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市属高校科研设备共享平台建设与管理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09 12:59:1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针对当前市属高校科研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和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成都大学自身发展实际,探索了一套适合市属高校发展需求的科研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和管理模式。提出了利用好现有资源、对外开放、集约管理、有效使用、广泛服务等具体方法,并对平台建设中需要注意的多种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市属高校;科研设备;平台建设;管理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冯威,等.市属高校科研设备共享平台建设与管理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42):224-226,239.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Research of opening Equipment sharing institution for city university
FENG wei1,TU Pei-pei1,LI Nan-dong1,LI wen1,CHEN Yu1,LUO Jian-jun2,ZHU Xiao-dong1

(1.Chengdu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2.Sichuan Yiran New Materials Technology Co.,Ltd.Chengdu Sichuan)

Abstract: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equipment sharing platform in city university,and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engdu university,we explored a model to fit the develop requirement of it.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ncrete methods such as utilizing existing resources,opening up,intensive management, effective use and extensive service,and expatiates on many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latform.

Key words:Urban university;Equipment;Opening equipment sharing institution;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research

一 引言

        高校大型科研设备是极其重要的战略性科技资源,是我国高校教学、科研和科技开发的必要手段和重要物质基础[1,2]。国家在“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要达到2.5%,要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这给各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大型科研设备资源配置和管理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大型科研设备的多少,先进性如何直接决定了高校科研工作的研究水平和在所处研究领域的领先程度,而仪器设备管理水平、使用水平也是衡量高校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3]。近年来,虽然国家对高校投入的资金大幅增长,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出现对仪器设备运行和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科研平台管理中存在的简单集中、重复投资、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的问题,已不能适应科研院所的发展需求[4,5]。因此为保障仪器设备投资效益,国家各级主管部门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和国资委、财政部颁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中都明确提出,“要加强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管理,发挥其最大效益”。因此做好前期论证、设备购置、资源优化,找准改革途径,做好资源开放共享,努力提高大型科研设备的投资效益就成了高校科研平台设备管理部门的一个重要任务。

          大型仪器设备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是高校从事实验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创新的平台,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础[6]。985、211高校与理工科院校为了提升科研设备管理与使用效率,往往采取设置独立分析测试机构或工程技术中心的方式,将大多数大型贵重设备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管理与对外开放,并自主负责实验室建设、人员招聘与考核、设备采购、设备日常管理与维护等工作。这种管理模式往往建立在设备使用频率高、科研任务要求高、设备使用技术要求高、设备对外开放程度高的基础之上(其自身或兼具一定的科研任务要求在里面),而对于大多数正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的市属高校来说,大型贵重设备的保有量、设备使用频率、科研任务量与设备使用水平都不高,而在此基础上组织人力物力建立一个专门的科研设备管理机构,缺少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反倒会提升学校发展科研的成本。市属高校与985、211高校以及专门的理工科院校具有一定的差别,存在科研水平较弱、专业设置全而不强、科研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要在这样的高校建好专业程度很强的科研平台,其难度比985、211高校更大。但尽管如此,市属高校如要实现科研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并在某些研究点上实现突破,科研仪器平台这一制约高校科研水平提升的关键瓶颈仍然必须得到突破[7]。

\

 
       “共享”作为一种资源的配置方式,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社会活动中,但对共享的思想和理论研究却是始于近期。王同亿主编出版的《语言大典》[8]中首次出现其中文解释。《现代汉语词典》[9]中共享有:共有、同享、分享等意思。平台指供休憩、眺望等用的露天台榭,或是生产和施工过程中为进行某种操作而设置的工作台。而在今天,平台一词有了更为广泛的意义,也可指某项工作开展所需要的环境或条件,如技术平台、交流平台等。仪器共享是指某个科研院所、企业或个人购买了某种仪器设备后,其它企业或个人不需要再次购买,根据某种制度而使用该仪器设备,达到该设备的共同使用的目的,从而实现设备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配置,提高设备的投资效益和仪器设备资源的使用效率,避免重复购置和浪费,为科技创新提供硬件支撑、为政府配置科研仪器设备提供策依据。仪器共享平台旨在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实现相关科技资源整合、科技资源的统筹规划,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减少科技基础条件的重复建设与资源的闲置、浪费。

