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师生“角色互换”的“电路分析基础”课堂教学实践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13 15:32:2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可以在很多课程,特别是在一些内容上不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课程,如“电路分析基础”这样的专业基础性,理论性强的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加以灵活运用。课堂教学中引入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目的是建立课堂上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起到主体作用,变“你教我学”的被动式学习为“我教我学”主动式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法;师生“角色互换”

本文引用格式:徐荣辉,等.基于师生“角色互换”的“电路分析基础”课堂教学实践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48):44-45,54.

一 引言

        “电路分析基础”是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等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后续课程如“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子线路”、“电子线路设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光电检测技术”、“综合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等等都要以它为基础。可见,“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在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等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是引导学生进入工程技术领域的一门奠基性课程。

       目前我院自动化类专业“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期末考核实行的是“教考分离”模式。“教考分离”规定主讲教师只负责教学,不负责期末考试的出题,考试试卷由教务处从学校的课程试卷库中随机抽取。这种考核模式对教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一定程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从而降低了考试“通过率”,加大了课程“重修率”。“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内容与高等数学联系紧密,理论性强,很多学生对该课程有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课程“重修率”居高不下。另外,我校国际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电路分析基础”课并未实行“教考分离”考核模式,但是国际学院学生入学时高考成绩就不是很好,学生并不笨,就是普遍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处于被动应付的状况。

         因此,结合“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特点及我校的实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改进教学效果,是很有必要的。

二 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及其实施方法

(一)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的提出与内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教师在讲台上“填鸭式”地讲,学生被动听课接受知识[1]。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存在诸多弊端,为使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得以改观,因此教育教学工作者提出很多新的教学理念、方式方法或模式,如“项目驱动”教学法[2]、“翻转课堂”教学法[3]及“角色互换”教学法[4]等等。其中“角色互换”教学法相比其他教学法,教学条件要求不高,教学过程更简单易行,操作性强,教学效果也容易评估。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就是教学过程中,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或角色进行调换,把讲台尽可能多地让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讲课,教师听课和评课。在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和学生的角色,学生是演员和教师的角色,教师要做好总体规划和把控,起主导作用,学生需要积极配合教学过程,起主体作用。

\

 
(二)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实施要求

1.提出教学要求,作好课前准备


      教学实施前,教师应向学生讲清“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和要求,使学生提高认识,作好心理准备。并不是所有课程内容都适合用这种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选择那些知识性、趣味性、应用性强及独立性强的知识点,要求学生在课前认真研读教学内容,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教师提前将讲课内容布置给学生,要求每段讲课时间约15分钟左右,一节课可安排1-2名学生来完成,占时15-30分钟,余下时间为教师评课及讲课时间。“角色互换”讲课并不是全程把讲课的工作丢给学生,只是在合适的知识点上穿插让学生来模拟教师进行讲课。

2.学生模拟讲课与点评

        学生自愿或随机抽取学生上讲台按模拟教师讲课,教师坐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听课、讲课过程中要有必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学生讲完后,进行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教学补充。教师对学生模拟讲课的表现进行总体评价,尽量使用鼓励和赞扬,也要恰当地指出不足之处以加以改进。点评成绩记入学生平时成绩记录册,作为课程平时参考成绩。

3.加强指导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教学指导是“角色互换”教学法能够顺利实施的保障。教师主要是对学生课前准备的基本内容,查找参考资料的途径和方法,备课的要领和教案、电子课件的充分准备,讲课及课堂互动的基本技能及加强学生上台讲课的自信心等方面进行指导。

三“电路分析基础”课堂教学中“角色互换”教学法的应用

        下面介绍的是笔者曾在我校国际学院17级电子信息类专业讲授“电路分析基础”时,在课堂融入“角色互换”教学法时的情况。本课程教学内容是第一章至第十一章。课程计划教学学时为48学时,共授课12周,每周4节课,每节课45分钟。教学用书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8年3月第29次印刷,邱关源著、罗先觉修订的《电路》(第5版)。

(一)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

        针对国际学院学生的基本情况,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跃起来,按照前述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的基本要求,笔者根据教学进度及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在本课程中先后在如下章节知识点进行了“角色互换”教学法的尝试:

       第一章电路定律和电路定律1.4节电阻元件;1.5节电压源与电流源第二章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2.2节电阻的串联与并联;2.4节电压源、电流源的串联与并联第四章电路定理4.3节最大功率传输定理第六章储能元件6.1节电容元件;6.2节电感元件;6.3节电容、电感元件的串联与并联第七章一阶电路和二阶电路的时域分析7.5节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7.6节二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与全响应第八章相量法8.1节复数;8.2节正弦量;8.4节电路定律的相量形式第九章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9.1节阻抗和导纳;9.6最大功率传输第十章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10.1节互感;10.4变压器原理;10.5理想变压器第十一章电路的频率响应11.4 RLC并联谐振电路安排学生模拟教师讲课的知识点的特点:基本每章都安排了至少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一次“角色互换”讲课。这些知识点对学生而言难度都不是太大,要么和以前高中内容衔接紧密,要么在本书中与前面所学内容联系紧密。这样选取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于每一章,都有一个学习的紧迫性,都需要认真去对待,但又不至于感觉到无法胜任。这样,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得到上讲台的机会,利于培养学生自信心和锻炼学生素质,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二)采用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后课堂的新变化

        采用“角色互换”方法后,笔者发现上课感到轻松,学生自己学习劲头也足,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课前去认真地熟悉教材、查阅资料,不懂就问,大大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法使学生普遍感到,模拟教师上课,别开生面,新鲜有趣。课前,全体学生都带着一点新鲜、一点紧张和一点挑战去认真预习布置的知识点如何在后面的课上讲给教师和同学听;课上,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轮流自由地、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理解和所知,学生的成就、自豪感得到普遍的满足,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角色互换”教学法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大多数时间真正交给学生来支配,这对于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对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感情和学生对于教师的理解与尊重,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良好学风形成,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对于培养学生自信心及养成科学思维习惯都具有积极作用。

四 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的推广价值

        教师的“教”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这样,师生之间才会相互乐于接受,达到心理相容,心灵交汇,情感交流的境界。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润滑剂,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互式的学习平台。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可以说在许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可以尝试。只要学生配合和课前准备充分,教学内容难易适当,教师进行了有效的教学指导和示范,就都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加以灵活应用。只是不能使用的太频繁,否则容易影响教学进度,无法完成教学计划。

\

 
参考文献

[1]朱振东.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01):98-102.
[2]韦瑞瑞.项目驱动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J].鄂州大学学报,2018,25(04):79-81.
[3]蔡欢欢,段作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4(12):120-122.
[4]蔡春燕.师生角色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J].教书育人,2009(19):47-4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96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