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自日语专业本科生的课程教育体系中加大了日本文化课程的教学力度以来,我国高校的日本文化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是在课程设置、教材选取、教学方法上依然存在着不足。本文在对国内外高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探讨在母语环境下,如何通过日本文化课程建设,有效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比较并把握异国文化要素,使文化知识内化为人文素养,进而实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日本文化;课程建设;人文素养;跨文化交际
本文引用格式:阎萍.日本文化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52):112-114.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启了日本语言文化教学模式与国际接轨,日语专业本科生的教学体系开始加强日本文化课程的教学力度,日语研究生的培养中也增设了日本文化研究方向;进入21世纪,国际化合作日渐发展,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研究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素质的跨文化交际人才供不应求。重新审视、完善日本文化课程建设,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日本文化课程建设的意义
(一)社会对大学生日语能力的客观需求
2018年颁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指出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要求理解中外文化的基本特点和异同;能对不同文化现象、文本和制品进行阐释和评价;能有效和恰当地进行跨文化沟通;能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理解对象国文化,不仅对促进外国语教育和国际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对培养教育21世纪新一代学术研究人才更具有重要意义。在日语专业研究生考试中,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综合日语》考试大纲把涉及日语词汇、语法知识、读写技能及对日本社会文化的理解列入考试范围,涉及到日本文化的分值较高。由此可见,日本文化课程建设有利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对于“应用型”人才来说,获得日语国际能力测试考试N1证书是进入理想的就职单位的敲门砖。国际日语能力测试题型改革后,重点监测学生对语言文化的理解及应用能力。在N1考试中,考察学生对日语语言的语境及文化的理解能力部分约占总分的70%。此外,来自用人单位的反馈也显示:持有N1合格证书的学生由于不理解对象国文化,在与本人沟通、交流时会产生障碍。例如:她们不明白日本人为什么做许多事都要采取集体行动,甚至于加班也要集体加班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异文化理解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大学生日语学习的主观需求
水谷修先生于1988年在名古屋大学创立日本语言文化专业以来,日本各个大学纷纷效仿,推动了语言文化研究的发展。在中国的日语教育界中颇具有影响力的南开大学王健宜教授在提倡中国日语教育应该从“语言训练型”转向“文化理解型”之后,更多的学者教授也建议日语人才要知识与能力相结合。
为了逐步完成与国际化接轨,我国日语教育界加大了日本文化课程的教学力度。我校也逐步开设了日本概况,跨文化交际和日本文化概论等文化类课程。为了更加完善课程建设,学校在日语专业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认为日语专业的学生在学好日语本身的同时,更应该从历史、思想、文化等角度去了解对象国语言的背景文化,否则很难做到真正掌握对象国的语言。学生们对日本文化课的期待较高:希望通过学习了解日本、日本人及日本文化;期待上课时使用中日对照的教科书;教师一定程度上使用日语授课;课堂上能够就命题展开探讨,在老师的指导下发表见解;希望利用多媒体平台进行学生线上自学、教师辅导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培养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希望采取大作业与平日测试相结合的方式。
二 国内外高校日本文化课程建设现状及问题点
(一)国内外高校日本文化课程建设现状
笔者选取了国内985院校N大学、省内一本大学Y大学、省内二本大学L以及日本国内的M大学等大学进行了比较。N大学面向大学本科专业三年级的学生,设立了日本文化概论课程。采取中国籍教师多媒体授课。该课程为高年级专业必修课。总计76学时。采用韩立红教授编写的《日本文化概论》教材。该教科书内容丰富,日语版教材中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有益于扩展学生词汇量,对日语专业学生备考研究生非常有益。课程授课时将散落的日本文化诸现象有机地结合到每个文化特征的章节当中,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以点带面,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深刻理解并掌握日本文化。课程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方式。
