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工科院校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建设刍议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09 15:39:0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关注三方面:高校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教育现状与建设的必要性;新工科类高校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教育现状,及其建设措施。虽然《大纲》指出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的重要性,但是缺乏具体建设意见。首先,无论是从学生,还是从教师角度,新工科类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现状令人担忧。英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症”;其次,新工科类高校英语专业的发展现状前景并不令人乐观,主要在于其缺乏浓厚人文气氛;最后,本文对新工科类高校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建设具体措施与建议:新工科类高校决策者对外语学科的重视,从多角度建设中国文化课程。具体来说:(1)努力把中国文化课程变革为英语专业必修课程;(2)尽量把中国文化课程纳入英语专业高年级课程教育体系;(3)建立高水平的中国文化教学科研团队。

关键词:中国文化;课程建设;新工科类高校

本文引用格式:徐强.新工科院校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建设刍议[J].教育现代化,2019,6(45):132-136.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 in English Major in the"New"Universities of Science&Technology:An Attempting Discussion

XU Qi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

Abstract: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following topics:the teaching of the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 in college,including its present status and its necessity of construction;the similar discussion of the same subject in the“New”Universities of Science&Technology.Though the Syllabus stre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culture course,it lacks of specific constructing methodologies.Firstly,the course construction in college of posts&telecommunications is worrying,the“Chinese culture aphasia”is widely spread over English major students;Secondly,the future of English major in the universities of posts&telecommunications is not bright due to its being short of humanistic spirit;thirdly,the author provides several suggestions to do with those issues:the decision-maker should recognize the significance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and the relating faculty could make effort to strengthen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with multiple perspectives.

Key words:Chinese culture;Course construction;“New”universities of science&technology

一引言

         中国故事主要包括目前当前我国国情、政策以及传统文化两大方面。根据当前国家发展趋势,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当前语言服务研究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倡议中民心互通的关键部分。讲好中国故事固然重要,但长久以来,在我国外语专业学生中却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1]国家迫切需要外语专业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而我们的学生却失语。在外语专业教学中(主要指英语),学生通过中国文化课程学习中国文化。因此,在外语教育中,有关如何建设好中国文化课程的主题探讨非常必要。本文所讨论的中国文化课程主要是指《中国文化概论》。根据教育部长期规划以及各地政府对新工科院校有关专业和学校的建设,新工科院校的发展理念及其建设方案也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本文关注以下三方面:高校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教育现状与建设的必要性;新工科类高校英语专业自身特点及其中国文化课程教育现状及其本课程建设具体措施。

二高校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教育现状与建设必要性

         要考察高校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教育现状,必然要涉及有关指导文件-《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简称《大纲》)。目前通行版本是由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指导委员会英语组有关专家在2000年3月颁布实施的修订版《大纲》。所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工作都使用该《大纲》,但不同院校也会根据其实际情况有所改动。《大纲》中有关中国文化课程的论述及其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

       1.在“课程设置”部分中,《大纲》把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放在了“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中,它与“外交学导论”、“国际关系概况”等课程并列。这样看来,中国文化课程好像是一门比较“高深”的课程,同时这又好像跟“英语专业技能”和“英语专业知识”课程产生了一定距离。

\

 
        2.在“教学要求”中,《大纲》把中国文化课程纳入了“文化素养”范畴。指出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学生应“对中国文化有一点的了解;有扎实的汉语基本功”。通过四年系统学习,使学生能够“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具有较多的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具有较强的汉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3.在“教学原则”中,《大纲》指出“专业课程教学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强调素质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方面。不仅通过专业教学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同时要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文化和心理素质。与此同时,中国文化课程的教学也有所涉及:“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4.在“教学方法”中,《大纲》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教学方法。这只是给英语专业教学提供了宏观指导,并没有细谈每个课程的具体教学模式。

        5.在“测试与评估”中,《大纲》指出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是英语专业的主要测试与评估手段。有关中国文化课程的测试与评估方面,并没有提及。

        6.在“附录”中,有关专家提及了本次修订《大纲》的背景。首先,新《大纲》的创新之处在于:把原有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和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合二为一;其次,提出了新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再次,明确提出了英语专业必须开设的三类课程:专业技能、专业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最后,《大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纲》指出新世纪的外语人才应该具有五方面特征:扎实语言基本功、宽广知识面、一定专业知识、较强能力和较好素质。其中,在“素质”特征中,《大纲》明确指出:“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更加注重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政策水平和组织纪律性,注重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

