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大学生反恐防暴意识现状调查研究 ——基于广西 10 所高校大学生的实证调查了

发布时间:2020-01-15 14:56:4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近年来,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和暴力袭击呈现出新趋势、新特点,严重威胁着世界各国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校人员密集、易袭击、辐射面广,容易成为恐怖主义的袭击目标。本文按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以广西10所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反恐防暴的认知现状和应对能力,反思当前高校反恐防暴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反恐防暴;实证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谭燕瑜,等.高校大学生反恐防暴意识现状调查研究——基于广西10所高校大学生的实证调查[J].教育现代化,2019,6(52):201-202,212.

         恐怖主义和暴力事件,具有袭击对象的无辜性、手段的残忍性、目的的非理性、影响的深远性的特点,是当今世界人类公害的共同话题。201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的反恐防暴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暴恐事件滋生的根源错综复杂,它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只能提高社会的防范措施。我国是较为安全和稳定的国家,但不代表暴恐事件的停息。高校人才密集、社会关注度高,容易成为恐怖主义的袭击目标。因此高校是反恐防暴斗争的主要阵地,提升大学生的反恐防暴意识和应对能力,是国家反恐防暴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和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安全的客观诉求[1]。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了广西桂林、柳州、南宁三地10所本科以及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研究,采取网络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共回收700份问卷,经过系统分析剔除部分无效问卷,有效问卷为66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14%。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问卷主要分为五个模块:一是大学生对恐怖暴力事件的关注度和认知度,二是大学生的反恐防暴危机意识;三是大学生对待恐怖暴力事件的态度和立场;四是大学生反恐防暴的应对能力;五是高校反恐防爆教育现状。每个部分设置2-3个问题,涉及对恐怖主义和暴力事件的认识、价值判断和防范恐怖主义、应对暴力事件知识和能力等方面[2]。

二 广西高校大学生反恐防暴意识和应急能力的调查分析

(一)大学生对恐怖暴力事件的关注度


       恐怖主义活动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多个层面,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对此理应比其他群体更敏感。但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群体对恐怖暴力事件积极关注的比例不高,表示一般关注的比例为35.59%,不关注的比例为2.85%。这表明高校大学生对恐怖暴力事件的关注和认识程度较低。


\



         而在大学生了解当前社会的安全稳定形势的途径中,通过形势与政策课、专题讲座了解的比例占61.86%,网络和新媒体的新闻报道占86.79%,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占59.31%,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的观点占32.88%,亲人、同学、朋友之间交流占29.28%。这表明,学校的宣传教育和网络新闻媒体的传播,是大学生获得社会稳定安全信息的重要途径。提高大学生反恐防暴意识培养的有效性,应该牢牢把握学校教育以及新媒体传播的途径[3]。

(二)大学生对恐怖暴力事件的危机意识

          近年来,暴恐活动形式日益多元化,主要表现为暴力攻击、网络渗透、游戏蛊惑以及意识形态的渗透等。只要能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提升自身的影响力,暴恐的目标和对象可能是社会的任何阶层。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关于高校和大学生群体是否会成为恐怖主义的目标”的问题中,大学生认为很有可能的占36.79%,有可能的占49.1%,说不清楚的占13.21%,完全不可能的占0.9%。此外,在访谈过程中,大学生普遍认为高校和大学生不会成为恐怖袭击的目标,恐怖主义活动只发生在西方霸权国家和战乱国家,还有少部分同学认为根本不会出现恐怖袭击[4]。

(三)大学生对恐怖暴力事件的态度和立场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89.34%的受访大学生对校园暴恐事件的态度是深恶痛绝的,表示坚决反对。但需要警惕的是,有8.4%的同学对校园暴恐事件的态度是适度参与和表示这很正常,还有2.25%的同学表示“与我无关”。说明大学生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尚未成熟,容易受到蛊惑而产生非理性行为。