        如何构建高效的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充分发挥大型科研设备的效益,扩大仪器设备的共享面,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和研发服务,是我校乃至全国各个高校所都要面临的重要课题,值得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6]。本文拟以成都大学高等研究院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为探索对象,借鉴国内外高校科研设备平台的建设经验,提出一套适合市属高校的仪器设备管理平台的建设与管理方式。

          成都大学高等研究院是成都大学在成都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集成都大学全校资源建立起来的以促进材料科学、力学、信息科学、医学、环境工程等学科交叉融合为主要目的的前沿科学研究平台。平台下辖艺术与科技融合、材料与工程科学、药物研究与临床评价、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等七个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与一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以及一个在建的院士工作站。目前高等研究院拥有高水平研究人员近200人,绝大多数拥有博士学历与博士后研究经历。通过近年的建设,目前已成功采购核磁共振谱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电子背散射衍射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单价大于30万元的科研设备20余台套,初步形成了一个服务于药学、材料学、生物学、力学等学科的综合性设备平台。随着设备逐步的安装到位,其运行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设备缺少专职管理人员、设备使用渠道尚未有效打通、对外开放力度不够、实验室缺少统一规划管理等。而针对这些问题,成都大学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努力探索一套符合其自身特色的交叉学科中心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运行管理机制,努力为该校科研平台未来的顺利发展奠定基础。具体方式如下。

二 科研设备的统筹规划与使用

        在科研设备购置,特别是大型贵重设备购置以前,通过对学校整体学科布局进行分析,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设备购置建议。如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购置便是基于学校材料工程、机械工程、食品工程等专业建设需要,在使用率、科研产出率、维护能力等方面进行调研后,由学校统一采购,高等研究院负责提供场地与安装,材料工程专业专职教师负责维护与管理,有需要使用的科研人员通过培训合格后进行使用的运作模式。核磁共振谱仪则是在基于药学、化学、生物学、临床医学等学科发展需要进行论证,并同样在使用率、科研产出率、维护能力等方面进行调研后,由学校国资部门统一采购,高等研究院负责提供场地与安装,药学专业专职教师负责维护与管理。这种模式利用了学校已有的管理资源与人才资源,降低了大型设备运行的成本,统筹了各优势学科的科研设备专项建设资源,集中购置体现学科前沿特色的仪器设备,形成了学校完善的科研实验体系平台和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布局、选型及配置,统筹考虑研究生教育及科学研究需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发挥经费的最大整体效益,在地方市属应用型综合大学中比较适合。

