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校园欺凌是当前青少年成长存在的重大问题之一,其容易使学生养成堕化的行为习惯,扭曲学生的道德观念,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因学校忽视德育教学,家长未尽到家庭教育的责任,学校对于欺凌事件的处理力度不够,导致校园欺凌现象发生。因此,教师应从学生层面、学校层面以及家庭和社会层面来进行预防,杜绝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农村中学;校园欺凌;德育教学;家庭教育
随着校园欺凌行为在网络上以及新闻媒体上的曝光,校园欺凌行为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对于学生所造成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所以加强对校园欺凌行为的预防是当前中学教育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农村中学校园欺凌的危害
(一)易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校园欺凌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参与者的行为习惯。在校园欺凌行为中,作为参与者的学生行为习惯已经走向了偏差,如果不及时纠正,就会导致学生的行为走向歧途,影响其未来的行为习惯。校园欺凌的行为易让学生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在校园欺凌行为中,被欺负的学生可能会由于胆小而选择默不作声的方式,部分学生开始缩小自己的交际范围,进而影响学生正常的交际,而部分学生则会选择报复,随着报复行为的开展,该部分学生也开始成为校园欺凌的参与者,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扭曲学生的道德观念
校园欺凌行为会扭曲学生的道德观念,对于学生来说,中学阶段正是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校园欺凌行为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三观。比如,对于欺凌行为参与者的学生来说,如果学校以及家长没有及时纠正学生的行为,学生就无法认识自己的错误,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的道德观念出现扭曲。而针对被欺负的学生,如果选择默不作声,长此以往,这部分的学生就容易形成自卑的情绪,容易导致他们对这个社会形成不公平的看法。大部分被欺负的学生都是胆子较小的,这些学生容易形成“人善被人欺”的价值观念。
(三)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校园欺凌行为会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其对于学生所造成的影响远远不只眼前所造成的肉眼可见的伤害,对于学生的心理也会造成不同程度上的伤害。如果学生在校园中常受到欺凌,在成年后容易形成忧郁的情绪,容易出现否定自己的倾向,不利于学生之后的正常成长。校园欺凌行为除了会给当事人造成不良的影响外,也会对旁观者的心理造成影响,旁观者在目睹欺凌行为的过程中,会担心自己是否也会遭到欺凌,惶恐不惊,容易出现焦虑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农村中学校园欺凌的原因
(一)学校忽视德育教学
农村中学校园欺凌行为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要加强校园欺凌行为的出现,就要加强对原因的分析,从根源上避免校园欺凌行为的出现。首先,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家长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学校为了吸引家长的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升学问题,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教学,导致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不高,特别是道德素质水平不高。在农村中学中,学校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升学率以及学生成绩的比较,所以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得不到教师的重视,长此以往,就容易出现不满的情绪,进而容易导致校园欺凌行为的出现。当一些学生思想认知出现偏差后,由于学校缺乏德育教学,没有及时纠正他们错误的认知和行为,就会导致他们在偏差道路上越走越远,无法阻止校园欺凌行为的出现。
(二)家长未尽到家庭教育的责任
在学生的教育中,家长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但是一些家长却错误地认为教育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家长只需要满足学生在学习上的特质需求。而且在农村中,许多家长都是外出务工的,导致对自己孩子的关注程度不高,也没有尽到家庭教育的责任。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深刻的,如果家长没有正确地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将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导致孩子的思想认知出现偏差,进而易导致校园欺凌行为的出现。
(三)学校对于欺凌事件的处理力度不够
大部分的校园欺凌行为都具有隐蔽性,许多被欺负的学生担心会遭到报复就不敢向学校或者教师进行投诉,导致学校和教师都不知道许多校园欺凌行为的存在。而且大部分的校园欺凌都是软暴力,没有对学生造成严重的身体损害,所以许多教师也只是对欺凌者进行语言批评,并没有对学生的欺凌行为起到约束作用。甚至部分学校还认为是学生之间的小打小闹,不足为重,并没有重视校园欺凌行为,导致校园欺凌行为得不到完善的处理,无法有效约束学生的欺凌行为。
三、农村中学校园欺凌的预防
在农村中学,校园欺凌行为对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要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出现,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就要从三方面进行预防,分别是从学生层面、学校层面以及家庭和社会层面来进行预防。
(一)从学生层面出发
