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以四年级某班语文课堂为研究对象,对为期1个月的17节语文课堂中的教师激励性评价进行观察和记录,采用量化研究范式分析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和学生性别、成绩、职位和位置分布等之间的关系。经SPSS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教师的激励性评价不受到性别、学习成绩、学生职务、家长任职等因素的影响;但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对特定位置的特定学生和其他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的教师激励性评价展现出良好的教育公平性,还需进一步注意激励性评价的科学性、分层性和多元性。
关键词:激励性评价;小学生;观察法;现状调查
本文引用格式:张婕,等.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师激励性评价现状调查[J].教育现代化,2019,6(51):89-92,103.
Investigation on the Status Quo of Stimulating Evaluation in the High Grades of Literature Class Teachers in Primary Schools
ZHANG Jie,LI Xia,YANG Jie-ling,YANG Ting,LIU Zhao-xia
(Yunnan Minzu University,Institute of Education,Yunnan Kunming)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a class in the fourth grade as the research object,observes and records the teacher’s stimulating evaluation in the 17 literature class for one month,and uses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paradigm to analyze the teacher’s stimulating evalu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with student’s gender,grades and positions,location distribution,etc.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PSS,it is found that the teacher’s stimulating evaluation is not affected by factors such as gender,academic achievement,student position,parental appointment,etc.However,the teacher’s stimulating evaluation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specific students and other students in specific locations.The stimulating evaluation of teachers in the high grades of the Literature class shows good educational fairness,and further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scientific,stratified and diverse nature of stimulating evaluation.
Key words:Stimulating evaluation;Primary school students;Observation method;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新课程改革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位一体”,强调学习评价的激励性和发展性,体现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1],促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D.Hshunk的研究发现,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积极性反馈,能促进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动机。Rogers指出了激励性评价对班级课堂氛围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学生情感的积极影响。国外研究者多关注教学评价的影响因素[3]、实用策略[4]等。国内教师激励性评价的研究[5-8]更多采用定性研究或理论探讨的方式,较少采用如文献[9]的实证方法。教师的激励性评价急需进行深入细致的量化研究。本研究采用观察法历时一个月对某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共17节课程进行研究,采用量化研究范式运用t检验和F检验等对教师激励性评价状况进行分析。本文描述了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中教师激励性评价的整体状况,并分析了教师激励性评价与学生性别、成绩、职位和位置分布等之间的关系,为描述我国小学课堂现状提供详实资料,为促进我国小学课程理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某小学四年级自然班的48名学生及其任课语文教师作为观察对象。本研究关注教师的激励性评价是否与学生性别、是否是班委、其家长是否是家委会成员有关。该班男生24名,女生24名;班委10名、非班委38名;家长为家委会成员的学生5名。家委会是支持和监督学校做好教育工作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在日常教学中家委会成员有更多和教师互动的机会。
本研究关注教师的激励性评价是否与学生座位有关。该班级的学生位置分布为:以教师位于讲台面向学生,从教师的左手边起,命名为1组、2组、3组、4组。每组有两列,每列有七行,一行为一排。
其中第一排仅2个位置,属于专人专座;第3组无第7排。该班学生座位定期调换。调换规律为首先第一排始终不调换,其次2-7排每天向前移动一排;最后每周各组之间的位置进行顺时针交换。
本研究关注教师的激励性评价是否与学生成绩有关。根据研究对象上学期的期末成绩排名来划分学生成绩状况,分为ABCD四个等级。采用SPSS对该班学生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其成绩平均值为88.9分,标准差为6.00。ABCD四个等级分组具体如下:A级7人即该生成绩≧平均成绩+6.00;B级18人即平均成绩≦该生成绩≦平均成绩+6.00;C级17人即平均成绩-6.00≦该生成绩≦平均成绩;D级6人即该生成绩≦平均成绩-6.00。