Y大学是外语类大学,建校以来为本地及全国输送了大批既熟知中日文化又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的复合型、应用型日语人才。Y大学将日本文化概论课程为选修课程。旨在加深学生对日本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提高学生的日语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课程设置为17周,总计34学时。日籍教师多媒体授课。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方式。采用崔香兰,贺静彬主编的(高等学校日语教材)《新编日本文化概况》为教材。教科书内容涉及面广,有益于概观日本社会与文化。
L大学日本文化概论课程为专业方向选修课,在大学第三学期开课,总学时为32学时。中国籍教师自选教材授课。多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考核方式为大作业方式。
在日本M大学的日本文化概论课程中,授课内容多涉及到历史、宗教、文学等多个方面。教师结合当代的文化现象进行多媒体授课。多媒体授课过程中需要学生做课堂笔记。授课教材由教师指定,采用教科书及复印件内容结合或不指定教科书以复印资料为主的授课方式。考核方式为定期考试。成绩评定方法采取综合评价法。出席率占20%,平时成绩占30%,口头发表占30%,最终提交大作业成绩占20%。日本大学的考核方式综合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评价及创新思维的评价。
(二)日本文化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首先,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日本文化类课程为日语专业三、四年级的专业必修或选修课,设有跨文化交际、日本文化概论或日本文化与礼仪等科目,授课学时为32学时左右,每周授课时间为2个学时。基于课程设置的学时所限,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使学生掌握日本文化的主要特点,对日本历史发展的脉络及政治、经济状况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需要在有限时间内提高日本文化课程的教学质量。
其次,日本文化课的教材选用上出现了多样化现象。从内容来看日本概况的授课多涉及到历史、地理及风土人情等;日本文化概论课教材既有涉及到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教材,也有侧重于精神文化特质分析的教材,还有教师自选授课内容的教材。这些教材中不乏经典之作,但面临着与时俱进的问题;自选教材内容固然贴近时代,却需要契合课程主题。此外,由于著书花费较长时间,要获取及时信息需要寻找教材以外的有效途径。
另外,在教学方法上,各大高校多采取以教师为主体的多媒体授课。尽管教学手段有提高,但由于面对高年级学生的日文版教材专业术语较多,常常存在先翻译再讲课的现象。对于教师强调的例如日本精神文化特质等授课重点,学生难以将其与身边的文化现象相联系,更不知如何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文化现象。
三探索“多元化”日本文化课程建设方法
(一)适应研究型与应用型的课程设置
日本文化授课内容应涵盖人文精神与文化表象两方面的内容。既要从精神文化这一日本文化的核心部分入手,在综合考证日本文化的各种特征后,逐步考察日本原始文化的起源。又要在授课过程中采取比较研究的手法,结合史实,探讨中日两国文化的异同及影响。通过对中日文化的比较研究激发学生对中国思想、宗教、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关心与兴趣,为培养新时代的文化研究者、文化比较研究者做铺垫。
在考察日本文化特征的授课中,可以将分散的日本文化现象与每个文化特征的章节有机结合,以点带面,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了解日本文化特征的同时掌握日本文化相关的大量文化知识。例如:在日本文化概论第一章的日本文化的基本特征——开放性与主体性部分,可以导入日本文化“和魂洋才”的特点;第二章稻作文化的特质——纤细性一节,可以联想到日本企业“精益”管理的战略思想;第三章以“家”制度为基础的“纵式”社会结构,可以导入如年功序列制、终身雇佣制等人事制度,以及跨越血缘的接班人制度加以说明;第九章日本人关于“道”的思想部分,可以联系到日本的匠人精神。
兼顾理论与实际的课程设置能够适应研究型发展方向与应用型发展方向学生的不同需求。能够让学生通晓日本文化的特点与本源。让学生认识、理解并正确把握对象国、对象民族及其所对应的文化,在研究领域及工作领域游刃有余。
(二)“多元化”日本文化教学材料的选择
授课教师可尝试编写教科书。教材内容应涵盖文化特质、文化现象、文化思想及名家名作等。教材的课后练习的设计重点应在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教材内容应富于变化,与时俱进,难易适中,具有实用性及一定的学术性。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外参考书目,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高效学习,在有效的时间内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另外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通过网络数据库等多媒体媒介,及时了解世界前沿的学术动态。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
(三)完善日本文化课程的评估方法
