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路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16 16:36:1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全面依法治国是我国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重要的一环,也是我国三步走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保障。大学生群体作为青年群体的代表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青年强则祖国强,只有大学生群体本身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承担起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历史使命,中国的未来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国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群体的法治观念培育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是大学生本身、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造成的。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寻找出合理有效的路径加强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观念;存在问题;培育途径

本文引用格式:王嘉南.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52):249-250.

       在十九大报告中,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矛盾也已经发生了改变。[1]为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家和社会的法治化建设是重中之重。只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我国才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更好地保护人民的权利和利益,成熟地应对国内外敌对势力在我国崛起过程中对我国各个方面发起的冲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要加大对公民的法治观念的培育,加大法治宣传力度。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民族崛起、国家复兴的受益者。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如何成为合格的接班人,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的课题。

一 当前大学生法治观念的现状

       目前,在大学生的课程体系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基本的法治课程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以海南大学为例,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学生大部分都已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和知识,但同时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仍然欠缺

      很多大学生对某一事物只有很模糊的法律观念,并没有明确的法律知识。同时在法治和法律课程学习中普遍存在学习不认真不重视的现象,认为网上都有,到用的时候再学就可以,造成大学生自身法律知识仍很欠缺。

(二)规则意识不强

       法治观念的基础是规则意识,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依法治校的概念。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对于违反校纪校规的后果不以为意,认为只要跟学校、老师好好说一说就能够减轻甚至取消处分。对于校规校纪的遵守情况不容乐观。

\

 
(三)法治观念淡薄

       在进行法律课程讲授以及法治宣传,例如宪法日等活动中,许多大学生不会主动学习法律知识,认为法律和法治与自己无关,对于法律事件不敏感,不会主动运用法律的武器。

二 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在学校层面,法治教育体系不完善


     (1)对大学生法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学校里的法治教育却并没有与时代相接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师资力量有限,授课质量参差不齐,讲授方式没有新的突破,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2)对学生规则意识养成不够。[2]对于校规校纪的遵守是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的基础,也是大学生规则意识养成的重要方面。但是往往存在规则很详细、纪律处分很清晰,但执行很困难的问题。一方面,学校和老师抱着“宽大处理”的思想,怕学校的处分影响学生的未来,经常性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另一方面,学生很清楚学校和老师的思想,认为犯错后只要认错态度端正,写一篇检讨,就能被“宽大处理”。长此以往,造成学校校规校纪的权威性严重不足,更难以依靠校规校纪来养成大学生的规则意识。

(二)在学生层面,部分大学生个人法治信仰缺失

        中国自古以来缺乏法治社会的基因,“人情文化”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更加重要的位置,每年迎新生的时候我们都能看到家长给老师送礼、家长请老师吃饭、求领导打招呼照顾学生等现象。部分学生在日常与社会、家庭和学校的交往过程中,很容易被“人情文化”所感染,从而造成了个人法治信仰的缺失,不能够树立正确的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等法治观念,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不是法律而是关系。新党章中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笔者认为,所谓法治体系不仅仅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更重要的是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等法治观念的树立,这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关键和内在。

(三)在社会层面,社会法治环境有待改善

        (1)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精神文明发展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使得见利忘义、向“钱”看齐的扭曲观念日益盛行。市场经济发展过快,使得政治、文化、法治等方面的发展不能与之相呼应,造成市场经济的混乱,社会法治环境复杂落后。

      (2)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虽然网络的全民普及,网络似乎成为了“法外之地”。在大学生成为网络的主要用户后,针对网络的法律法规却没有及时建立起来,一些媒体和个人在网络上的不负责任态度极大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建立和法治观念的形成。

(四)在家庭方面,家庭法治意识教育缺位

        第一,家庭氛围的影响。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和谐的家庭。”一个人人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都与他所在的家庭有关。父母与兄弟姐妹的性格、[3]解决问题的方式,关系是否和谐,都极大地影响了子女各种观念的树立。第二,家长教育方式不当,引导不到位。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关注点往往都在于课本知识,忽略了年少年成长中人格等各方面的引导。在人格的养成中经常会出现两个极端,一种为溺爱类型。子女要什么、不要什么都无条件地同意,这种往往使得子女缺少规则意识和道德素养。另一种为高压式教育。一切都由父母做决定,子女自身缺乏做决定的机会和能力。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子女缺乏自主、公平、平等、和谐等观念。

\

 
三 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路径分析

(一)优化高校法制教育路径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4]首先,要建立夜间法制教育体系。重视思修课程的教学,重视思修课程教师的使用和培训,创新教学方法和方法。同时,除开设思修课程外,开展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各种、系统、大规模的法律教育活动,使大学生特别是非法律专业的学生真正参与进来,真正学习知识,形成全校的法律氛围。第二,要坚持依法治国,让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从制度的设计和建立、实施、监督等方面参与法治建设。培养一线师生自上而下形成“严明纪律”的理念,树立学校规章制度权威,培养大学生的规章意识。

(二)树立法治观念,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有赖于教育、政策、制度、法律等手段的共同努力。大学生良好的法治观念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组织法制普及,使大学生对法制建设有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从而促进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树立,树立法治的权威性和规范性。通过完善校园文化的宣传机制,我们可以促进大学生自发地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在提高自律能力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使个人行为反映了法治精神的核心——自律,自我意识和自发性。

(三)加强法治建设宣传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网络对于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重视网络法律法规的建立,探索网络执法方式。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观念高地,改变以往自上而下、高标准、直接的宣传方式。采用大学生喜欢的自下而上,放低姿态,委婉间接方式,比如制作法治娱乐节目、树立大学生法治偶像等吸引大学生群里,使其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四)优化家庭基础作用

         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法治思维的无形环境。在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过程中,家庭法治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完善父母教育观念,优化法治教育家庭环境。第一,家庭环境应追求尊重和平等的气氛。父母必须确保家庭环境中的尊重和平等,以便儿童能在健康和积极的环境中成长,而不是把你们的愿望强加给他们。其次,家庭环境应该有一定规则的。这一规律反映了家庭法治教育必须具有规则意识,使孩子形成遵纪守法的思维,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信念。当孩子进入大学,他们就不会有反抗学校规章制度的心理,这有利于高校法制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春晖.论法治思维[J].行政法学研究,2013,06.
[2]吴恒波.论法治视野下的规则意识[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6,28(03):54-60.
[3]邱康乐.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评论,2016(12).
[4]王玥,郑芳,闫美方.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途径及创新[J].时代教育,2017(17):19-2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26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