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美术是一门培养人的情操和激发人们创造力的艺术,在我国基础美术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但是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难以转变观念,虽然学校和社会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但是有些教师仍存在思维僵硬化、发展局限化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找寻存在的问题并不断革新自己的思维。本文以基础美术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性意识为研究对象,对基础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释,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基础美术教育;创新意识;思维模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对人才的培养更加全面化和多方位。在人才决定国力强弱的今天,社会对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性思维提出了更高标准。美术活动是创造性活动,目前美术教育新课标中的核心要求便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力,而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挖掘也是现如今教育所期望达到的目标。但是我国目前对美术教育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对创造性思维重要性的认知还不够深入且未能完全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去。一些教师受传统思维束缚较深,美术教师在基础美术教育中扮演着尴尬的角色。诸多美术教师一方面还没有完备的教育体系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撑,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另一方面教育对美术的重视度不足也使他们忽视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依照固有思维照搬性教学,使得基础美术教育技巧性有余但创新性不足。
一、中国基础美术教育中的弊病
(一)强调顺从性艺术培养,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中国的美术教育是由教育部门和专家决定授课的内容,学生不会直接参与与他们有关的课程内容设定中,只能被动地学习和接受。而在传统教育的过程中,为了保证节奏的统一,老师必须在教学中体现相关的教育标准,并且需要完成上级所下达的教育指示。老师教学任务的设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老师的硬性要求不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就难以改变,因为一旦随意更改,加上课时的固定性,便会加大考试的随机性,不利于成绩的检验。因此,基础美术教育讲究的是服从性,即“学生跟着老师走,老师去哪我去哪”。这会进一步压缩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为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更好地统筹课堂教学计划,老师在教学中成为主体,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的客体,通常是老师来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选题,然后告诉学生应当怎么画,应当选取什么样的手法,很少采取小组讨论和随意发言的形式让学生去阐述自己的绘画思路。这就使得学生难以在绘画过程中发现美和乐趣。
(二)学生自主参与和自主学习意识薄弱
在美术教育中,作为一种艺术呈现形式,其所展现的应该更多是学生的情感和审美,但是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学生被分为了三六九等,进行了优胜劣汰。教学评价体系中更注重学生的成绩而非创造性,这种评价模式不利于我们当今素质教育的推进。
在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中,美术教育是被视为辅助性课程开展的,除非美术类学校和班级,否则对美术的重视度和课程量都明显不足,这种划分也使得学生更加重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而忽视了美术课程的学习。并且在考试的压力下,无论学生感兴趣与否,他们都会尽力去学习和领悟课程知识,但是对于美术课程,他们不会投入过多的精力,甚至会将美术时间挪作他用。这不仅是因为美术类学习在考试中占比小,动力不足,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缺乏学习兴趣。他们自主性不足,这种情况下所创造出的事物是不完美的,因此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尤为重要。
(三)培养方式上重技术,轻意识
传统的美术教育存在着技法至上的问题。顾平先生曾撰文:“若过分拘泥于写实技法的训练,学生所获得的益处将仅仅局限于可怜的一技之长,却损失了从美术中所能获得的内在品格和外在能力的全面提升,尤其是在情感和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虽然在美术教育中,我们强调临摹是美术教育学习的源泉,美术学习不可偏离师法古人,但是过犹不及。若是过分拘泥对实物的临摹,过分拘泥技法的塑造,会模糊美术的真正价值,画画变得写实而不重意。无论是中国的水墨画还是西方的油画,都不可能是为了像而画,某种方式上,程式化的绘画方法反而限制了绘画的发展。因此,我们在绘画中切不可照搬经典,而应在绘画中找到灵感迸发的乐趣。在美术教育中,我们除了要概括授课的实质,训练学生的技艺,更多地要关注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审美,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和思路的打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采取合理举措,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一)完善课程设置,明确课堂主体地位
