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形成性评价体系在药学类专业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17 13:13:2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针对物理化学课程的特点和药学类专业要求,笔者制订并实施了包括课堂发言、分组讨论、课堂展示、综述性论文撰写、融入实验考核、阶段性测验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等的多样化全方位形成性评价模式,来评价药学类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效果,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鞭策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实践表明,形成性评价体系是符合药学类专业物理化学课程特点的、效果显著的教学评价模式。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物理化学;药学类专业

本文引用格式:苑娟,等.形成性评价体系在药学类专业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51):134-136.

一 物理化学课程在药学类专业的重要地位

          物理化学是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入手,探求化学变化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又称理论化学[1]。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印永嘉教授在谈到四大化学在化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时,形象地把物理化学比喻成化学的灵魂,可见物理化学的重要地位。物理化学是中药、药学、药剂、制药工程等药学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为药剂学、药理学、药代动力学、药物化学等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重要的理论与实验基础,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2]。

二 物理化学课程的特点与现状

          物理化学课程理论抽象、逻辑性强、公式繁多,是公认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一门课程,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具有很大挑战性[3]。同时由于新课改下学时大幅度缩减,我校物理化学课程理论授课时间由原来的78学时减至目前的54学时,有的专业甚至减至42学时,在课程信息量不变的情况下,课堂容量大大增加,使物理化学的教学工作面临更大的困难。中医药院校的物理化学课程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视理论在医药实践和后续专业课程中的实际应用,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目前普遍存在学生重视不够,理解不透,掌握不牢,应用不足的局面和考前搞突击、考后全忘记的现实情况。究其原因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手段的方法过于单一,忽略了过程只看结果,这种凸显分数至上的价值观弱化了学生日常学习行为表现,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不能全面客观多维度评价教与学的效果。因此,寻找一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来客观公正评价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势在必行,形成性评价体系在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便呼之欲出。

三形成性评价体系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实践

       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全方位的评价模式,是符合现代高等教育特点的、与时俱进的一种评价体系。结合药学类专业物理化学课程特点及学情分析,并对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以及其他学科的形成性评价方案的调研和学习,在最近几年教学中我们制定并实践了物理化学的形成性评价方案,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如下几个方面。

\

 
(一)课堂发言纳入评价系统,调动学习积极性

         大学生随意逃课现象比较普遍,为把学生引入教室,很多老师无奈采取考勤制度,甚至不惜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多次点名,真是用心良苦。这种做法不仅浪费了大家的时间,分散了老师的精力,也可能伤害师生之情。因此,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我们弱化了考勤在形成性评价中的作用,而是通过课堂发言的方式约束学生不仅来到课堂,更要紧跟课程进度积极思考、主动互动。在课程绪论课中就明确告诉学生课堂发言在总评价中占比10%,而且需要学生抓住机会主动回答,而不是等待老师被动提问,老师会根据同学每次回答情况当场在评价表中记录分数,学期末进行统计累加,超出部分另有奖励。以此形成良性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开展分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培养团队意识与自信心

        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无论对学生时期学习团队的组建,还是步入工作岗位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都显得非常重要。物理化学抽象难懂,理论性强,因此适当的课堂讨论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参与度,更是加深学生理解的重要环节。对于课程中难解易错的概念和定理常常通过实例列举或问题导入法引入内容,鼓励大家分组讨论,给出每个小组的答案,最后老师根据小组表现给团队成员评分,学生不仅在争论中破除了疑问,更在合作中加强了交流,增进了感情。比如在热力学基本概念部分,老师会让大家举例说明过程与途径的关系;为引入偏摩尔量的概念,老师提出如何准确把10 ml乙醇溶液稀释一倍的问题,引导大家讨论,最后给出偏摩尔量的概念。在讲到单组分体系相图、表面活性剂等相对易懂且跟专业联系紧密的部分时,老师会提前两周安排同学们做好分组、查阅资料自学、分工准备PPT,每组推荐一个代表进行5 min课堂展示,老师根据每组展示情况给团队成员作出相应评价。以期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形式,鼓励学生积极融入教学,大胆展示自我,培养团队意识和荣辱与共精神,提升自我表现力和自信心。

(三)结合教学内容撰写综述性论文,追踪前沿、开拓视野

        如何把物理化学这门抽象难懂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紧密联系,如何让学生把物理化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专业实践是物理化学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为让学生深入理解并重视物理化学在药学类专业中的重要性和应用,老师结合课程内容适时介绍药学前沿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成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增强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决心和信心;对物理化学课程中典型的知识点通过让学生调研文献、撰写综述性论文,并将该项作业纳入评价体系,锻炼学生文献调研与综述能力、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同时将抽象的物理化学原理与专业联系起来,使理论学习不枯燥,不空洞,不脱离实践。例如,化学热力学部分是物理化学课程的重点,也是最难的部分,在学习完这部分内容后,安排学生撰写“化学热力学在中医药中的应用”的综述性论文;相平衡部分是关联药学专业应用最广最多的部分,在介绍完单组分系统相图后,结合相图引入冷冻干燥处理药物的方法和超临界流体萃取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分离技术在中草药提取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调研文献、撰写出综述性研究进展,以进一步了解科研前沿,激发学习热情。在介绍渗透压部分时,让学生亲自查阅2015版现行药典第二部关于氯化钠注射液浓度的规定,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等渗的重要性和非等渗的效果,通过让学生翻阅药典的方式来运用物理化学的知识[4]。

(四)重视实验教学,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与理论联系实际

       大学阶段的学习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拥有良好的科研素养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是大学生的必备素质。这些只能在日积月累的实践中培养并形成,而不可能一蹴而就。实验教学环节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和机会,实验课程同时也是检验和巩固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但部分学生存在敷衍心理和轻视行为,因此我们把实验教学环节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纳入评价体系中,通过操作基本功考察、实验结果、数据分析处理和报告撰写等方面考核实验课程效果,真正通过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提高其综合素质。

(五)阶段测验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注重过程管理

        期末一考定成绩的评价方法不利于督促管理学生的日常学习,可能导致作业抄袭和考前突击现象。为让学生真正功夫在平时,时时有压力,事事有动力,节节有收获,我们制定了阶段性测验与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评价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情况,测验中不仅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考核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灵活应用。阶段性测验不仅是督促学生和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鞭策教师适时动态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

\

 
四 形成性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

        形成性评价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价模式,对教学效果进行全程、全方位的评价。形成性评价体系中,学生和老师既是评价主体,也是价值主体,通过形成性评价自主地进行自我判断、价值选择[5]。学生通过形成性评价及时调整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老师通过形成性评价结果和反映出的问题及时进行教学反思,适时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为达成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和育人目标共同奋斗。

         药学类专业物理化学课程不仅重在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部分等原理部分的学习,还涉及与后续专业课程的紧密联系,诸如相平衡、表面现象、胶体化学等章节,是公认的难度较大课程之一。正因如此,更应在教学过程中实时对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进行评议,以及时获取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案。几年来的实践效果也再次证明形成性评价体系是符合物理化学课程特点的、与时俱进的教学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1]侯新朴,李三鸣等.物理化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
[2]苑娟,万焱,李晓飞,王宪龄.药学相关专业物理化学教学的与时俱进[J].药学教育,2011,27(02):48-50.
[3]翟翠萍,陈利娟,曹玉辉,等.不同专业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9(03):294-295+270.
[4]毕晓东,王迎春,郭慧,等.形成性评价在中药学类专业物理化学理论课程中的探索性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3:162-163.
[5]孙园.发展性评价体系的价值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1):195-19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31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