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新课改素质教育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要与德育教育有效渗透结合,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要满足历史学科教学特征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德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远大理想教育、道德意志教育等,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责任心,使学生发展全面,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一、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责任心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许多丰富、生动的以爱国主义素材为主的思想教育内容,所以在教学中要树立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科学合理地有效运用教材知识渗透德育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这既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又符合国情,还能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与责任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让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继承和发扬祖国灿烂的文化和优秀的传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民族自信心、责任心。
例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时,为了让学生更好、更正确地认识我国现代化建设,应采用对比法将这两部分内容进行比较。先了解鸦片战争后,特别是在五四运动中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再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然后进一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农村普遍受封建剥削和压迫比较严重,经济较落后,劳动人民没有自己的土地和人格尊严;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实行了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土地的主人,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村经济迅速发展;最后再利用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艰苦奋斗建立了新中国的抗争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信心和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运用这种对比法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同时告诉他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明确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担,产生强烈的民族责任心和自豪感,使学生努力学习获得知识,受到教育,为祖国的强大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渗透革命理想教育,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有效渗透革命教育和理想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距离,铭记艰难的历史岁月,不忘历史,不忘那些为我们的幸福生活而献身的革命先辈,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要启发引导学生用发展、进步、辩证的观点来观察事物、看待问题和评价问题, 以民族精神时刻告诫和提醒自己—— 不浮躁、不挥霍,继承和发扬光大艰苦奋斗的精神,意识到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抛弃不正确的消费观,不攀比,不贪图虚荣,不见异思迁,树立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并持之以恒努力地奋斗,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例如,在学习“国内的近代发展史”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历经了民主革命与建设社会主义的艰难过程,在此过程中我国人民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光荣传统,并世代相传,为中国社会带来了大的变革。如果我国人民与共产党不具备艰苦奋斗的精神,那么中国就难以取得最终胜利,也难以建设新中国,我们今天的好生活也不会存在。
但是,现在物质生活较为富裕,很多学生不理解艰苦奋斗,认为不应该继续发扬这种精神,不要吃苦,该享受时就享受。要改正这种错误观点,就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并结合历史上的相关故事或历史知识来纠正,激励学生时时牢记英雄人物及其故事,学习他们的高尚品格和精神,在今后的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不气馁、不放弃,勇于克服困难,敢于面对挫折,做一个有理想道德的人。
三、渗透其他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历史教学中还要加强对学生集体主义教育、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纪律教育、诚信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孝敬父母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感恩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热爱和平教育,等等,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坚强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性格,提高学生的自身情操,逐步健全人格,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要结合学生实际,科学合理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不断加强理论修养,不断创新教育,勇于探索实践,更新观念,不断完善,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以历史人物的做法不断地鼓励学生,启发学生学习他们高尚的品格和精神,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敢于面对挫折、承担责任,不抛弃、不放弃,做一个有道德素质,有高德育水平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陈孝丰.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J].新课程(中),2018(7).
[2]朱春梅.浅谈德育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情感读本,2018(2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