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双主体”平台下教育供给要素精准、高效、多元化改革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10 09:23:1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由教育的消费行为与过程入手,建设供给侧改革下优质“双主体”平台。通过寻求主体双方动态利益平衡点建立“教学企业”,使企业转身为“教育合伙人”。通过建立“一体化”职业教育体系与第三方评价认证标准,扩大有效供给范围,提升有效供给品质。充分利平台优势,打通“育人零距离、技能零距离、职业零距离”的高端供给渠道;开发“能力为本”的精准供给内容;创新多层次、多元化供给方法,最终完成教育供给要素改革的持续推进。

关键词:“双主体”平台;教育供给侧改革;教学企业;教育合伙人

本文引用格式:赵婧等“.150-152.双主体”平台下教育供给要素精准、高效、多元化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46):

        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源自于德国的“双元制”办学体制,“双主体”中的一个主体是高职院校,另一个主体是企业。在校企“双主体”培养体系中,学校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和科研开发、按企业要求培养毕业生等服务,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场地、器材、设备、实习和就业等支持,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两方面的资源,形成“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双赢办学模式。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对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都存在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1]供给侧改革下的双主体育人模式,打破了以往企业与学校单纯地共同出资办学,或者企业简单地提供顶岗实习或实训共建资源的“双主体”模式。进一步要求由教育的消费行为和过程入手,研究供给的要素配置、供给主体相互融合联动等问题,从而达成“精准、高效、多元”的供需平衡。

一 高职教育供需结构性失衡的现实问题

         高等教育供需结构中,教育供给一侧通常为教育资源、服务等的提供方,其主体包括政府、学校以及培训机构。从教育市场角度出发,学生或服务作为教育的主要产品输出到市场,因此作为产品消费、接受服务一端的社会、行业企业就成为教育供需结构中需求一侧。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其教育供给远远没有满足需求一侧的要求。除教育总量问题外,更关键的是教育供需要素不匹配而导致的供需结构失衡的问题。[2][3]

(一)职业教育供给结构性矛盾凸显

        人才供给相对过剩,供求要素关系错位是目前我国教育供给侧的主要矛盾。在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背景下,高职教育无论在专业结构还是课程体系方面与市场需求的矛盾在进一步拉大。突出表现在企业“技工荒”与学生“就业难”、学生胜任力与市场岗位需求错位等方面。[3]这一结构性矛盾的凸显,就要求教育供给方在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中,以供给要素的高效性与精准性为落脚点,以改革为核心手段,加速推进专业结构优化以及课程体系的重构,兼顾行业市场岗位需求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实现供给要素的高效配置与合理利用。

(二)“校企双主体”教育模式改革必然

       《2017年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山东省共有高职院校78所,共有在校人数97.85万人,专任教师人数为37318,生师比达到26.2:1,远高于教育部提出的合理标准18:1[4]。这使得教师难以脱离繁重的教学任务,深入企业一线了解前沿技术。此外作为市场“需求方”主体的企业,掌握着大量的项目资源。但由于企业人员缺乏教育经验以及在知识产权与企业管理制度等因素限制下,实际项目进行中采用的行业前沿技术等都难以被转化成为教学资源。因此,只有继续深入“校企双主体”职业教育模式改革,将企业由“需求侧”主体真正转化成为“供给侧”主体,促进其与职业院校深度融合,共同对供给要素进行有效改革,才能真正实现“人才”与“市场”的无缝衔接