         总的来说,《大纲》强调新世纪英语专业教育应该以素质教育为主要特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强调学生应热爱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外国文化有批判性理解,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大纲》指出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的重要性,但是缺乏具体的建设意见。比如,《大纲》没有明确指出中国文化课程开设的具体时间、具体教学内容。中国文化课程和外国文化课程两者之间的关系也不清楚。《大纲》虽指出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它还是把中国文化课程列为专业选修课。

三 当前高校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设的必要性

        结合前人研究以及笔者教学经验,当前高校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从学生方面来说,1.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和传统淡而远之。覃乘华指出,“在英语课堂上提及某个中国文化现象是‘不知道’是最常见的答案之一。”[3]为此,他专门给英语专业学生编制了一道题目:用英语写出五个中国传统节日和相应日期。他统计得出这道题学生的得分率非常低,这表明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少之又少。张俊强指出,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低,不能够更好地承担弘扬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历史重任,这点尤其体现在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中。[4]

        2.英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厚今薄古、中国文化素养欠缺现象。[5]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使得70年以后出生的国人从小就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西方文化熏陶,尤其是90后和00后。目前这些人群构成了当代大学生群体。他们由于从小就受到了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的影响,造成他们较少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3.目前国内高校各专业青年教师大部分都是80后。与90后和00后相比,80后从小也生长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大背景中,他们也受到了较多西方文化的影响,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存在肤浅和不足。毛军社指出,高校英语专业教师普遍存在“忽视母语文化,重视英美文化”的教学现状。[6]在中国文化课程教学中,需要授课教师本人掌握有关内容,做到胸有成竹,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如果教师本人(尤其是80后‘青椒’)就对中国文化有所欠缺,那么可想而知,他们的授课效果也会不太令人满意。

        总之,无论是从学生,还是从教师角度,中国文化课程现状是令人担忧的。绝大多数外语届学者、专家都指出,英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症”,外语类专业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普遍缺失,比如韦朝晖、从丛、肖淑云、朱振华、杨娟、王莉[2,7-11]。所谓“中国文化失语症”,是指英语专业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包括听、说、读、写。他们可以和英语世界的人交朋友,甚至谈笑风生、他们对很多“洋节”历史了如指掌。然而,他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却越来越淡忘,甚至对传统文化一无所知。他们不仅不能用英语恰当地描述中国某些传统习俗,甚至也不会用母语来描述。当前很多英语专业学生内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不积极,而对英语世界文化的态度却非常积极的,有的学生甚至存在崇洋媚外的心态。

\

 
        正是由于英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很多专家开始呼吁社会、学校和政府有关决策者重视英语专业的中国文化课程的建设,这点对新工科类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也不例外。笔者认为要开展有关课程的建设,离不开对授课对象有关特征的把握。只有理解了授课对象的特征,才能对症下药

四新工科类高校英语专业特征分析

(一)新工科类高校英语专业的一般特征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教高厅函〔2017〕33号)精神,在有关方面择优推荐的基础上,经通讯评议、专家组评议及公示,2018年3月15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教高厅函〔2018〕17号,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认定612个项目为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和300余所新工科建设高等院校。2018年11月,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公布《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重庆市将建设3至5所高水平新工科高等院校。其中,重庆邮电大学就是重庆市政府所重点建设的诸多新工科院校之一。

      首先,新工科类高校英语专业的发展现状前景并不令人乐观。比如北邮并不存在外国语学院,只有外语系,下面设立了“英语专业教研室”、“日法教研室”、“研究生英语教研室”和“大学英语教研室(1-3)”。北邮英语系隶属于人文学院。其他三个高校分别自己的外国语学院。当然,这并不代表该校就不重视英语学科。从学生培养层次来说,北邮、南邮和重邮都有硕士点,其中北邮和南邮分别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学术型)和翻译硕士(MTI),重邮只有MTI,西邮只有英语和商务英语两个本科专业。

        其次,跟文科院校有关院系和专业相比,新工科类高校英语专业缺乏浓厚人文气氛。新工科类高校学科群基本集中在网络、计算机、通信和邮政等工科学科,其发展计划也是围绕着有关优势学科来展开,因此,它们在有关人文社科方面的发展计划和资源相对欠缺。与此相比,文科类院校(包括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由于其学科较为健全,通常能够涵盖文、理、工、农、医等学科,这些高校文气息通常较为浓厚。英语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专业技能知识以外,还可以选修其他有关人文学科课程,以此来拓展他们的素质,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新工科类高校属于富有特色的理工类院校,由于其特色和发展模式,注定欠缺人文气氛,这或许是新工科类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课程建设所缺乏的重要部分。

