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堂,才有可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成果,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有利于提高弱势群体的心理素质,使每一位同学的身心都能够健康发展,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投入全部的较大的精力,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促进语文课堂教学当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弱势群体;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近些年来被提上日程,是素质教育的一种表现,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了课程体系当中,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培养人才,同时,能够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教育的载体,在语文课堂上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发展。语文教师应该从课堂内外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渗透心理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创建和谐校园。我国的市场经济进一步推进,青少年今后的就业竞争压力也逐渐加大,青少年的心理压力也在逐渐增大,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青少年树立起一定的防挫折信念,语文教师可以与同学们进行情感交流,使学生心中的不良情绪能够得到及时的化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同时能够构建现代的和谐校园。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开展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大趋势,心理素质也是素质教育的一方面,同时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的人生成长十分重要,对于学生当中的弱势群体而言,他们的心理素质是较弱的,在面对各种挑战与挫折时,往往会使自己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在语文课堂上,将素质教育融入到整个课堂之中,可以使弱势群体发挥自身的潜能,从而能够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感受到困难是可以被战胜的,从而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步伐,使我国的素质教育能够在健康的轨道上进行。
3.开展素质教育有利于学校的德育工作改革。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体现了一个学校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情,有利于学校的德育工作改革,心理素质教育中融入了传统的德育教育,同时也在现代环境下向学生传授了如何面对困难与挫折的方法与途径。语文课堂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医预防和疏导学生为主,在一个尊重信任的环境中,语文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给学生非常自由的空间,使学生当中的弱势群体感受到自身的潜力所在。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1.心理健康教育包含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指导学生如何在人际关系当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修养和对学生进行智能训练。
2.矫正学生的心理行为。一般而言,学生当中的弱势群体可能会具有或多或少的心理行为问题针对这一部分当中的弱势群体,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矫正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比如说在进行语文课程之前,学生对于语文课堂的事业用能力,在进行语文考试时,学生在考试当中是否会出现焦虑,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是否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或厌学等问题,语文教师可以对这一部分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学生真正爱上语文这门课程。
三、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向弱势群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教育环境。我国的教师大多面临着工作压力大的问题,因此,很多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常常是一脸严肃,在课堂上,以威严的形象示人,在课下也没有对学生显示出和蔼的笑脸,这对学生当中的弱势群体而言,是极其不利的,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努力营造活跃的学习气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语文教师应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课堂在非常有爱的环境中进行。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激励学生,赞美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感,对于学生当中的弱势群体,尤其要树立他们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当中的弱势群体在课堂上发挥出自身的价值。如果语文教师在走进讲台时,非常的有激情,有热情,以饱满的精神在语文课堂上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若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都是满面微笑的,那么学生也会得到教师的感染,从而保持愉悦的心情去听课,能够更好地掌握住语文课堂上的知识。如果语文教师无精打采,精神萎靡地进入教室,半径内的学生也会出现低落的情绪,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也不能很好地加入到课堂的学习当中。
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当中的弱势群体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自我表现带来的满足感与存在感。这也是一种心理与健康教育的手段,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当中的弱势群体能够逐渐地打开心扉,进入课堂,从而变得更加积极活泼开朗,为以后的人生发展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2.利用语文教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非常优秀的,每篇课文对于学生的人生发展都有着良好的启示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当中的课文,在讲解课文的过程当中,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方式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可以利用教材当中的课文,向学生传达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真诚的品质。语文教材是学生每天都必须阅读的内容,学生当中的弱势群体,每天都能够感受到教材当中积极情绪的影响,长此以往,学生对于困难与挫折的态度也会发生改观。学生的良好品质是促进学生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的客观条件。在学习课文《皇帝的新装》时,语文教师通过剖析皇帝昏庸和皇帝身边的惯例,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向同学们阐述如果在虚荣背后迷失了自我,那么,将会在之后的人生发展当中遭遇前所未有的挫折,因此,学生一定要养成真诚的品质,走出自己心灵的误区。
3.语文教师应该将情感带入到课堂教学当中。真语文课堂需要情感作为辅助,语文教师应该将自身的情感带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教师积极饱满的情绪。如果语文教师以积极饱满的情绪向学生讲授知识点时,学生也容易被教师的情绪带动,进而在课堂上也能保持昂扬的精神动力,以更加热情和良好的心态融入课堂的学习当中,若有缘,教室能够长时间地保持这种状态,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向学生传递热爱生活的态度。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是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最好方式,若语文教师针对学生当中的弱势群体进行谈话,则会使班级当中的某些同学对这些同学产生异样的眼光,若出现这种情况,则会让学生当中的弱势群体感觉受到了伤害,当时会更加自闭,将自己完全封锁,不和别人交流,这对这些学生的人生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在学习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时,语文教师应该用抒情的语调,饱满的态度来讲授这篇诗歌,这篇诗歌通过规律的想象,探索了人生的真谛,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未来的感情,他的想象非常的奇特,联想非常的巧妙,意境非常的优美,这就对语文教师的想象力和语言表现力提出了要求,语文教师一定要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感染力,声情并茂地向学生描述一个美好的未来场景,使学生在这美好的畅想当中,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
4.语文教师应该运用榜样的作用,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性格。良好的性格是促进人生发展重要的元素之一,学生当中的弱势群体性格可能不是那么开朗,在性格方面存在着缺陷,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运用榜样的作用,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性格品质。榜样对于弱势群体而言是极为重要的,从榜样的言行举止当中,弱势群体能够学习到很多利于自身发展的东西,同时,能够弥补自身的性格缺陷,促进自身良好性格的形成。语文教师一定要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对弱势群体进行表扬,对他们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进行恰当的肯定,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当中,正确对他们进行心理的引导,这些方式都是语文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
在学习诗人普希金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学生能够从中学习到诗人面对困难和存折时的态度,从而以诗人这种达观的态度来勉励自己,使自己向诗人学习,用非常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困难永远都成为过去,只有积极生活,才能够领悟人生的真谛,走完人生的道路。
5.帮助学生打开人际交往的大门。未来社会是一个合作的社会,固步自封只会导致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语文教师应该利用自身所教授的学科,帮助学生打开人际交往的大门。现在社会存在着很多的不良因素,很多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不会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同时,弱势群体的心灵较为脆弱,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当中,语文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在讨论的过程当中,逐步完善自身的品格,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可以使弱势群体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与小组内的同学进行自身的分享,增强弱势群体的责任感,这是帮助弱势群体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四、结语
怎样将心理健康教育以正当的手段融入到语文课堂上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语文教师应该对班级中的学生进行观察,了解学生的状况,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状况,语文教师不能够把自身的观点强硬地灌输给学生,这样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语文教师应该以一个旁观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去协助同学能认识自我,不断地战胜自我,帮助弱势群体去接纳自我,发挥弱势群体自身的能力,使弱势群体的心理素质能够达到更为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云峰,徐伟.大学生心理弱势群体的研究及对策[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7).
[2]周琢虹.心理资本视角下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高职院校为例[J].职教论坛,2017(3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3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