(二)研究过程
本研究通过观察法对1个月的小学四年级语文课堂进行观察来收集资料,并使用归纳法和统计分析法资料进行分析。首先,通过阅读文献制定课堂观察提纲,内容包括教师使用激励性评价的次数、教师使用激励性评价的方式等。然后,根据观察提纲进行课堂观察,尽可能多地记录教师激励性评价和学生的行为。同时,取得校方同意,通过录音完整记录了每一堂课以便深入分析。再次,校核观察材料和录音,采取双研究者进行逐条分类、归纳汇总进行数据分类。最后,使用SPSS软件从学生性别、位置分布、职务、成绩等方面对数据进行分析。
二 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描述了教师激励性评价的整体状况,并发现教师激励性评价并未受到学生性别、学生职务、家长任职和学习成绩的影响,教师激励性评价受到座位排次的影响。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中教师大量使用激励性评价
通过课堂观察,将语文老师的激励性评价方式分为三类,分别是表扬的评语、鼓励并引导的评语和掌声。在17节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总共进行了297次激励性评价,平均2.29分钟有一次激励性评价;每节课平均激励性评价为17.47次,标准差为10.75次。其中6次课堂中教师激励性评价使用较少,主要源于课程内容的影响。研究发现当课程内容以讲解错题和写作内容为主时,教师激励性评价会明显减少。
(二)教师激励性评价不受男女性别影响
经统计,17节语文课程中女生累计被表扬156次,男生累计被表扬141次。经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从表1中可以看出,女生和男生被表扬的次数没有显著差异(P>0.05)。教师对不同性别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体现了教育公平性。
(三)教师激励性评价较少受到学生位置的影响
该班级的学生位置分布为:以教师位于讲台面向学生,从教师的左手边起,命名为1组、2组、3组、4组。教师对于班级内各位置的激励性评价的次数统计结果见表2学生位置与教师激励性评价统计表。经F检验,激励性评价在小组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位置列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在位置排有显著差异(P<0.05),第一排的激励性评价次数较其它排的激励性评价要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它排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数据说明教师对第一排同学的激励性评价明显少于其它排同学。这与第一排同学为专人专座有一定关系。经访谈教师了解到两名同学属于成绩较差、行为习惯较差的同学;两名同学很少举手回答问题,也较少表现出良好行为,教师夸奖和鼓励等相应减少。教师在访谈中意识到自己教学行为中的偏向性,表示出歉意和改正的愿望。
(四)教师激励性评价在学生职务上的差异
据统计,297次激励性评价中,表扬班委123次,表扬非班委174次;表扬家长为家委会成员的学生40次,表扬家长为非家委会成员的学生257次,详见表3。经统计分析发现,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在学生不同职务层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学生家长是否为家委会成员上也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即学生是否担任班委不影响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其家长是否为家委会成员也不影响教师的激励性评价,见表4和表5。
(五)教师激励性评价在学习成绩上的差异
经分析不同成绩等级上的教师激励性评价,得出学习成绩与激励性评价的差异结果如表6所示。可见对于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并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即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并不受学生成绩的影响。
三 讨论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的教师激励性评价展现出良好的教育公平
经数据分析,本研究中教师的激励性评价不受学生性别、学生职务、家长任职和学生成绩的影响。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从国家层面看,多项教育政策和教育改革营建了教育公平的良好环境。《妇女权益保障法》中“我国实行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确立了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从学校氛围看,研究取样的学校是省一级示范学校、省文明学校等,重视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态度的提升。该校办学重视学校管理、教师发展、教学质量,重视营建尊重平等的人文氛围。从教师教学看,本研究采样班级的授课教师有近20年的教学经验,教学态度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教学方法总体上运用得当。以上教师的个人特点有利于在教学实践中真正体现教育公平。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的教师激励性评价对特定学生还需提升教育公平
经数据分析,本研究中教师的激励性评价不受学生座位小组分组的影响,但第一排和其他排之间存在差异。学生位置对学习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杜澄澄运用生态位原理,根据听力教学内容和活动,适当改变听力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物理位置,采用“马蹄形”或“圆形”座位摆放,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并拉近师生间的距离[10]。本研究采样班级采用定期调换的方式改变位置,这样的班级规定促进了教学空间的公平使用。但该班第一排仅2个座位,采用专人专座的方式。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对这两名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明显低于其他同学。究其可能的原因:其一,从学生的角度,这两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较差、良好学习习惯较少,课堂表现逊色于其他同学。这可能是教师对其激励性评价较少的原因。其二,从教师的角度,可能和教师的教学倾向有关,也可能和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关。根据1个月的课堂观察可见,该教师习惯走下讲台,走近学生,而第一排的学生常常不是其视线关注的重点区域。对于特定学生,教师是否能发现其进步和优势进行激励性评价,更为深入的原因可能是其教学理念中对待特定学生的差异导致。其三,从社会角度,教师的行为可能受到了我国整体的教育理念、管理和制度的影响。高考作为中国最高规格的教育选拔机制,为人才晋升、社会选拔提供了通道。高考对于小学教育的影响不容小觑,教师可能因此更重视学生的学业表现,忽略掉特定学生在课堂中的进步和优势。
