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初中是学生建立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何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社会和他人和谐相处, 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问题学生”的出现绝不是某一个单一要素或是单一主体的责任,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个 方面寻本溯源,找到解决的办法,才能让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让未成年人教育质量得到真正的提升。
关键词:乡镇初中;问题学生;成因探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人口居住结构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农村的留守儿童增多, 从而出现了一些 “问题学生”,因此,关注乡镇初级中学“问题学生”的成因,并进行深入的探究,其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都是深远的。
一、什么是“问题学生”
问题学生顾名思义是有问题的学生。 而什么样的标准比照下可以认定为 “问题学生”, 学术界一直没有统一的定义。我综合多年一线教育教学的经验认为, 问题学生指的应该是生理与心理均没有缺陷,但是思想和行为上存在一些偏差的学生。 例如自律性低、自控性差、学习习惯不好、打架斗殴等, 教育界对如何转化问题学生多有讨论, 但是他们身上的问题是由多方因素造成的,而要想克服和改正这些问题,往往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
二、乡镇初级中学“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
(一)农村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
一些农村和城市相比, 思想观念落后, 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一些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往往比不上城市,在教育资源上比较匮乏,如博物馆、图书馆、书店等几乎没有。 乡镇的文化氛围不足, 一些初中生的日常生活和娱乐在游戏厅或黑网吧度过,在这种环境的浸染下,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习惯难以养成,在没有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时,学生很容易被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影响。
(二)学校重智轻德的偏差教育
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一些乡镇农村在教育上更加强调应试教育。 这就造成乡镇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标准非常单一,以为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这种标准转化成为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则更加明显。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 有的学生因为性格内向还会遭到排挤和歧视,长期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厌学、自暴自弃,通过破坏纪律得到片刻报复的快感。 其中也有部分学生希望改变自己的困境,但是很难坚持下去,而遇到问题后,一些教师不做调查 研究、简单粗暴的训斥,又将其迅速“打回原形”。可以说,学校的教育观念催化了问题学生的出现, 而教育态度又让师生关系、生生关系陷入到恶性循环。
(三)家庭教育的缺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进城务工已经成为很多农民的选择。中国农村留守的未成年人保守估计已经超过八千万,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是数以千万计的留守家庭。 有的留守初中生和祖辈生活,因为是隔代教育,不是过分溺爱,就是力不从心。有的留守初中生独自生活或是吃百家饭, 连基本的生存安全都无法保障。他们在情感上是孤独的、在行为上也缺乏应有的教导和监督,一旦误入歧途,只能和同村同镇家庭情况相同的同龄人在一起,遇到问题很容易有不成熟的想法和做法。还有一些家庭, 虽然不是留守家庭, 但是因为各种原因造成了单亲、再婚等复杂的情况,家庭成员的关系就变得非常微妙,家庭起不到应有的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未成年人需要承受更多的压力, 只能通过向外发泄获得释放。 也有一些家长的教育观念不正确、教育行为简单粗暴,也会让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走向极端化。
(四)学生青春期的心理发育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 其标志着少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正在渴望并走向独立。这个阶段的学生有进取的意愿,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但是他们的自控性较差、意志力比较薄弱,抗挫力相对较差。 若是成功了会增加信心,若是失败了则会全盘否定自己。再加上很容易被新奇事物吸引、情绪波动大,常常会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时而自信热情、时 而自卑暴躁。这都使得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和社会、和同学正确相处的方法。
三、乡镇初级中学“问题学生”的指导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乡镇政府作为乡镇各项事务的直接管辖单位, 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初中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首先, 政府可以协同管理未成年人的组织进行主题宣传活动,开办家庭教育讲座,让初中生的直接教育者认识到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 其次,政府还要联合监督监察单位严查,对那些监管不力,为了牟取私利,而让未成年进入的游艺场所, 坚决取缔。 对合法经营的游艺场所不仅要进行表彰, 还要持续做好思想建设工作,确保他们始终正确经营。 要对校园周边出售音像制品、报刊杂志的店铺进行监督检查,最大程度杜绝不良的内容进入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 再次, 乡镇政府要积极和镇上的企业进行合作, 鼓励他们拿出一部分资金为未成年人盖书屋、买书籍,增加远程教育端口等。 通过环境建设,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意识形态,激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理动力,逐渐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二)学校承担教育职责,教师工作事无巨细