\

 
二供给侧改革下“双主体育人”平台建设路径

(一)寻求利益平衡点,打造多元化合作模式。


       要使企业真正成为教育“供给侧”主体,就要求高校找准企业的“利益诉求点”,在现有合作的基础上发展“共建共享,共享共赢”的合作关系,最大程度地实现教育主体双赢。

         1.企业转身为“教育合伙人”,形成“教学企业”。要发挥企业教育主体作用,就需要职业院校转变观念,立足“双主体”共同发展,不断寻求主体双方利益联结点,完成对已有合作模式的再次升级。[5]因此要激发企业参与合作的热情,就要确立企业的“教育主体”地位,建立“共建共享,责任共担,评价独立”的升级型合作模式。改变传统单一输出的订单式合作模式,逐步转向共建共享模式——“教学企业”。[6]“教学企业”的主体双方围绕共建的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发课程,完成相关职业资格认证。企业文化与学院文化深入融合,在提升学生的岗位迁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通过升级模式下的合作,企业不仅能够吸收到契合企业需求的高端人才,同时企业员工也能够获得同等教育机会实现员工自身职业能力的升级的要求,真正实现双方人才共育。

        2.“双岗互融,人员互置”的教师队伍构建。要完成企业教育主体身份的转化,就要始终兼顾企业诉求,保障企业正常生产要求。在育人的同时充分利用“双师型”教育优势推动企业发展。依托“教学企业”主体双方联合开发互置岗位,建立“双岗互融,人员互置”的新型合作关系。校企双方共同对互置人员进行合理配置,教师进入企业一线岗位工作的同时,对应岗位上的企业技术人员则承担相应教学任务。这一模式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参与生产工作,积累经验从而强化其职业技能。同时挂职教师也可为企业提供服务,满足企业员工对增强工作内容系统性理论性理解的需求。

(二)建立灵活运行机制,保障教育高效供给。

        保障校企双主体合作持续推进,须以建立完善的制度标准为前提,加大政府监督引导作用,明确双方主体在合作中的义务与责任。政府应充分发挥其保障协调作用,根据校企合作程度提供不同等级的政策支持。规范校企合作双方合作的行为模式,制定统一规范的合作协议范本,明确校企双方合作条件、运行方式、服务内容,以及未履行义务一方所需承担的责任等。

       1.建立“一体化”职业教育体系,扩大有效供给范围。[8]将社会培训、职业鉴定等融入教育供给,将企业员工、社会人员纳入需求主体,从而推动职业教育社会化进程。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学徒制、学分制及弹性学制优势,通过建立多层次课程结构,满足不同身份学员的个性化需求,完成学历教育与能力教育的有效统一。

        2.完善第三方评价认证标准,形成监督促进机制,提升有效供给品质。设立由校政企组成的三方联合专业委员会,在完成对专业结构、课程内容体系等评价的同时对合作双方在运行过程中的贡献进行综合评价,对合作中产生的责任利益纠纷进行有效仲裁,从而保证双方合作长期有效的进行。[9]校政企联合委员会成员从不同角度出发,在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行业标准、企业需求,制定出以突出“共建、共享、共育”为主线的“双主体”育人平台运行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广泛调研、层次分析等方法,对评价指标逐一量化,以指标的有效性与可实施性为基本出发点,综合考虑双方合作运行、服务匹配、人才共育指标下双方主体所承担的具体任务,最终完成各个指标内涵的系统性综合设计。

三“双主体”平台下供给要素优化配置

         充分发挥校政企联合专家委员会作用,突出高校、企业两大教育主体职责,建立常态的沟通协调机制。充分把握政府对行业发展的政策性引导,研究掌握行业企业发展中技术、人才需求指标。在此基础上三方就高校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构建、共培课程与原专业课程深入融合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而持续提升供给渠道的高效性、供给内容的精确性以及供给方法的多元性,使得教育供给要素全面满足企业发展所需的职业能力要求。

(一)打通“零距离”高端供给共享渠道

1.“技能零距离”


       发挥“教学企业”优势向学生、员工以及社会参与培训人员全面推行灵活开放制度,实现知识结构与岗位能力无缝对接。针对初级学员提供认知性接触,包括基础概念认知、岗位认知、以及行业企业认知,使学员建立专业知识与行业岗位能力认识基本框架。针对中级学员提供技能型教育,包括职业技能模块以及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理论知识,使学员全面掌握行业岗位基本知识、技能。针对高级学员提供全职业性培训,包括职业素质提升、岗位能力迁移的培养以及满足学员“发展性”要求的理论知识,为学员的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多层次课程结构的实施为学员提供了多种可能,学员可以根据自身知识水平、职业兴趣、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个人需求,个性化地选择与其职业目标一致的理论与实践课程。

