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校教师形象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高校教师的外在形象、道德形象、科学文化形象、人格形象四个方面,浅析教师形象在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交往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团队能力、心态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性。
关键词:教师形象;学习能力;重要性浅析
本文引用格式:张凡凡,等.教师形象对于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的作用与重要性浅析[J].教育现代化,2019,6(53):90-93.
Analysis of the Role and Importance of Teacher Image in Cultivating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ZHANG Fan-fan,TANG Yuan-yuan,JIANG Heng,MA Chun-hui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China)
Abstract:The image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ultivating the learning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mage of teachers in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ability to adapt,communication ability,management ability,expression ability,practice ability,innovation ability and competition ability,team ability,the importance of the mind ability,and so on form the external image,moral image of college teachers,scientific and cultural image,personality image.
Key words:Teacher image;Learning ability;Importance analysis
形象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情进行的直观认知,而教师形象是指教师的个性特征,文化修养,身体机能,道德品质和专业素养给人们产生的印象。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教师传授知识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基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偏见,评判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往往忽视了教师形象所带来的作用。因此,树立教师形象,明确教师形象在大学生学习能力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一 高校教师形象
(一)外在形象
高校生活节奏加快,内容丰富多彩,网络时代下要求当下高校教师需有良好的外在形象。正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通过得体的穿着、亲和的表情、文明的言谈、阳光的心态、优雅的举止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可以直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提高教师在大学生心中地位,增强教学效果以培养大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二)道德形象
高校教师的道德形象对大学生学习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很强的榜样和示范作用,正所谓“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身正为范,学高为师”。高校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包括学习态度与方式方法都直接来源于教师,而教师文明得体的行为和积极向上的态度都可以从心理上直接感染和渗透着大学生,以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建立成熟道德和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塑造良好教师道德形象对改善当代高校中的师生关系淡漠也有积极意义。友善的师生关系能直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另外,高校教师的课程育德还应根据课程专业特点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让学生有获得感。
(三)科学文化形象
当代高校教师大多为研究生学历,长期积累的科研能力也锻炼了教师较强的科学文化素养。然而,目前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唯论文论英雄,未做到科研很好地服务于教学,急需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素养。文化形象的核心是“教师是什么”的问题。新课程改革中对当前大学教育的教学内容、目标、方式、安排等都做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思维方式,要求高校教师要重塑科学文化形象,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信念与教学习惯,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全育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当前高校教师应结合个人授课科目,在树立正确科学文化形象的基础上有机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育的内容。
(四)人格形象
教师的道德素养与心理面貌对大学生在校学习能力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人格形象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等方式都对大学生有着很强的教育性、导向性和示范性。高校教师保持良好的人格形象不仅是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精神保证,也是教师在学生中建立如何做人与模范带头作用的重要基础。
二 教师形象促进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变迁与时代进步,当代大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淡漠,仅剩礼节性招呼,课堂气氛不融洽,缺乏必要的知识互动。高校教师是大学教育中的绝对主导者,教师形象不仅在培育大学生的心灵和塑造大学生灵魂中起到重要作用,还关乎高校的整体形象,更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提升学生适应能力
当代社会环境多样化,不可预知情况时有发生,从而导致高校大学生极容易产生不适症状。这直接影响大学生在学业期间和进入社会后产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对其自身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摇篮式”家庭教育极容易导致大学生抗挫能力弱。现在的大学生几乎是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家庭里成长,当遇到困难时容易引起焦躁、郁闷等负面情绪,适应能力严重低下。原因可能是现有的教育模式过多地强调学科标准,缺乏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树立良好的形象加强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如丰富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引导抗挫教育渗透至校园生活中,以科学的方式让大学生真实地面对困难。