如果是校园欺凌现象中的受害者,其自身就要注重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范围,扩大自己的朋友圈范围,遇到突发事件时要及时和家长、教师或者同学沟通,积极寻找保护,避免自己受到伤害,还要注意避免独自外出。针对校园欺凌行为中的施暴者,学校与家长都要及时纠正其思想和行为,要培养他们的自我反省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清晰地认识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错误的,不可为的,从而避免他们下次施暴行为的出现。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景创设的方式,让施暴者感受被欺凌者的感受,从根本上杜绝施暴行为的发生。针对欺凌行为中的旁观者,教师要培养他们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教育他们在看到校园欺凌行为时,就要勇敢地告诉教师,让教师能够第一时间去进行处理。如果出现严重的校园欺凌行为,旁观者更是第一时间要进行报警处理,避免出现更加严重的后果。
(二)从学校层面出发
校园欺凌行为主要是在学校内发生的,大部分发生的地点是学校的厕所、操场等,这些地点都是学校日常疏于管理的地方,所以给校园施暴者提供了方便。
为此,首先学校要加强对这些地点的管理,特别是厕所和操场,更是要着重管理,有效地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其次,为了有效地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学校还要制定反欺凌策略,配备专门的管理教师,让全校教师都能够参与反欺凌活动中,有效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班主任在日常的教育中,更是要教育学生如何应对校园欺凌行为,并告诉学生一旦遇到欺凌行为就要勇于求助,保护好自己。
最后,教师要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欺凌预防专题教育,借助专题教育来提高学生对于校园欺凌行为的认识,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如要加强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宣传,通过学校大会来向学生普及何为校园欺凌行为、校园欺凌行为的危害,并告知学生如何进行预防以及面对校园欺凌行为时的正确应对做法。教师还可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讨论“面对校园欺凌行为,我们应当采取何种措施”,并在这一过程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校园欺凌行为的危害,引导学生学会预防以及应对校园欺凌行为。此外,学校还可邀请相关的专家来开展专题讲座,如可邀请学校所在地的派出所以及司法所来开展普法行动,开展宣传教育,让学生更加正确地认识到校园欺凌行为的危害,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
(三)从家庭和社会层面出发
家长要充分认识到校园欺凌行为对孩子所造成的危害,要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如果自己的孩子是欺凌行为的施暴者,就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如果自己的孩子是被欺凌者,就要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的方法,不断锻炼孩子的胆量,教育孩子如何保护好自己,遇到欺凌事件应当如何进行求助等。
从社会层面上,相关部门要发挥主导的作用,通过各种媒介,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社会正能量的宣传,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了更好地避免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相关部门要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比如当地派出所以及司法所要做好校园欺凌行为的相关预案,指导学校在面对校园欺凌行为时应当采取何种措施,避免欺凌行为出现恶化以及扩大的现象,如果出现人员伤害的情况,相关负责人就要立刻联系医院,做好人员的救护工作,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
四、农村中学校园欺凌的具体预防措施
为了更好地避免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不管是学生、家长、教师还是学校,都要采取具体的措施,从而更好地保护好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从家长角度出发,家长要教育孩子在学习中不能主动和其他同学起冲突,特别是脾气比较暴躁的学生,要教育其做人做事都要有原则,在上下学时尽量和其他同学结伴而行,避免单独出行。从学生角度上,在遇到校园欺凌行为时,可以第一时间警告对方,告诉对方这样的欺凌行为是违法的,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果还是无法起到警示震慑作用,对方依然采取欺凌行为,此时受害者则可以采取正当的自卫方式,及时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但是在面对校园欺凌行为时,受害者不能只是一味地以暴制暴,而是要第一时间进行求救,然后再采取迂回战术,最后才采取自卫的形式来保护自己,在遇到校园欺凌后,学生一定要向学校以及当地派出所报案,用法律的手段来进行制裁,避免更多欺凌行为的发生。
总体来说,校园欺凌行为对于学生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不可逆的,影响学生之后的正常成长,所以学生、学校、家长以及社会都要重视校园欺凌行为的存在,采取各种策略来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响.哈尔滨市校园欺凌问题及其应对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2]宁浩.初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现状及防治策略[D].江西师范大学,2018.
[3]卫欣.农村初中生校园欺凌与生命态度的现状、关系及干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3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