四 教学建议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励性评价的科学性
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应符合学生心身发展的规律。学生在不同年级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具有不同的特点;应建立有效且科学的评价系统[11]。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开始使用复述的方式记忆词语材料,但使用频率较低效果较差。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能自发的、有意的使用复述在短时间内进行记忆,同时开始进行精细加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激励性评价,并科学地运用表扬手段,其他研究者也持有相同观点[12]。比如在低年级同学有效使用复述策略时及时进行肯定和表扬,在高年级同学对内容精细加工时进行引导和肯定。学生学习效果的归因方式对持续性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教师的激励性评价能引导学生对学习效果更恰当的归因。比如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的评价语从“很聪明”变成“很用心”有利于学生学习一定的内归因倾向。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励性评价的分层性
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心理发展具有差异性。教师采用分层激励的方式,更尊重学生的发展差异性,根据特定学生的具体情况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激励性评价。采用同一标准来评价所有学生的学习表现,发展水平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往往容易被忽视,而发展水平高于平均水平的学生可能不易被激励。对学业表现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教师进行激励性评价时,一方面要注意学生细小的进步比如学习态度、专注力、表达能力等而不是在意答案是否正确等标准化的评判,一方面要注意进行纵向对比而不是注重简单的和其他同学横向对比。对学业表现高于平均水平的学生,教师进行激励性评价时适当的提高标准,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学业的探索精神。
(三)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励性评价的多元性
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应注重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内容不仅包括学生课堂表现的结果还包括学生课堂表现的过程,不仅包括学业成绩还包括学习态度和行为等。教师激励性评价的形式不仅包括语言的肯定还可以行为的肯定如鼓掌等;从广义上教师主导的激励性评价的形式还可以包括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和学生自评等多种形式。教师在进行激励性评价时,还需注意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如语言鼓励和非语言鼓励的结合、语言鼓励和情感投入的结合等。教师的激励性评价不仅是言辞的肯定,结合眼神、动作的赞可,情感的投入,更加有效的鼓励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
[2]李兰.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多元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11):94-95.
[3]H.Gong,An empirical study of curriculum factors affecting students’assessment of teaching[J].Heilongjiang High.Educ.Res.2017,10:1–6.
[4]Keith M.Davis,Catherine Y.Chang,Jason M.Mc Glothlin.Teaching Assessment and Appraisal:Humanistic Strategies and Activities for Counselor Educators[J].Journal of Humanistic Counseling Education&Development,2011,44(1):94-101.
[5]蔡佩萍.实行激励性评价的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11):51.
[6]兰利琼,张红伟.弘扬教学文化,构建激励性评价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之内驱力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55-159.
[7]刘冬芳.激励性评价语:让自信之花悄然开放[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24):20-21.
[8]王蔚.当前学生激励性评价的误区及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1):46-47.
[9]胡林林.激励性评价在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中应用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10]杜澄澄.生态教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5.
[11]袁刚.小学数学练习课的评价激励实施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8,5(34):384-385.
[12]赵学勤.如何提高激励性评价的有效性[J].中小学管理,2003(04):48-4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