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教育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根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对我国未来的发展走向、对早日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政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是高校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所处的生活环境、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语言、宗教、习俗、信仰、文化上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因此,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断引导,增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
关键词:文化自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郁佳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9,6(49):235-237.
Minority university student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development unde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YU Jia-li
(Soochow University,Suzhou,Jiangsu,China)
Abstract: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of great rejuvenation at an early date.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students.Affected by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traditions,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have their own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 language,religion,customs,beliefs and culture.Therefore,we should constantly guid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nhance th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o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and set up correct value judgment standards.
Key words:Cultural self-confidence;Minorities;University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对其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其自身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念和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也承担着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建设。他们对自身文化的关注与认同,能影响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交往方式及生活习惯等[1]。增强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魂聚气。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加强各民族团结,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少数民族大学生兼具当代大学生的共同特点和本民族的独特点,他们是我国民族区域未来发展的骨干力量,是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2]。因此,对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要有充分认识,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进一步做好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仅承担着传承和发展本民族特色文化的使命,同时也承担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使命。因此,在对少数民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帮助他们对进一步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促成其形成良好的文化思辨能力,从而提升文化自信,更好的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3]。
一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
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一方面,部分同学汉语水平较低,导致与其他民族同学之间交流会产生隔阂。另一方面,由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了解,基础不扎实,认识不到位,从而不能够对优秀传统文化树立自信心,更不能产生正确的价值导向及价值评判标准。
树立文化自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做长期、细致的工作。它需要不断发展,要从了解到认同再到树立自信。首先要引导他们对中华优秀文化产生兴趣,促使他们自觉的了解传统文化,继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认同,形成文化价值观的过程。
(一)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了解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不断发展,它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剔除了其糟粕。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首先,受所处环境的影响,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了解,只略知一二,深究起来不懂其真正的含义,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哪些属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自主学习的探索精神,了解不到位自然对于其映射出来的人生哲理也就认识不到位,也就更谈不上对优秀传统文化树立自信心了;最后,极少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甚至认为有些传统文化已经过时,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任何指导借鉴意义[3]。
(二)存在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
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狭隘文化民族主义倾向,认为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是最好的、是最优秀的,对其他文化存在一定的错误认识,认为别的民族的文化都不如它。进而在日常生活中对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存在抵触、排斥心理。这种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倾向使他们不但不能发展创新本民族的文化,对整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不能接受。最终的结果不仅不能传播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甚至有可能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趋向故步自封、墨守成规,直至被淘汰。
(三)存在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倾向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也在日趋呈现出全球化的特点,各国也都在进行着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近年来,不同国家的多元文化涌入,加之,现在自媒体和网络时代的来临,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思维不断活跃发展,有些学生热衷于过外节、学外礼、带外腔,觉得西方外来文化新鲜时髦,从而对外来文化产生了盲目崇拜的心理。由于他们对待外来文化缺少分析的能力,就很难进行分辨与抵制,进而漠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弱化了对它的认同,产生不自信。
(四)高校思政教育课缺乏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针对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平台。在课堂中,教师的授课手法大多是以口述或者灌输式方法为主,形式太过单一。受从小生活环境的影响,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在生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不太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甚至持一定的厌烦态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持有较低的认知度和认同感[1]。
二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必要性
高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既要传承和创造优秀文化,更要在民族文化自信培养上发挥引领作用。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大多为经济不发达地区,他们在接受新的外来思想较缓慢,一旦形成固化模式较难改变,因此,必须在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培养文化自信,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体系。
(一)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迈向深入,对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需求量加大,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得以进入高等院校深造。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可以促进其个人全面发展,更好地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圈、融入中华文化的大家庭,较快地适应主流文化环境。
(二)有利于高校校园稳定和民族团结
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虽然在学习、生活上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也有更多相同的地方,在培育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可以让不同民族的学生有机会深入接触,互相了解,必然会更好地促进民族团结。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促进各个民族的平等团结、繁荣发展,共筑中国梦[4]。
(三)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每位大学生都是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因此,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价值导向和精神支撑,为我们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精神力量。
三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路径
(一)重视差异,增强认同感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对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本民族文化时,应该用理性的态度,高校应加强引导。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要把握其内涵,形成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课余时间主动阅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不断提升自己思想境界,形成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从老师授课转变为自觉汲取优秀传统文化,逐步树立起文化自信[3]。
(二)搭建平台,展示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承载着传承和创造优秀文化的重要责任,应多提供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条件和平台,例如可以开设有关经典名作赏析的课程;在第二课堂开展有意义的读书会、红歌会;利用社会实践走访历史古迹,在实践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其次,新时代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如微信、微博、QQ等,不断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平台,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在高校形成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的氛围,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思政教育针对性
只有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感,并付诸行动,才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真正的作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多为“满堂灌”,且针对性不强。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他们开阔的胸襟和阳光的心态。在课上任课老师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予以真正的尊重,从而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感。在课外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加强各民族之间,特别是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如积极开展联谊会、文艺汇演、民族大联欢等,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快地适应当前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更好地了解文化的差异,提高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6]。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探求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为高校思政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也为文化自信的培育提供了崭新的路径。每一名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有益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
参考文献
[1]袁惠琪.云南本省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8.
[2]高妍.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J].科技视界,2017(14):42-42.
[3]白正毅.培育少数民族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路径探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8,v.20;No.102(04):29-31.
[4]郑锦阳,赵桂英.论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策略——红军长征中彝海结盟的启示[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7,22(04):430-436.
[5]田硕,丁馨育.中国传统文化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实现路径探析[J].智库时代,2018,157(41):27+34.
[6]戴楚怡.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对策研究[J].江苏高教,2018,214(12):113-1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