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当前普及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启发式教学方法逐渐实引起教师群体的关注。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及授课手法进行创新的实践活动,以此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文中主要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内容为例,对生物课堂启用启发式教学的组织与教学实践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启发式教学教学实践
一、现阶段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不足
部分生物教师在实际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利用“灌输式”教学手法,严重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标的教育要求。同时还有部分高中学校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校园内硬件设施十分不足,进一步促使课堂教学活动的枯燥性。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必修1高中生物第1章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这一内容时,在为学生讲述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等知识时可以适当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但是部分教师却只是简单的将此知识罗列在黑板上,导致课堂教学十分无趣,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高中生物课堂启用启发式教学的组织与实践策略
(一)积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生物思维
创设问题学习情境是教学活动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教学手法,问题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兴趣的驱使下,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强化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因此,在实际开展启发式生物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的学习思维,有效集中学生的学习精力,进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必修1生物《细胞的癌变》这一课时,通过课前调查,引导学生讨论癌症是否遗传。从而分析细胞癌变的原因,引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概念。假设学生现在是一名肿瘤科的医生,分析病人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做法会增加患癌的机会?有哪些做法有利于预防癌症?此种问题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进而有效提升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写建议书,以此来纠正家族的不良生活(包括饮食)习惯,给家庭成员提出防癌的生活方式的建议。
(二)发挥实验教学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生物作为一门实验性较强的科学课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验操作十分关键。在开展启发式教学过程中,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并发挥出实验操作的教育作用,以实验为引线,不断激发学生的实践操作兴趣,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思维,进而有效实现强化课程教学质量的发展目标。
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高中生物《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分组,并要求每一组分工完成2个纸层析法,一个使用四氯化碳作为层析液,一个使用酒精作为层析液,实验完成后进行组内对比。实验步骤如下:①称取10g去除主脉的绿色叶片;②在一小玻璃漏斗基部放一块单层尼龙布,将研磨液迅速倒入漏斗中,收集滤液到一个试管中,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紧;③制备滤纸条;④画滤液细线;⑤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结果、并围绕叶绿体色素扩散情况展开探究。在学习小组得出答案后,随机抽取几名同学在黑板上画上大致色素分离图像。教师就各组的实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总结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分析。此种直观性启发式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感性观察到叶绿体中几种重要色素,并加深自我对色素的认识和理解。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高中教育阶段生物教材中包含诸多抽象知识,因此,在启发式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教学技术,紧紧围绕启发教学,不断简化学习难度,进而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
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必修2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这一课时,教师需要事先搜集相关电子图片(长颈鹿的进化图解)和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内容(过渡繁殖、生存斗争、适者生存、遗传变异)有关的影音文件,并制作成教学课件。以问题导入新课如:“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生物是怎样出现、怎样形成的?生物进化的理论是谁首先提出来的?”有效明确学习任务,弱化学习难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进而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身为一名合格的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坚定不移地创新使用启发式教育方法,优化精简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学习需求,以培养学生生物学习思维与解决现实问题能力为发展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周美华.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J].新课程(中),2016,03:81.
[2]赵晓娟.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及应用策略探究[J].科学中国人,2016,23:357.
[3]谢正宇.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5,07:5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2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