完善日本文化课程的大纲对促进日本文化课程建设起着关键作用。我院在筹备日本文化概论课程建设时,首先进行了日本文化概论的大纲制定。首次大纲设置汲取了中日两国日本文化概论课程的精华,从日本文化现象导入,然后讲述日本精神文化的特质。经过一个学期的检验,笔者发现课时不足的问题。于是在理清“应用型”发展方向与“研究型”发展方向结合的教学思路后,将原有的教学大纲进行了两次调整。最终采取了理论引领实际的授课方式,去掉了部分当代文化现象的内容。授课内容更加饱满,同时也解决了课时不足的问题。
在教学大纲的考核方式上,最初采取了平时测验加期末测验的方式。课时紧,任务重,学生压力较大,效果不明显。之后,提出了平时测验加提交大作业的考核方式。实践后发现,平时测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提交大作业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理论创新的空间。两者的结合,有效实现了课程考核。
此外,学生测评和专家测评以及不定期的问卷调查能够及时反馈课程建设的成果与不足,对日本文化课程建设起辅助作用。
我院以2015级日本文化概论课程90名学生为对象,在去年进行了《关于日本文化概论课程建设》的问卷调查(可多选)。问卷调查显示:64.37%的学生想拓宽知识面,59.77%的人认为有必要学习对象国的文化而选修日本文化概论课程;有63.22%的学生认为文化是反映一个国家特殊性的东西,62.07%认为文化指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和风俗;93.10%的学生认为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有很深的关系;86.21%的学生更喜欢传统教学和多媒体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有52.87%的学生认为多媒体课件教学更容易让学生上课集中注意力;认为在课堂中加入阅读材料、视频资料有助于对课程的理解,效果显著的占77.01%;35.63%的学生读过日本文化的书籍是《菊与刀》,29.89%的学生关于一本都没读过日本文化的书籍;在对日本文化课的要求中,52.87%想了解日本当代社会的变迁,47.13%想学点实用的东西;在日本文化概论课应采取哪种考核方式一项,选择最多的是大作业的考核方式占42.53%。
四 探索日本文化课程的教学模式
以往的传统教学方法不适应当下日本文化课程的教学需求。在授课过程中,综合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及交际法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任务型教学法是建立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基础上的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基本操作程序分为导入,前任务,任务环,后任务,作业五个部分。例如:在“耻文化”一章的学习中,可以以“你什么情况下会害羞?”引入主题。接着,引导学生从《菊与刀》《论语》《孟子》中寻找答案。其次,通过小组讨论对中日两国“耻意识”进行比较,总结日本耻感文化的特质。然后,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最后,让学生提交关于中日“耻文化”比较的报告。教师在学生主导型的任务型教学模式中起主导作用。
合作型语言文化学习的合作和交际本质应在课堂上课下通过经常性的小组活动及动态合作得到有力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学习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动态因素间的互动。合作学习的实施将有利于实现转变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气氛,减少学生的焦虑心理。
交际法不只是“学习”,而是“运用学习”及“学习如何运用语言”,其最根本目标是使学生获取交际能力。日本文化概论课设置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经过训练后能够用日语按照日本的文化习俗无障碍地与对方进行跨文化交流。例如:在第七章日本人的“娇宠”一章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对不起”的不同场合不同表达方式的应用实践,达到诠释日本文化现象、提高日语交际能力的综合效果。
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日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在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研究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一知识结构的形成需要依赖于创新课程建设。期待通过不断完善“多元化”日本文化课程建设,能够为我国培养出一大批懂得跨文化交际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吕顺长.2016年中国的日本文化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7(1):73-82.
[2]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3]鲁斯·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陈文林,李明华.学生主导型日本文化课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4(10):146-14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