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15 15:10:2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高校按专业大类招生的变化和学生进校后在一定时间内再分流制度的普及,高校的教务管理需要迅速适应这种节奏形式变化。在新的形势下必须要充分利用先进管理理念、运行良好的信息化技术来弥补类似教育资源不足、学生信息采集以及学生学籍变动、教师多校区上课等新问题和新挑战。全新的信息化教务管理工作同时也需要通过多方位的协作和参与,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校的教务管理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提高,促进学校的发展和前进。

关键词: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技术;实践

本文引用格式:路西利.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52):228-229.

         本科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所高校的发展空间。良好的教学质量又离不开高效的教学管理人员。因此教务工作的效率可以说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几年高校陆续采用了宽口径厚基础的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学生的专业分流、转专业以及在网上任意选课等等制度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选择性。因此能否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来帮助和协助教学管理成为教务人员在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技能和工具。

一 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的状况

        目前高校在当代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影响下使用相对固定且成熟化的信息技术对学校的教务进行管理,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却有许多的问题出现:

(一)在高校的管理中使用教务软件功能欠缺

         应用信息化管理对高校的教务管理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不足,例如,信息教务管理的软件并没有覆盖到所有的教务工作中,这时就需要人工教务管理结合信息化的教务管理并驾齐驱,但是由于两者之间存在一些形式上的区别,就会导致在实施的过程中,信息的交换存在不方便或者不畅通。

(二)教务管理软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教务管理的工作中,学校一般会聘用熟练的掌握软件技术的人才来开发,但是由于从事行业的不同,在开发软件管理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例如,高校教务工作是一个多领域的管理工作,在利用软件的过程中会把不同领域的管理工作制定成不同的板块,但是在日常的教务工作中是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这些在多功能模块的使用中如果不能无缝对接,就不能很好地执行出来,造成软件实用性不强,尤其是在处理特殊事件上就具有局限性。例如,当学校的师资力量较为缺失的情况下,一名教师在多个校区进行教学的情况也是比较普遍的,如果软件系统不能够识别,在教务工作中不能完全发挥出其作用。再比如:软件系统的存档调用功能如果不完善,或者调用历史数据相对比较繁琐,不能快速地查找出想要的资料数据,那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就会出现空白,从而导致问题不断地出现。

二 高校教务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利用对于我们的教务工作是尤为重要的,高校的教务管理主要针对学生的管理,教师的管理还有校区管理,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所以在管理的时候会占用一部分人力资源,信息化教务管理的融入会让教务工作更加地便捷。

(一)教务管理工作规范化的需要

         教务管理工作需要处理的信息量特别地大,例如:学生资源的信息、在校学生的基本信息,在职教师的基本信息、教师教学中的课程信息、教学中实施的教学计划、课程的排设、成绩管理等等各种信息。通过合理地使用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将这些繁杂的信息通过准确地整理,认真地处理,仔细地核对后保存到信息库中,各级的管理人员和学生还有教师,可以通过学校的教务管理公示平台根据自己的权限查询到所需要的数据。从而使教务管理工作更加地方便、快捷、准确,保证在教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

 
(二)提高教务管理服务效率与质量的需要

         管理工作也是服务工作,良好的教学管理软件的运用,可以把教学管理人员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善教务信息系统的服务工作,学习更多的信息化教务管理知识,方便大家的同时也方便了自己,从而更好地整合资源,使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更加地合理化、人性化、细致化,便捷化地服务于更多的人。

        在教务管理流程中,其相互配合和协作能力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工作有先后顺序的协同工作中,前者出现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后面的工作进程,所以在教务信息化管理执行的每个过程中都要及时和准确,大家相互配合来完成教务信息化的正常进行。

         在实施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的观念以及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和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与教务管理的流程绝不能出现任何偏差。教务工作者需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于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规章制度要进行不断地完善和修订,继而再对系统的流程规则进行合理性的修改,这样就使得教务工作更加地细致化、人性化、科学化。

        在制度和教务管理信息化的业务整改的同时,更应该把信息化教务管理大力推广,在信息化管理的前期应该对于实施信息化管理做好规划,逐步实施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信息化的规范化推进过程中,既要肯定管理者的职责完成度,更要注重管理者的共同协作能力。

三 高校教务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和注意事项

       信息化管理实施在教务管理当中,需要把有利于师生管理的信息化教务管理落实到实处,真正地方便师生,服务师生。

(一)建立有效的校园教务信息管理平台

        通过构建校园内的信息平台,全校师生都可以轻松地找到自己需要的界面,例如通过信息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通过自己的账号、权限来查看自己的基本信息,每一学期的考评分数、综合成绩排名以及参与各种大赛的信息等等;教师则可以通过平台查询到自己基本信息、课程安排情况、出勤情况,对于自己的信息心中有数。平台也可以收集大家的共同的关注点,提供相应的信息发布,从而使教务信息化管理做的更加实用。

(二)高校教务工作的实践化

         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是教学管理现代化重要的体现,网络能够进行信息的传递打破了原有信息的获取需要区域和时间方面的限制,经过教师在教务管理信息端口进行成绩录入,考务人员的层层审核,有效地上传成绩,学生可以即时地在网上查询成绩,系统的应用也能满足教师对于成绩状况分析得更加细致,更加地有数据化。利用网络教室可以查询到空余教室的情况,省去了在实际过程中询问和繁杂的手续的过程。给广大师生更多的知情权,提升了教学管理的透明性和科学性,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进一步的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管理工作模式,减少了教学管理工作中很多中间环节,对于教务工作的效率大大的提高。

(三)融入项目于管理的理念

      高校的教务信息化管理是需要管理理念来支撑的,将项目管理的理念有效地融入到繁杂高校信息化教务管理当中,能够让每一项的工作可以有序地进行着。项目管理理念加持下的高校教务管理有效地划分了职责任务,专职专责,合理有效地进行配合,从而避免职责的盲区和交叉所带来的混乱,更能够避免管理工作的覆灭。融入了项目理念的信息化教务管理工作也会越做越强,更科学有效地开展工作。

(四)加强反馈和监管机制

       信息技术化的应用,并非只是为了某项任务而进行的任务,更主要的是在实施和操作的过程中把发现的问题反馈到每个项目制定的流程规定上,加强反馈机制,才能对问题有的放矢。

       在信息化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我们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实施的结果之上,而忽略了对于在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严把每个环节,尽量把错误降到最低,所以在收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我们就要建立监管机制,对于数据的结果进行比对,及时发现问题,就问题来解决问题,把信息化管理带来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化,从而能够发挥出监管机制的作用。

(五)加强对教务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

         定期培训教务管理人员,锻炼他们处理信息技术的能力,把工作做到更加地出色。同时加强对人才的利用,招贤纳士,让有能力的管理者发挥自己的作用。定期做系统的维护,防止信息化软件所产生的漏洞,同时开发新的软件,能够更好地帮助师生,同时能够做出在手机端技能控制的软件,让管理者的工作可以随时随地地解决。

\

 
四 结束语

        信息化发展的今天,要真正地学会利用实用的软件去管理高校的教务管理工作,同时针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改正,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高校教务管理快捷化、规范化、科学化做好保障,为高校的更快更好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陈文文.试论高校教务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7(19):143-144.
[2]苏家莉.高校教务信息化系统创新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13):10-12.
[3]管恩京,林健,任传波.教务管理者视野下的高校教学信息化改革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4):92-9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15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