(二)促进学生交往能力
大学生活是人生发展的重要一个阶段,对以后人生发展意义非凡。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授学识,而且应树立好的形象来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首先,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加深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感情,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共同进步。现在的大学生基本是90和00后,生活在优越的家庭里,缺乏基本的道德修养。常见的现象就是在课堂上玩手机,有的还窃窃私语,没有做到对老师起码的尊重。这样直接影响老师上课的激情和心情,直接导致老师教学的热情;其次,促进学生交往能力对大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各行业竞争越来越大,那些能够快速融入环境,正确处理同事之间关系的工作者,往往最先取得成功。基于以上关于大学生交往能力的重要性,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
首先,教师应积极指引学会尊重和爱护他人。无论是父母、老师、同学或是陌生人,无论我们身处在哪里,我们在交流时首先学会尊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他人尊重;其次,教导学生要诚实守信。守信是做人的根本,不能背后诽谤,当面奉承,只有这样,别人才会对你真诚;最后,应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沟通能力,同时开设人际交往课。生活中常常会看到一些会“说话”的人,总是给人以身心愉悦的感觉。那些会“说话”的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也一定很好。因而,说好话对人际关系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
(三)加强学生管理能力
21世纪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清除以往高等教育的弊端,培养高素质,高适应,高技能的人才。大学生的管理能力也需与时俱进,进行模式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与时代同步的栋梁。加强大学生管理能力是应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需求,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需要,更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大学生从小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学习是一种强制性的模式,以升学为目的,受老师和父母的约束,他们一般只需执行。进入大学后,学习全靠自觉和自我管理,有些学生脱离了以往的模式,很难适应这样的生活,放任自己。此外,现在的大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无法独自处理和管理个人的事。教师在大学生管理中应做好引导,不能任由他们自己管自己。
首先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控性。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是提高其自身管理能力的根本,要转变管理意识。教师应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以大学生为主;其次,要充分发扬大学生的自治性,发挥他们的积极和创造性。譬如大学生的一切有关制度和措施都利于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再者,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团员和党员职能,让其参与大学生的管理,培养其自主意识发挥创造性,并从中实现自我管理。
(四)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大学生的表达能力是检测其综合素养的一种方式,然而,目前大学生的表达能力存在缺陷。据调查得出,将近39%的大学生在撰写论文时较吃力,31%的大学生不善言谈。具体表现为普通话水平差,语言表述不清,用词混乱。目前有些高校在测试普通话中,大学生的达标率差距大,这样极容易与他人沟通时产生误解;还有些大学生在语言表述时由于紧张、畏惧而不愿意在公共场所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堂教育中普遍出现“沉默”现象,教师授课时的威信,使大学生产生敬畏之心,很少对老师传授的内容提出质疑,并且不注重表达,最终导致师生间产生心理隔阂。
针对这些问题,首先应强化语言表达意识。作为高校教师,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表达能力,学好普通话。那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大学生,他们的语言基础较差,教师可通过语言表达对他们以后的就业和社交的意义方面加以指引,使他们从根本上意识到表达的重要性;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表述,增加一些课堂上主观性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阐述,并将这部分成绩纳入考核,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教师也可以进行多媒体教学,组织他们观看《超级演说家》等节目,学习如何进行语言表达。
(五)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我国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水平偏低,因所学专业不同,以后工作的环境和具有方向差异,实践动手的表现形式多样化。市场经济影响下,对大学生的市场需求标准大部分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更加突出实践能力的重要性。然而,影响大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原因有相关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所提供的资源匮乏,实践考核体系不完善。因此,教师形象对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积极开展大学生实习场地。市场经济影响下,
企业一般不会为高校提供实习地,然而高校自建实习地耗资大,这样导致实习地缺乏,直接影响大学生实习难的局面。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和形象开展企业和事业单位员工的培训;建立健全实践考核体系。目前高校教师在对学生的实践教学部分管理较松散,没有明确的考核形式和标准,只是以实习报告和出勤率为考核指标。基于缺少有效手段来管束学生,导致实践教学只是表面形式,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未提高。因此,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应加强层次性和实效性,建立合理,科学的体系。譬如将实践与理论穿插起来,区别实践考核与理论考核,注重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性,避免单一化方式带来的考核形式化。