        第三,跟一般工科院校相比,新工科类高校英语专业也存在劣势。一般工科院校学科体系要比新工科类高校相对健全,但是又跟综合性大学存在一定差距。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该校有接近20个二级学院,包括机电工程、自动化、轻工化工、信息化、土木工程、建筑等工科专业学院、还包括管理学、艺术、政法、外国语等文科专业学院。这俨然是一所“综合大学”。工科院校一般学科分散的比较广,其学校规模也比新工科类高校庞大。以重邮为例,该校有15个二级学院,在校学生有2.3万余人。

        以长沙理工大学为例,在校学生有3.7万余人。新工科类高校之所以有特色,其特色之处在于“小而精”:“小”指的是学校规模,“精”指的是专业类别。

         总的来说,新工科类高校英语专业看起来让人觉得有点“另类”。很多考生选择该专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可能是高考分数,还有可能是考生本人兴趣。在新工科类高校中,由于其缺乏浓厚人文氛围,其英语专业学生多少会比综合性高校中同专业的同学们缺乏“文人气质”。新工科类高校由于其特色鲜明的学科群和具有强烈的以优势学科为主导的发展计划和决策,这多少会对英语专业学生具体学习方面有所影响,同事也会对从事英语教育的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个人学术方向的选择有所影响。

(二)新工科类高校的中国文化课程建设现状

       缺乏浓厚的人文气氛并不代表新工科类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就学不好英语。相反,由于新工科类高校拥有先进的教学辅助设备,新工科类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会有更加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

        新工科类高校的英语专业通常从学校层面并不是“王牌”专业,外语学院的位置和功能长期被学校领导层面视为基础教学层面。新工科类院校外语学院师资普遍存在:教师学历不高,绝大多数只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绝大多数老师的工作都是教大学英语课程;缺岗、缺编现象较严重,教师流动量很大。除了人文社科类专业,新工科类高校其他工科专业的青年教师绝大部分都具有博士学位。因此,学历差距也会导致教师科研水平的差距。有的学校甚至就把外语教师的地位定位为教好大学英语就好了,不需要做什么科研。

          在这种大环境之下,中国文化课程在新工科类高校目前的现状也是令人堪忧的。这主要表现在:由于缺乏教师,这门课通常是没有固定的老师担任,通常是由青年教师来上。根据笔者的观察,这门课好像是很多老师都不愿意接手;这门课看似简单,上起来却很难。外语教师由于学习多年英语,他们的英语水平很好,反倒有时候汉语水平却倒退了。这样一来,任课教师要亲自从新学习有关教材内容,势必增加了大量的备课工作量。按理说,中国文化课程应该交给中文系老师来上,但是这又产生问题:这门课要求用英文来上,很多中文系老师英文水平不够,所以他们面临着语言关挑战。

五 新工科类高校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建设具体措施与建议

         正因为新工科类高校有突出的专业优势,此类高校中的英语专业要想立足并发展,必须要从各个方面去努力。其中,专业课程建设这一块是重中之重,是整个英语专业的基础,这包括中国文化课程。结合国家的发展布局、新工科类高校英语专业自身的特征和当前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的现状,要开展好中国文化课程,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来呼吁和努力。

(一)新工科类高校决策者对外语学科的重视

        这里所指的决策者指新工科类高校学校领导和新工科类高校外语学院有关领导两个层面。在高校中,一个学科的发展及其科研资源的分配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学校领导层面的影响的。通常学校领导的学科出身都是该校的核心专业。这样一来,在做决策的时候,她多少会从自己专业出身的角度来考虑学校整体层面的发展。在新工科类高校中,也存在类似情况。工科和人文社科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可以说两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内容、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以及研究产出是完全不能相比的。不能以工科思维来管理文科的科研,这是最需要考虑的方面。

         外国语言文学属于人文社科一部分,它需要一个长期的投入和积累过程。在新工科类高校中,要发展好外语类学科,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外语类学科有充分的学术自主权。同时,既然新工科类高校有更多的网络硬件和软件资源,可以考虑分配一部分有关资源给外语学院。在外语学院决策者方面,他要有纯正的外语学科的背景和职业操守。二级决策者不仅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同时也要有以外语学科的发展为己任的魄力。