(四)大学生反恐防暴的应对能力

         对于大学生反恐防暴的心理准备,超过80%的学生表示准备不充分。调查结果显示67.72%的学生有所准备,但是不太深入,17.57%的学生表示没有准备,这种事件不可能发生。只有不到15%的学生表示有所准备,经常关注。在自己遇到校园暴力事件时,42.79%的学生选择告诉老师家长,41.29%的学生选择报警,3.6%的学生选择纠结报复,1.5%的学生选择忍气吞声,10.81%的学生选择其他。对于反恐防暴的自救和互救技能,69.82%的学生比较了解紧急情况下的自救与互救,拥有一定的急救常识,27.03%的学生完全不了解,出现问题只能依赖别人
营救,只有3.15%的学生非常了解,确保能够自救互救。

(五)大学生反恐防暴教育现状

        对于学校是否开展过反恐教育教育课程和反恐知识讲座,62.91%的学生表示学校有开设,37.09%的学生反映学校没有开展过。此外,68.32%的学生反映学校没有组织过反恐演习。而占93.69%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在高校进行反恐防暴教育。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获得的反恐防暴方面的信息,主要来自于互联网、学生处辅导员或班主任,保卫处等学校后勤人员,分别占68.92%、54.35%、43.54%。

三 大学生反恐防暴教育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对恐怖暴力事件的关注度不高


          大学生对暴力恐怖事件缺乏敏感性,认为离自己很遥远而缺少关注;对恐怖暴力事件的新特点、新形态的认知程度低。此外大部分学生对暴力恐怖事件的关注,更多的是来自于自发的网络学习,这也反映了高校教育的缺失。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思想偏激,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因此利用新媒体,占领大学生主流思想的至高点至关重要。

(二)大学生反恐防暴的危机意识薄弱

         大学生群体对新形势下反恐防暴意识淡薄。一方面,我国长期和平、稳定的环境造成了师生思想上的麻痹和放松;另一方面,暴恐活动形式日益多元化、隐蔽性强,使得大学生的认知不到位。在访谈中,很多大学生对恐怖暴力事件存在片面的认识,只停留在杀人放火、地区冲突、枪击爆炸等传统的恐怖暴力事件袭击上。

(三)大学生群体对恐怖暴力事件的排斥态度坚定

        89.34%的受访大学生对校园暴力事件的态度是深恶痛绝的,主流态度坚定。但调查中也有不少学生的态度是模糊的,反映了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复杂,社会阅历浅,存在不稳定性,如果不加以重视和引导,很容易受到恐怖和暴力分子的引诱和利用。

(四)大学生的反恐防暴应对能力不足

         学生对在遭遇恐怖和暴力袭击时缺乏正确应对的能力和知识。在访谈中,仅有少数高校开展了反恐防暴演练,大多数院校的实际演练只限于消防疏散、逃生避险等,没有开始相关的课程和讲座。

(五)大学生反恐防暴教育缺位

         目前反恐教育还没有纳入我国高校的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理论研究上也处于起步阶段,这与我国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在实践中,大高校的反恐安全工作几乎都由学校安全保卫部门来履行。在访谈中发现,各大高校均开始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活动,但大都是大班授课,高校反恐怖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5]。

\
 
四 结语

        在意识形态领域大学生对恐怖主义和暴力事件的内涵、特点以及形态缺乏必要的认知和危机意识;在实践层面,大学生对防范恐怖袭击的知识储备和应对能力相对不足,暴露出高校对大学生反恐防暴教育的缺位和不足。因此,对高校大学生反恐防暴意识的研究和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家英,谭天宋.边疆地区高校大学生反恐意识及应急能力培养研究——以广西百色市三所高校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15):287.
[2]汪庆华,宫凯,熊凯.反恐视角下的高校危机事件应对模式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0(01):91-93.
[3]朱兰珍.危机常态化形势下高校反恐防暴教育策略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7(16):231.
[4]陈健.我国高校反恐问题及对策初探[J].辽宁警专学报,2015,17(02):37-40.
[5]樊益成.新时代学校反恐教育的特征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8(0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14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