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探索了一种基于云课程本身对自主学习者的引导和支持,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数字化的自适应学习方式,实现了可跳跃也可线性的双轨制学习模式。从而帮助学生转变在传统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接受习惯,唤醒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开展自主控制、自主评测、自主强化的自适应学习模式。
关键词:自适应学习;双轨制;学习方式
本文引用格式:刘浩,等.基于云课程的自适应学习双轨制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51):275-277.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改革的不断发展,相关研究不断升温,倡导构建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凸显学习者主体地位的个性化学习环境,以形成全新的教学应用模式。自适应学习则是以个性化学习为基础的延伸,通常是指给学习中提供相应的学习环境、实例或场域,通过学习者自身在学习中发现总结,最终形成理论并能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最近几年,国内教育领域的数字化在线学习平台不断涌现,但大多数都还处于线性学习,学生的学习路径还是相同的,无法实现跳跃式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本质没能充分体现,自适应学习的精准度不够。
本项研究基于信息化技术进行云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构建包括基础线性和进阶跳跃在内的数字化双学习轨道,全过程引导和支持使用者开展自适应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品质,凸显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主体建构意义
一 总体思路
以《光学设计基础》课程为例,拆分原课程知识体系,形成项目化模块,根据明确的知识点建设独立的知识点数字化资源,并以蓝墨云班课平台为支撑进行双轨道化的内容整合与管理,同时实现系统性可视化呈现。让学习者可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和预测结果自主选择所适用的学习轨道开展下一步的学习进程,实现对自适应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和支持。
二 课程体系项目化重组
根据原课程体系中理论基础与实践设计两部分内容相互之间的关联和支撑关系,将原教学内容拆分后再重新组合,构建14个具有理论基础够用和设计实践教程式指导特点的学习项目。每一个学习项目中都将会建设理论基础学习指南、知识点微课视频、要点提炼、例题习题、教程式项目实践指导等配套数字化学习资源。
三轨道设置与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所有项目需要建设的数字化资源包括:63讲微课教学视频,对应全课程63个重要知识点;14个项目所对应的理论知识学习指南、学习自测题库、知识要点提炼、典型例题与配套习题、教程式设计实践任务书。在每一个学习项目中均设置“学习预测”、“基础轨道”和“进阶轨道”三个模块,每一个模块中具体包含的数字化资源如下:
1.学习预测:与本项目有关的理论知识学习指南、知识点微课视频、自主学习测试。
2.基础轨道:与本项目有关的知识要点提炼、配套例题习题、基础轨道学习测试。
3.进阶轨道:与本项目有关的设计实践指导微课(部分项目有)、本项目的教程式设计实践任务书。
四双轨道制学习模式设计
一共十四个学习项目,每个项目都采用双轨制学习模式。这里以其中一个项目(项目九)为例进行详细介绍。
学生在开始某一个项目的学习时,需登陆蓝墨云班课平台,在云课程中首先进入该项目的“学习预测”模块,该模块的学习是每位学习者都要进行的。
(1)登陆自适应学习《光学设计基础》云课程;
(2)进入项目九的“学习预测”模块,如下图1所示;
(3)在“学习预测”模块中,先通过理论知识学习指南了解本项目所需要掌握的理论基础,了解重点和难点有哪些;
(4)结合指南中的“学法指导”,带着指南中所需回答的简单问题,观看和学习微课视频,如图2所示;
(5)在认真学习了本项目所含知识点的全部微课视频后,到蓝墨云班课活动区,进入项目九学习预测模块中的自测环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效果自测,见图3。
自测题满分为10分,在学习者完成学习预测环节的自测题后,云平台会及时给出自测成绩。从接下来开始,学习者们之后的学习步骤将会根据该环节的自测成绩被分成两种不同的轨迹。
1.基础线性轨迹:
若自测成绩低于8分(不含8分),则说明学习者前面的自主学习效果欠佳,必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扎实,那么学习者下一步需要进入基础轨道继续学习基础知识。
(1)学习基础轨道中的知识要点提炼和典型例题,重新温习本项目的微课视频,结合两部分学习资源查漏补缺,进一步夯实基础,见图4;
(2)完成基础轨道的学习后,到蓝墨云班课活动区进行项目九基础轨道学习效果测试,进行第二轮自测。
(3)基础轨道的自测成绩达到8分或8分以上,则下一步即可进入进阶轨道,学习项目设计实践微课视频,并根据实践项目任务书中的教程式指导,按步骤完成设计项目,见图5。
以上是按线性轨迹按部就班开展学习的方案。
2.进阶跳跃轨迹:
如果学习者在完成学习预测模块中的基础知识自测题后,成绩得分达到或者高于8分,则说明该学习者在学习预测模块的自主学习效果较好,达到必备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求,那么接下来该学习者则无需进入基础轨道重复学习,而是可以直接进入进阶轨道,完成项目设计实践的相关学习任务。
当然,如果学习者想进一步夯实基础,不选择直接跳跃进入进阶轨道,而是选择按部就班地从线性轨道开展下一步学习也是完全可以的。这完全取决于学习者对自身的学习需求分析和学习过程分析,最终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自主控制、自主评测、自主强化的自适应学习过程。
五总结
本研究基于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学习资源环境和能体现学生主体意义的学习方式,这能在较大程度上调动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学习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的学法转变。
参考文献
[1]郭朝晖,王楠,刘建设.国内外自适应学习平台的现状分析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04):55-61.
[2]李卢一,郑燕林.泛在学习的内涵与特征解构[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04):17-21.
[3]夏杨燕,程晋宽.从“被动接受式习得”到“自适应学习”——“泛在学习”理念下教学范式的变革[J].高等理科教育,2018(06):19-24+80.
[4]周海波.基于自适应学习平台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04):122-128.
[5]梁存良,张修阳,邓敏杰.在线课程中自适应学习单元的构建与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8(09):96-98.
[6]张丽菲,袁苗,刘淑芬,等.基于智慧学习环境下的自适应学习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8,17(05):12-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