\

 
2.“职业零距离”

        在实现知识结构与岗位技能对接的同时,主体双方依据现行行业标准规范,制定课程质量监控点,加深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的融合。从而保障学历证书与职业(执业)资格证书内涵的一致性,实现学历证与行业证书的“双证融通”,完成高端人才认证与订制。“教学企业”平台下,企业通过提供实训设备,实训资源等方式为学生建立了更加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在“实战演练”中发现问题,并促使其能自主寻求解决问题办法。通过主动了解行业前沿动态,吸收新的知识,不断更新已掌握的专业核心理论技术知识,进而缩短学生岗前培训的时间实现“零距离”上岗。同时企业将自身文化环境、企业价值观与发展目标等文化理念注入到共培课程中与校园文化相互渗透。[8]对学生进行的职业环境熏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提升其职业忠诚度,从而真正成为企业的人才储备。

(二)开发“能力为本”的精准供给内容

       以“能力为基础教育”为主导,开发完善与职业能力相一致的专业课程内容。主体双方针对理论—实践两大侧重点,以合作开发校本教材,制定课程标准,共建精品课程等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与提升。企双方定期通过教学会议校对已有教学内容进行审订,根据当前行业标准规范对过期无效的内容进行清理,及时更新课程知识点,开发符合行业前沿技术要求的新的课程内容。此外,企业利用行业优势及时有效地为学校提供项目课题资源。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教育经验在保障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将项目课题资源与基础理论部分充分融合,进而将其转化成为适合课堂讲授的教学案例项目,进一步丰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在完善专业授课内容的同时,结合行业企业需求进一步完成实习实训类课程形式与内容的优化设计。改变原先以参观为主的实习实训课程结构,构建包括课程内实训、专项技能工种实训、多岗位业务综合实训、学徒顶岗实践等在内的“内外兼有,业能合一”综合实训课程体系。发挥企业教育主体优势,在开放校外实训基地,共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开发实训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实训与专业理论课程充分融合,并与企业专项技能工种培训模块置换,打造理论—实践课程无缝对接的共享培训课程。在校企“双主体”平台下,主体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升教学供给内容精准性、有效性,使其在易于实施的基础上更加符合岗位职业的需要。

(三)创新多层次、多元化供给方法

         在学院教学运行系统基础上,引入了企业管理标准等外部评价措施。将学生、教师、企业和社会全方位融合,建立了校内、校外“双线并进”、学历证、职业证“双证融合”的立体指标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依托教学平台校企双方分别从理论知识系统与工作实践角度出发联合开发专业资源题库。引入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构建行业覆盖、课证融通的专业课程考核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健全“以赛代考”的评价模式,通过企业指导的校园职业能力比赛,补充了对学生技能水平的考核;通过政府、行业级职业技能大赛,在考核学生岗位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了评价。

参考文献

[1]郭静.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与推进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NO.27,2018,:5-9.
[2]成艳.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理念与路径探索[J].教育与职业,No.3,2017:11-17.
[3]张旭刚.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维透视:逻辑、内涵、路径及保障[J].职业技术教育,No.19,2016,(37):8-13.
[4]2017年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handong.gov.cn/art/2018/7/4/art_10507_16949.html
[5]周永莲,张方林.校企深度融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J].经营与管理,No.2,2015:145-150.
[6]刘惠坚.“校企双主体”办学的内涵、路径、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No.8,2015:109-113.
[7]黄振菊.关于构建职业教育弹性学制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6.7:10-14.
[8]陈桂梅,周桂瑾.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下校企合作育人问题反思及体系重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No.9,2018:88-92.
[9]凌守兴,林美顺.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高职校企合作利益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No.19,2017:40-4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81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