(二)从多角度建设中国文化课程

        第一,努力把中国文化课程变革为英语专业必修课程。在具有了有魄力的决策者以后,需要专业人员对中国文化课程的设置有明确方向。英语专业课程一般分为必修和选修课,而专业课里面。有的学校还把专业课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目前中国文化课程属于选修课的范畴。一旦该课程被列入了选修课范畴,其地位和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由于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实用主义倾向,他们往往对选修课所投入和精力并不太多。那么,我们要重视中国文化课程建设,但是当前这门课程的地位又是如此之低,如何化解这个矛盾呢?覃乘华建议把中国文化课程列为英语专业必修课,他的理由如下:把中国文化课程列为英语专业必修课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增强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需要;是适应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需要。[3]笔者认为,从学生角度出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全面大学教育是使得中国文化概论提升到专业必修课的根本。

          大学与技校心区别在于大学不仅要教技术,而且要让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教育。经过对有关用人单位的调查,我们发现用人单位在乎的首要因素并不在于英语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知识,而是综合知识。中国文化课程从某个方面来说,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用英语学习中国文化,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这本来就是一种国际化的体现。

          第二,尽量把中国文化课程纳入英语专业高年级课程教育体系中。《大纲》中并没有明确规定中国文化课程应该放在哪一学年来上。但根据《大纲》中对中国文化课程的要求和目标来看,它应和语言学、英美文学等课程一样,属于高年级课程。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把中国文化课程放到三年级及以后。这样做有如下优点:前两年学生有了扎实基本功和一定词汇量,这样才能更多元化地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课程涉及到大量中国特色的词汇和表达式,这本身就需要学生有一定词汇量为前提;高年级学生基本形成了自主学习模式,这种模式能够跟中国文化课程的教学理念相契合。

          需要明白的是,中国文化课程不是在教学生新知识,而是让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中国文化。所有学生在进校时基本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比如某些历史典故。英语专业高年级课程设置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听说读写技巧,而在于教育学生,丰富学生对于语言、文化、文学等方面的熏陶和修养。第三,建立高水平的中国文化教师团队。毋庸置疑,无论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育,教师业务水平是基础。当前绝大多数高校教师都属于教学科研型,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好专业课的同时,还要从事与专业有关的学术研究。对于中国文化课程有关教师而言,我们认为有关教师不仅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素养,而且还应当从事有关研究。

         建立高水平中国文化教师团队是中国文化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有条件的新工科类高校可以从中文、历史系中挑选外语水平较高的教师教授中国文化课程。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外语学院教师的课时压力,也能够为学术提供更好的教育;(2)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外语学院中国文化课程教师的业务水平,比如利用寒暑假到更高层次院校学习进修;(3)开展“老带新”、“中国文化课程教学竞赛”以及教学部中国文化课程集体备课等活动,让有关教师从有经验的教师那里获取中国文化课程的教学经验;(4)为有关教师提供必要的教学和科研资源。高校外语系图书资料室绝大部分是英文书籍,而目前有关英文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籍并不丰富。因此,有条件的外语学院多引进英文原版书籍以及丰富中文经典文献馆藏资源。最后,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归根结底还是要靠教师自身的不断努力。

六结语

       新工科类高校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建设跟普通院校有区别也有共性,它们的课程建设既要发挥它们自身优势,也要参考其他兄弟院校的宝贵经验。只要我们花时间和经历,中国文化课程建设迟早会取得成效的。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2]《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年3月修订版。
[3]覃乘华.将中国文化概论列为英语专业必修课发微[J].钦州学院学报,2010(2):103-105.
[4]张俊强.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程研究[J].太原城市专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0):147-148.
[5]史国强,王宇.新《大纲》与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7):33-35.
[6]毛军社探究提升英语专业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途径[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科版),2016:139-141.
[7]韦朝辉,王碧海.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的教学与探讨[J].钦州学院学报,2017(8):64-66.
[8]肖淑云.外语文化教学中要重视母语文化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7(5):45-46.
[9]朱振华.浙江省高校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程的调查与分析[J].新西部,2012(20):54-55.
[10]杨娟.我国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问题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0):127-128.
[11]王莉.再议中国文化英语课程建设[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7):150-15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79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