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时代环境下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改革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14 14:51:0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自90年代起,各高校都开设了相对固定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安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在新时代的环境下我国高校的安全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效果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亟待我们做出新的改革与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黄北京.新时代环境下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48):69-7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以及00后学生的入学,在新时代的环境下,大学生的安全事件和安全问题有着逐渐增多和突显的态势。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效果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高校的安全教育课程亟待我们做出新的改革与探索。

一 课程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在我国虽然历经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但其课程的地位在各高校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高校还存在对安全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课程安排比较随意、课程没有适当的检查和考核标准等问题[1]。

(一)完善和规范课程体系

        2009年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开始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都做了有益的研究和探讨,讨论了有关大学生安全教育发展的教育长效机制和教育新模式等问题。对于课程本身而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相对于其他专业性课程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和规范的体系。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等方面还没能够形成较为统一的范式[2]。

(二)改善课程教学师资结构和水平

        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师资方面,普遍的做法是以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为主要授课成员,以班主任和学校保卫部门人员为补充力量。虽然这样的师资结构已经可以基本满足了课程的教学任务要求,但其师资来源主要集中在本校,在心理辅导、法律援助、安全防护技能和演练等实践教学方面课程的授课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引入校外的专业人员进入课程师资队伍是改善课程师资结构和提升教学水平的关键所在。校外的心理专家、资深消防员、有经验的公安干警、知名律师和法律工作者、网络安全信息专家等专业人员应该更多的成为课程师资力量的重要构成部分。

(三)有效整合利用课程教学资源

       同样的,对于课程的教学资源我们不能局限于校内的现有资源,要把目光更多的放在校外,努力做好各方的教学资源整合与利用。在区域范围内可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联合国防、公安、安监等部门和社会相关力量形成资源合力,在高校之间可以探索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在网络上打造形成社会安全教育的平台等。

(四)适当增加课程教学课时

      由于各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不同等原因,学校对于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教学课时设置都存在着不同。从课时总量上看,一般平均为每学期3-5课时左右。按理论课和实践课来划分,理论课的课时数普遍大于实践课课时数,实践演练课时比重偏低。适当增加课程教学课时,在课时总量上应该扩大到平均每学期8-10课时为宜,实践培训和演练的课时数比重应该达到半数以上。增加的教学课时不一定体现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以专题讲座、素质拓展演练或者结合其他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来完成。

\

 
二 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有待进一步更新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教材版本不一,但在教学内容上基本都涵盖了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国家安全、心理安全、人身安全、财物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网络安全、社交安全、防灾避险等。这些内容由于新政策和新法律法规的实施,比如2015年7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安全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的设立等,加上社会安全事件和案例的新变化,使得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及时的做出补充和更新[3]。

(一)抓好生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一些新入学00后大学生安全意识较为淡薄,在实际生活中没有足够的安全思维,看待问题和处理事情喜欢彰显个性、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容易引发安全问题和增加安全隐患。另外在心理安全方面,对于遇到的情感困难和思想困惑,不少学生也缺乏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和有效的应对方法,对心理辅导也存在一定的顾虑或者抵触,还有学生甚至产生自虐、自残、自杀的极端行为。因此我们需要从抓好学生的生命教育入手,让学生珍爱生命,使学生形成安全思维,培养学生牢固的安全意识[4]。

(二)以国防安全教育增强学生安全责任感

        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主要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人身安全、财物安全、消防安全和交通安全上,对于国防安全教育的内容,往往容易忽视其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特殊作用。其实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是要以树立好学生的安全责任感为前提的。而国防安全教育正是我们教育学生树立安全责任感的有力抓手。国防安全教育不光是让学生拥有一份真挚的爱国情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成为国防安全的守护者,学会同破坏国家安全的行为作斗争,避免成为危害国家安全的帮凶和推手。

(三)教学内容要跟上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在课程教学内容板块相对固定的情况下,教学内容跟上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现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5G时代也将到来,物联网和互联网融合是今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发展趋势,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公共信息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的相关知识要能够相应的教学更新。与网络攻击、信息破坏、信息内容安全、设备设施防护、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和网络犯罪等相关新情况和新案例要有新的教学设计和解读。

(四)搭建安全知识教育教学的网络平台

       在做好整合利用校内外的安全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各高校还应该搭建安全知识教育教学的网络平台,让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得到更大的扩展。平台的建设可以借鉴先进经验学校的做法,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上通过文字、视频、语音等多媒体方式进行安全知识学习。网络学习平台的功能主要是能够实现安全知识学习、安全知识技能考核、学习档案管理和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等。

(五)强化学生安全防护技能培训和演练

       虽然安全教育课程中都会给学生讲授相关安全知识和案例,但在现实情况中许多大学生还是不免表现出缺乏生活知识和社会经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缺乏保管自己现金和财物的经验,容易丢失和被盗,缺少人际交往的经验,容易上当受骗,女学生自我保护经验和能力差,在受到异性纠缠时无法正确应对和处理等诸多问题。还有不少大学生在遇到安全问题时往往因手足无措过于软弱,或者处置不当激化矛盾,只能任由不法分子为所欲为致使危害加重。因此,必须在课程教学中加大和强化学生安全防护技能培训和演练。逐步加大情境体验式教学比重,用案例模拟的方法,让学生锻炼出应有的安全防护能力。比如将消防演练、火灾逃生、防盗骗术等安全问题用情境再现的方式,让学生更直接地体验到发生时的那种无措感。

三课程教学评价机制和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目前还没有较好的评价机制和标准,这也是我们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时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课程的评价不能简单地以“学生不出事”为评判标准。教师的授课也不能只是完成课程内容的讲授。而是应该从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安全责任感的树立,安全防范自我保护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课程体系的完善,学生安全事件发生率等各方面综合考量[5]。

         应建立与“三全育人”理念相适宜的课程评价机制,按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标准和要求来开展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在目标和方向上确定以学生获得安全应对能力为目标的课程评价标准,把控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习得、知晓、掌握和运用等关键点,形成学生安全自觉有信心、校园安全有保障的教学效果。

四小结

        新时代环境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要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的现实,深入分析课程教学环境变化因素和新时代大学生学习特征特点,在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地位,进一步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形成和完善课程教学评价机制以及评价标准等方面下功夫,实现课程适应新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改革与探索。

\

 
参考文献

[1]汤龙升,宗晓蕾,陈冉.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118-119.
[2]贺书伟.网络背景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理念与实践路径选择[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06):36-38.
[3]叶琴,陈杨,罗春玲,等.“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13):44.
[4]俞俊.关于大学新生安全教育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6(07):134-136.
[5]刘翠海,楚涓,李诠娜.浅析新时代高校课堂教学方式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9(12):142-14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06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