爱因斯坦在对问题进行创造性解释时曾言:“除了需要和鼓励,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最重要的是自由,如果没有了自由,创造性难免会夭折。”因此,在基础美术教育过程中,我们一是要完善课程设置,二是要明确课堂教学主体地位,使学生可以更加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完善课程设置方面,首先老师应当认识到课程教育的设置中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其中“学”是主体,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是手段,是保证“学”可以顺利进行的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设定相应的教学计划,适当减少发展中已不需要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工作适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民主的环境是学生创造力养成的空气,如果没有良好的民主环境,学生也难以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畅所欲言的空间,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真实想法,广开言路,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活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努力贯彻民主和自由,为学生创新思维营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并且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老师也应当为学生营造更加开放的学习氛围,将自己置于引导者的位置,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成为美术教育活动的主体,可以自发、自觉地参与到课堂中,感受美术带给他们的乐趣。
(二)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它要求学生具有创造活力和灵感,应当对事物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适当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第一,学习环境的创设对学习效果能够产生巨大影响。教学中我们应当避免死气沉沉的学习氛围,为学生营造一个有激情和竞争性的环境,提升学生的斗志。比如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开展比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斗志。在书法篆刻教学中,我们可以开展篆刻大赛,让学生刻画自己的个人印章,然后进行评选,以此来检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并且比赛的氛围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斗志,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投入到教学中;在国画教学中,可以不限定特定的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思去进行创作,提高学生对国画和生活事物的理解。
第二,学者是以文本研究为主要目的,可是思想家需要把眼光扩展到万事万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开放更多的美术场景。传统教学中,学生的美术学习和创作大多局限在室内,这种教学方式稳定有余但灵活不足。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将美术限定于室内,不仅会使教学过程变得枯燥,更会局限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作死板而缺乏创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注重激发学生的创作活力,带领学生的思维“走出去”,从多种方式入手,来使学生更好地展现自己的能力,使他们的想法可以更加充分地表现于作品中。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户外写生,让学生领悟生活中的各种美好,发现大自然中所蕴含的创意点,进而进行绘画教学和绘画创作。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作为形象艺术,具有视觉上的直观性,美术家在创造作品时将自己的个人情感、对事物的理解和对社会的认知融入作品中,而作品的欣赏者在欣赏作品时除了去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外,还会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视觉冲击作用于大脑,一旦大脑产生了快感,美感随之即来。因此说美术创作和欣赏都需要具有想象力。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对绘画的欣赏是一种情感性活动。移情入境、触景生情,说的便是情感带入和情感迸发的过程。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情感是欣赏者直观感受到的,欣赏者由此所产生的审美体验是欣赏者内心感情的变化,是一个欣赏者与艺术家隔空对话的过程。
因此学生可以通过欣赏美术作品来体味审美的神奇。通常,美术类作品是以静态的方式呈现的,要想欣赏它的美必须借助感官去直观地感受这个作品,观察作品的外在形态,感受作品的线条、构图手法等。并且由于每个人对之的理解不同,对待同一件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体验。比如《蒙娜丽莎》这幅作品,有的人看到的是画中人物的微笑,有的人更加注重画中人物的姿态,甚至有人认为“无眉”蒙娜丽莎是一个怪异的形象。不同的评判没有对错,老师更不应统一标准。但是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却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一些老师固守定性思维或是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认为业界主流审美观点才是正确的,从而在学生发表不一致或是相反观点时对其进行反驳,甚至强硬扭转。有的老师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甚至是在学生未发表观点时先阐述这幅画的思想内涵,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与自己的教学理念达成一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尊重学生的观点并允许他们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才是美术欣赏过程中正确的做法。
三、结语
总之,目前我国基础美术教育中仍旧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展现,也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美术类及综合性人才。因此在基础美术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应对学生和社会需求,不断调整教学方案,兴利除弊,使自己的教育手段契合时代的需要,努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陈澄.浅谈大学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3(23).
[2]王喆.大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3(8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3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