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已成为一种学界共识,更是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决策的地位。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大力推行探究式小班化教学。以四川大学《土力学》课程为例,介绍了四川大学在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以及目前小班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策略和建议,可以为类似大学工科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探究式;小班化教学;土力学;创新型人才
本文引用格式:薛新华.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土力学》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45):226-228.
一引言
所谓创新型人才,一般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类人才往往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以及富于冒险探索精神等显著特征[1-3]。在目前形势复杂的世界范围综合国力竞争中,归根结底就是这类人才之间的竞争。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目前已成为一种学界共识,更是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决策的地位。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大力推行探究式小班化教学。然而,在目前大力推行的探究式小班化教学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笔者以四川大学《土力学》课程教学为例,对探究式小班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做一介绍。
二四川大学探究式小班化教学现状简介
近年来,四川大学[4]全面推进以“小班化授课、互动式教学、全过程-非标准答案考试”为特色的“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对课堂教学的形式、内容、考核评价等进行全方位革新,使之相互衔接、互为支撑,构建出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完整的课堂教学新体系。从2011年开始,学校开始推荐小班化授课,把本科新生编成25人左右的小班,对于选课人数特别多的公共基础课,则让经过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专门培训的优秀研究生担任助教,协助授课教师进行“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同时,学校也大力改造一批小班化教室,从投影仪到可移动摄像头和计算机显示屏,从黑板设计到课桌椅摆放等,基本达到了与美国一流大学教室同样的水平。同时,在小班化授课的基础上,学校要求教师从“讲授者”变为“引导者”,推行启发式讲授、互动式教学、探究式讨论。90%的学生在问卷调查中,对“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改革表示赞成;83.5%的学生表示实施“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后,学习投入程度有所提升。除此以外,为配合小班化授课和互动式教学的改革,学校还大力推行“全过程-非标准答案考试”为标志的课程考核体系改革,促进学生“真学”、“真想”、“真领会”。强化过程考核,加强平时成绩(包括课题预习、课后作业、随堂测试等)占比,降低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一般控制在50%左右等。同时鼓励实行非标准答案考试,从过去让学生的死记硬背转变为主要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考察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望破除“高分低能”的弊端;除此以外,实施动态及格线改革,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评价正态分布的情况,动态确定及格线。
另外,学校还定期举办“本科教育创新大讲堂”等一系列国际研讨会,对教师在“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方面进行培训,同时各个学院也积极开展探究式小班化教学竞赛,要求教师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出发,注重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把控,对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设立“探究式小班化”教学质量优秀奖以及“四川大学卓越教学奖”等,激励更多教师真正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和研究中,真正将探究式小班化教学落到实处。
由于四川大学在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受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教育厅委和兄弟院校的热切关注。自今年6月底以来,广东、宁夏等教育厅、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200余所兄弟院校和相关单位考察调研团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前来开展考察调研和参观学习。
三 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模式探索-以《土力学》课程为例
《土力学》课程是土木水利等工科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但由于该门课程应用性较强,相对比较枯燥,难度较大,因此导致很多力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或不是很用功学习的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期末考试挂科较严重,甚至导致有些学生最后不能顺利毕业。笔者原先给大班讲授《土力学》课程,选课人数一般有120余名学生,以上情况尤其严重,在上课时,有的学生迟到,有的学生缺席,有的学生上课玩手机或做与本课程无关的事情等,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针对这种情况,结合学校提出的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改革,笔者所在的学院进行了改革,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学生选拔,比较优秀的学生组成了卓越工程师班。笔者担任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土力学》课程的授课任务,该卓越工程师班一般有2个小班组成,人数控制在40人左右。通过探究式小班化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笔者所在的《土力学》教研组还将该门课程放到了互联网上,经过教研组老师们的共同努力,2017年该门课程被评为四川省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8年,该门课程还顺利完成了中国大学MOOC的录制任务并已成功上线。在课程讲授的同时,鼓励学生线下结合《土力学》课程网站进行自主学习。课程教学考试优良率高达90%以上,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大力推行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建议
