对此,高校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学习有关的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学校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学校应当考虑到学生课余活动所占用的时间,对学生的课程进行适当缩减,为学生课余活动提供更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能有自己对于时间的合理安排。
(二)学生缺乏阅读兴趣
学生对于阅读的需求取决于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如今,在各大高校就读的学生仅有23.86%的学生对自己的课余时间有着合理的安排。而在这一部分学生中,抱着“丰富自己课余文化,在活动中充实自己”的目的安排自己的课余计划的学生占到67.86%。在课余时间安排中,提到会进行有关阅读活动的学生占到了调查总体的65.48%,当然,这其中定会掺杂着一定的水分。真正会利用自己课余时间进行大量阅读的学生只占少数。缺乏对于阅读的兴趣是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也是数字化阅读方式不能达到理想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学校应该举办有关阅读的活动,如读书交流会等;设立相关学生组织;如读书协会等,以增加学生中阅读人群基数、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为目的,使数字化阅读方法的推广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三)书籍选择不恰当
学生对书籍的阅读兴趣不同,对感兴趣的书籍类别也有所不一。在学生通过网络或者其他渠道选择各类各类书籍进行阅读时,选择名著进行阅读的学生占到绝大多数。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在课余时间中会选择一些小说类书籍进行阅读。随着现在现代化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为了与人们的快节奏生活相适应,越来越多的快餐文化流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来。在阅读方面,许多“快餐式”小说类文学作品流入网络,会让原本就复杂的网络环境变得更加不堪。“快餐式文学”在学生群体中逐渐流行起来,主要是其具有“即时性、亲民性、易读性”等特点。“快餐式文学”做设计的题材主要有玄幻类、武侠修真类、都市言情类、历史军事类等题材,其内容大致相同,即主人公一开始只是草根阶级,由于某种遭遇而得到了异于常人的能力,或者是通过自身刻苦努力最终打拼出一片天地,同时对一些社会不公平现象进行批判。这类内容能够在某一方面应和读者内心需求,与读者达成一种内心共鸣。这类文学相较于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对读者有百害而无一利,并且在多媒体数字化阅读的今天传播甚广。学生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这类文化的危害并避免陷入其中。学校也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对更倾向于此类文学作品的学生加以引导,避免此类文学影响学生的思想。
二、如何提升阅读质量
新媒体影响下如何运用数字化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需要高校进行细致的考虑。笔者根据如今学生在运用数字化阅读中所显露出来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一)制订规章制度
各大高校对于学生的阅读要求不一,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效率也参差不齐。学校应当对本校学生的阅读状况进行调查,制订合理的规章制度,在不影响学生的日常课余活动的前提条件下,督促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另外,高校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阅读环境,为学生阅读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多数高校拥有自己的阅读室和图书馆,其内部也覆盖了校园网络供学生进行网络阅读。学校要注意对校园内的图书馆和阅读室进行科学规范管理,防止一些不宜出现在场馆内的乱象发生。
(二)营造良好的氛围
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进行阅读。如今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加注重阅读结果和阅读之后的价值体现,这就是所谓的“功利性阅读”。“功利性阅读”指的就是人们做出阅读这种行为时,并非为了丰富自身内涵,提高自身修养,而是出于为了获取某些名利,获得更多人的关注的目的。在某些调查中,近七成的学生认为人们更加注重对于名利的追求,身边的“功利性阅读”现象十分明显;一般的学生的认为读书是为了将书中的内容应用于现实;大多学生都在选择与专业课有关的书籍进行阅读。这样既体现不出阅读的价值,还容易让学生产生攀比的心理,不利于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学校在这方面应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明白阅读的目的和重要性。
(三)开设相关课程活动
在促进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有效阅读的过程中,学校应该开展相应的课程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一些高校在课程教学安排中加入了有关阅读的选修课程。针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方法技巧进行培养,对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给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让学生的阅读过程更加高效。同时,学校还应该组织一些阅读活动,比如品读会,读书推荐会等,给学生提供一个发言的舞台,让学生能够在众人面前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会;学生还能够通过这样的活动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学生,互相分享更多读书的经验,向更多的人分享自己认为比较好的图书,在参与活动,展现自我的同时交到更多有趣的朋友,互相激励,共同进步。
三、社会各界都应给予重视
学生通过多媒体或网络进行数字阅读,在过程中提升自身修养、增强学习意识还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从古至今,人们对与书籍相关的行业都给予高度重视。目前,由于数字化阅读仍未具有科学的管理体系,还需要有关部门仔细研究,出台相关规章制度,通过对相关行业管理整治让学生的阅读环境得到净化,阅读质量得以提高,让学生能从多媒体数字化阅读中得到更多收获。
(一)营造良好网络阅读环境
良好的阅读环境是学生提高阅读质量的基础。网络资源多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上网在线阅读或者下载自己想要的书籍。但网络上的资源并非都是健康的,对学生有益处的。笔者在上网时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在打开浏览器,打开某一知名的阅读资源下载网站,或者是打开某一手机阅读APP时,页面的角落总会出现一些弹窗,其内容多种多样,有的涉及营销方面的,还有的是一些未知网站的链接。在阅读时出现此类广告会让人们感到不适,影响读者阅读心情,使阅读质量下降。这一点应该得到网络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针对阅读网站广告进行专项治理,从源头调查广告或者链接的发布来源,明确规章制度,对有关责任人依法进行处理。这样才能让各位责任人依照相关规定正确运营网站,防止此类现象再度发生,为没为读者创造良好的网络阅读环境。
(二)制订相关规章制度
学生是多媒体数字化阅读的主要使用者,在数字化阅读的使用中,学生对其的体验感受将极大地影响数字化阅读今后的发展方向。如今,多媒体数字化阅读的流行,给予了不法分子和别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机。传统的阅读方式中,由于与数字化阅读有关的行业内部没有统一的标准,读者在阅读时会深受其害。有关行业要做到统一行业标准,制订行业规范。只有对数字化教学进行统一规定,才能方便行业内部管理,同时提升读者阅读体验,使数字化阅读的学生用户数量逐渐增加,数字化阅读的发展潜力才会更加可观。
四、结语
阅读方式的进化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传统的纸质阅读方式和新兴的多媒体数字化阅读方式各有利弊。各大高校在培养学生进行数字化阅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杨其长避其短,对数字化阅读过程存在的不足要及时改正,避免影响到学生的阅读体验。学校还应该鼓励学生利用其课余时间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并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魅力所在。打造有书香氛围的校园,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让其主动去进行阅读活动,让新媒体影响下的高校数字阅读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谢爱华,张栋贤.论高校学生文学素养教育的现状和途径[J].语文建设,2013(9).
[2]桑静银,吴汶燕,马春旭,等.应用型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的框架构建研究-以燕京理工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
[3]杨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媒介影响视野下的新媒体阅读建构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3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