(六)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的核心是创造力,其主体是人才。创新人才除了基本的素质外,同时应具备获取信息和资源的能力。信息是创新意识和信息意识的综合表现,是衡量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指标。要想获取创新知识不仅要掌握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了解其前言背景概况,更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作为高校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激发大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教师不仅要有意识,有感情地将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还要做到关心、尊重学生,建立平等、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更要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愉快地学习。其次,教师应采用质疑性启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巧设疑问,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教师应把创新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来培养创造力。譬如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从中探索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促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的探知所研究对象的规律,从而最终启发他们的创造性。
(七)积累学生竞争能力
大学生的竞争能力已成为高校人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学生管理,教学和校园文化的多个方面,贯穿整个大学生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有计划,有重点地积累大学生竞争能力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高校大学生的竞争能力是长期的过程,教师应坚持教育理念和感情融合,为学生的竞争能力提供精神动力;其次,应秉持个性鲜明与综合素质相结合,为大学生的竞争能力培养提供内在动力,包括学生的信念、精力、胆量和魄力等各方面的总和;坚持大学生的学习和创新相结合。学习能力是大学生的一种学习状态,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教师在培养大学生竞争能力时应与大学生的学习和创造力相结合,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德育培养和人格发展是大学生竞争能力的心智保障,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培养和人格发展,树立正确的外在和内在形象。
(八)保持积极心态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教育和社会发展关注的焦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形成浓厚的氛围,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自己,树立好的心态,抵制不良因素带来的影响。然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落后于西方国家,很多理论还不完善,教育模式不到位,并且缺乏教育探讨。具体表现为:和同龄人相比,大学生课程安排紧凑和繁琐,而且老师并不能对所有学生做到督促,长期以往学生会产生心里紧张、苦闷和抑郁等心理问题。对那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在面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时,或多或少产生困惑,长期下去内心就会产生焦虑和恐慌。综上问题,教师在改善大学生心里健康问题上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完善心理健康机制和建立健康档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问题,建立相关机构,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引导,确保心理健康工作顺利实施。譬如,各学院成立领导小组,由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处共同负责工作,并设立心理教育咨询室。心理测试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韦氏智力表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受家庭、个人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是不断变化的,应加强沟通,多观察。其次,提高心理教育队伍水平并引导大学生互助机制。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务必确保教育者的素质。可以通过兼职、外聘等模式,吸引知识丰富,有经验的老师,实现专业优势互补,从而为心理教育提供良好的师资保障。
(九)培养学生团队能力
随着社会脚步的快速发展,社会需求日益多元化。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的基本保证,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可确保大学生长期适应工作岗位。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应聘职员时都将团队协作纳入考核范围,已逐步成为各行各业人士竞争的重要指标。然而,大学生在踏入校门前,家长在对孩子的技能和智力启发方面没有足够重视,对概念理解模糊进而导致孩子性格缺失,譬如缺乏责任感,自私,价值观歪曲,团队协作意识薄弱。团队合作是协作精神和大局意识的表现,它蕴含着团队的素质和精神风貌,凝聚团队的信念。当代大学生需要具备坚定的毅力和优良的素养,然而,团队合作精神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渗透到生活和学习的各方面。
首先要创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教师应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锻炼,赋予校园丰富的文化内涵,开展团队协作的相关活动。譬如,拔河比赛,大合唱,辩论赛等集体项目,以此来促进大学生合作能力和荣誉感。其次,应重视团队合作精神,树立正确的三观意识。教师在授课时,应加强机体培养意识,指引学生做人和做事。老师在授课时应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将政治形势与教学相结合,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培养机体理念,最终提高团队合作能力。最后,设置相关课程并鼓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教师应将团队理念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促进大学生学会互助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大学生对合作的认知,从而形成合作意识。
三 展望
高校教师教学的过程实质是不断完善自身形象的过程,具有自觉性和时代性。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应是崇高的道德美和优雅美的融合,塑造自身形象是教师生活中永恒的话题。教师应发扬和追求其自身的外在、道德、科学文化、人格形象,从而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当代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工作和需求。
参考文献
[1]朱海霞,娄巍.教师形象美在教育教学中的影响力和重要性[J].网络财富,2009(11):104-105.
[2]李子联.论教师角色在大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中的作用[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4,(11):109-111.
[3]赵晖.高校学生社会适应力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5,(4):106-109.
[4]肖祎.新形势下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J].人力资源管理,2016,(7):223-224.
[5]王德广.论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大学(研究版),2013,(6):24-27.
[6]赖利平.探索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388(46):68-6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