虽然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效果非常显著,但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相关问题,在此做一简单探讨:
1.师资方面严重不足。笔者所在的《土力学》课程教研组共有4名老师,却承担了水利水电学院、建筑与环境学院等几百名学生的授课任务。显然,如果全部实行小班化教学,师资力量明显不足。
2.教学条件受限。高校要完全大力实行小班化教学,对教学资源方面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要有足够的教室等[5-10]。如四川大学在2011年为推行小班化教学,投入大量经费对教室进行改造,小班化教学成本明显比大班教学要高很多。
3.片面追求形式,缺乏对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本质的把握。目前很多高校教师对小班化教学或存在某些误解,认为小班化教学只是简单将原来的大班细分成很多小班,过于强调所谓的小班化,但笔者认为小班化教学真正的内涵应该是借助小班化的形式,进行探究式教学,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让学生“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与建议:
1.小班化教学与MOOC网上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中国大学MOOC对我国本科教育的发展起了比较大的影响和作用,小班化教学与MOOC网上授课结合可以弥补学校教学师资,特别是高水平教学师资力量的不足,同时有利于降低教学成本。MOOC网上授课的形式比较灵活,比如可以组织学生通过MOOC网上课程进行自主学习,然后组织课业讨论;或以大班的形式集体观看MOOC视频,学生个人完成在线作业测试;也可以采用分布式的视频控制、集中化的播放模式,即小组成员围绕课桌坐在一起观看同一屏幕,为每位同学配备自己的鼠标用来与播放设备互动,遇到难题或比较模糊不懂的问题时可以暂停进行讨论等,笔者认为这种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在有些高校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可以推广和借鉴。
2.积极完善研究生助教体系由于小班化教学会带来教学任务的增加,因此,选拔助教作为教师的助手无疑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培养模式。以笔者所在的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为例,笔者主要担任《土力学》课程的授课任务,课后的批改作业以及与学生的探讨大部分主要由研究生助教来协助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教学方面的压力,既锻炼了研究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和组织交际能力,又解决了研究生部分经济压力。
3.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小班化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教师教学能力以及教学的热情等。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并提出一些激励措施。例如,四川大学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相关教学研究,借助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平台的优势,经常举办“本科教育创新大讲堂”等一系列国际研讨会,以此加强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等。
4.转变教师教学理念,让教师全身心真正投入小班化到教学中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存在重视学术研究而忽视教学工作的问题。相较于发表科研论文、申请课题经费等硬指标来说,很多教师并不重视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只是将其看作是工作量的一部分,因此首先要求教师在思想上转变观念,重视教学工作,把教学摆在首要位置,并与职称晋升、业绩考核等指标挂钩,让教师全身心真正投入到小班化教学中来,并乐意为教学付出,而不仅仅是应付教学工作量。
五结语
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已成为一种学界共识,更是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决策的地位。探究式小班化教学就是推动人的潜质向显性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以四川大学《土力学》课程为例,介绍了四川大学在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目前小班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策略与建议,可以为类似大学工科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
[2]王洪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论、实践与挑战[J].教育学术月刊,2016,12:3-10.
[3]莫坷,王珍.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10):217-219.
[4]谢和平.全面加强能力建设努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4,2:9-13.
[5]李峻,陈鹤鸣,方萍,等.基于小班化探究式教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育,2016,7:32-36.
[6]吕军莉.我国高校实施小班化教学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7(1):161-164.
[7]金志远.教学论研究应重视教学现象[J].教育教学研究,2018,11:82-87.
[8]刘径言.高校实行小班化教学的构想与可能途径[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3,4:119-123.
[9]於建明,林洁.高校小班化教学模式下教学评价机制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4):367-372.
[10]王朋朋,杨晓冬,李伟,等.高校小班化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14:96-9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