首先,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一定要更新教育观念,提升个人的教育素养。 通过参加各种培训课程, 深入了解 “外面的世界”,和先进的教育观、学生观与时俱进,完善对学生的评价标准,通过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和教育学生,让学生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变得更好。 师生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改善。
其次, 教师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提高, 同时需要丰富自己的兴趣爱好, 在课堂上用生动的内容、灵活的方式, 把知识轻松传授给学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他们发现学习的乐趣,逐渐把精力转移到课堂上。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在无形中深刻感染学生, 激发出学生向善向上的动力,让他们看到世界的美好, 而戒除自暴自弃的心理。
再次,班主任要协同学生建立积极的班风、制订师生均认可的班规,并自觉地遵守,遇到不能遵守的情况,如何处罚,均要在班规中详细的说明。 再通过一些主题活动, 让学生从座位走到讲台,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满足他们的成就心理, 也会为改掉不良行为习惯起到助力。 另外,教师还要知人善任,有些“问题学生”纪律不好,但是非常讲义气,教师在肯定他的优点的同时,委以纪律委员的重任,让他从被管理者变为管理者,帮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树立威信,通过点带面,不仅改善了班级纪律,还能激活学习的动力。
学校作为联系社会和家庭的“中间点”,一方面要把自己在教育一线观察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通过合适的渠道传播出去,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要和学生的主要养育者保持紧密的联系,通过沟通交流,改变养育者的教育观念,以一以贯之的态度为学生提供一个稳定的成长环境, 让学生的优点得到发挥,问题也能得到及时的发现,才能真正发挥学校教育的职责。
(三)家庭教育科学适度,注重情感交流
家庭是未成年人心灵的港湾, 他们更需要从中获得情感的支持。 很多家庭因为现实原因,不能天天团聚,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也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还是需要主动创造机会和孩子进行沟通。 先从情感上倾诉,再从生活上关心,在心灵的距离逐渐拉近后,再询问学业。 这种科学的、循序渐进的沟通方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家长也可以和孩子倾诉自己在外打工的无奈和辛苦,让孩子理解家长,孩子才会从心底消除抱怨,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 另外,家长一定要戒除补偿心理,不要因为自己不能常常陪在孩子身边,一旦见面就过分溺爱,待“蜜月期”过了又简单粗暴的教育,而是要始终采用平缓的态度,和孩子平等的沟通,用尊重换取尊重,用信任得到信任。 家长还要经常和教师沟通,全面了解孩子的情况,听取教师客观的教养意见,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为孩子筑起一片有爱的家园。
(四)学生掌握自我教育与调控的方法
如我们在上文所说,初中生因为生长激素的“刺激”,在个人情感、意志力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波动。这种不可改变的客观现实,可以通过一些方法的疏导得以改善。问题学生要明确一个思想,那就是只有自己能够帮助自己获得改变。这个思想一旦明确就要通过各种方法去实现它。遇到情绪障碍时,可以找家长、老师或是伙伴进行倾诉,通过抒发,释放压力,从而理清 思路,正确地认识自己。遇到困难时,可以寻求师长的帮助,也可以找一些相关的书籍阅读, 看一看能不能从中获得好的解决办法。 学生还要养成写日记、运动等习惯,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青春期带来的压力与波动。
另外, 家长和教师也要教给学生一些正确识别朋友的办法,鼓励他们选择那些积极乐观的人做朋友,用同龄人感染同龄人,学生才不会有畏难情绪,进而主动以其为榜样,改善自己的不良行为。
四、结语
问题学生是由社会、家庭、学校、个体四个方面催生的。这四个方面的因素错综交互,在很多时候共同发挥作用,形成了一种递进的关系。因此,需要我们从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深入的分析,客观看待四个方面的重要程度,梳理清晰其中的方法和措施。 相关部门掌控宏观环境、学校做好主要桥梁,家庭和个体积极改变。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问题行为的源头, 减少问题学生的数量,提高乡镇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毕韧.对农村初中“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J].贵州教育,2008(21).
[2]程蓉.拉近家校心理距离,促进问题学生转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1).
[3]卢尧,黄少兵,汪学余.国内关于“问题学生”界定研究综述[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5).
[4]姚克俭,张利.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农村初中问题学生管理工作浅析[J].法制与社会,2018(1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3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