三 实验室群的建设与共享

         实验室、实训室场地一直是高等院校基础设施建设中最大的一块短板,也是制约专业发展和学生培养的最大障碍。在推进科研仪器平台开放运行的背景之下,成都大学高等研究院整合学院各类学科、教学与科研实验设施资源,努力实现对实验室资源、实验仪器设备的统一调配、统管共用。在加强功能和提高利用率的同时,实验室相对集中管理,目前已拥有40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用房,形成综合优势和规模效应。实验室主要分为基础教学实验室群、工程实验室群和分析测试实验室群三个大的部分。基础教学实验室主要根据科研人员在本专业领域所开展的实验需要,进行相关实验设备建设,具有综合性强、适应度广的特性,主要配置如电化学工作站、紫外分光光度计、高精度电子天平、气氛管式炉等小型常用设备。除了供科研人员自用外,还能广泛的面向本科生与研究生,起到教学科研共用的作用。使用率、设备更新率较高,但人员较为复杂、实验废弃物较多、设备维护压力较大的实验室。
工程实验室群主要配置如放电等离子烧结仪、真空熔炼炉、热压烧结炉、50T疲劳试验机等大型、能耗高、噪音、实验空间需求大、通风条件要求高、设备与人员安全条件要求较高的设备。该实验室的使用效率虽然不如基础实验室高,但是其单次设备使用时间长,实验条件要求也更高。该类型的设备集中在工程实验室,具有实验室水电改造与维护成本低、管理方便、对环境影响较小,安全性更高等特点,分析测试实验室群主要配置如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同步热分析仪等对场地稳定性、卫生条件、电压稳定性要求较高的实验设备。平台通过场地水电改造、相关设施的添置,充分满足现有设备的良好运行,并为未来实验室的进一步发展预留了空间。
通过这一系列实验室群的建设,所有实验设备实现了归类安装与管理,避免了设备的腐蚀、磨损、运行条件不足等系列问题。而在硬件条件满足的同时,积极开展设备有效利用、资源共享的工作。实验室建成一年多来,各实验室人员相互协调,交叉,以相互服务的方式,解决工作量的问题,并累积免费为四川省抗菌素研究所、生物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成都工具研究所、四川大学等部门与单位提供设备服务累积近500台套次,为学校与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 科研平台的产学研对接与人才培养

         高水平的研究平台是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聚集和培养优秀人才,开展技术攻关的重要基地,其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科前沿和产业发展亟须解决的关键技术,进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究。其科研设备共享平台建设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应该有利于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二是有利于特色学科的培育,继而支撑未来学科发展;三是有利于科研方向的交叉与整合;四是有利于促进创新成果的产生。而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对接产业需求,平台通过设计性、探索性、开发性、工程性和综合性的项目合作方式不断加校企合作力度。先后以平台为依托,开展与四川一然新材料、四川坤天、四川伍田新材料、成都工具研究所等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并在合作中不断强化平台建设运行模式与对外服务能力。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平台利用自身行业优势与已有学科建设基础,于建立后不到两年时间内,成功申报省部级平台“四川省粉末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同时,平台根据专业教学要求,探索以平台建设为契机的校内学生观摩、实习实训、创新实验等人才培养改革措施,并紧密结合《材料成型原理》、《现代化学基础》《分析测试技术》等理论课的授课需要,开展了导师制、科研见习生制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近一年来,先后有近200名本科与研究生利用平台设备开展了课程试验、实习实训、创新实验等工作,进一步促进了学校人才能力的提升。

五 研究院共享平台的科学管理与组织

         为了进一步规范平台实验仪器的使用管理,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安全,平台专门制订了高等研究院实验仪器平台的建设实施方案,协调统配各学科与方向的实验资源。平台实行主任负责制,由中心实验室主任、副主任统一协调教学、科研实验的安排及科研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每台设备的管理落实到个人,实施设备安全负责人制度,全面保证设备的顺利、高效、安全运行。平台根据学科发展需要,派专人全程参与仪器设备的调研论证、招标采购、验收保管工作中来,并对1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根据仪器设备的功能和用途进行分类,对于部分特殊的、不适宜共享的仪器设备,由所属学科及仪器保管人提出申请,经平台主管部门议讨论通过后,由保管人实施管理。高等研究院实验仪器平台对所管理的大型仪器设备进行信息登记。通过上述管理制度的实施,目前成都大学科研平台管理水平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六 结论

       市属高校科研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和管理应因地制宜,根据各高校发展现状与专业设置的特点进行变革,从而与自身发展与需求相符合。市属高校资源有限,应利用好优势资源以支撑学校的发展,资源对外公开,有效使用,为各专业学科,为广大师生的科研、教学提供支撑,但是在设置上又不能追求大而全,不能一味效仿985、211高校,在投入大量经费进行硬件建设的同时,还建立专门的机构进行设备管理,那样会增加设备运行成本,造成资源浪费。实验室的设置应该合理规划,分类管理,集约管理,在降低实验室运行成本的同时使设备的运行才能更为高效。平台建设中应进行长远规划,加强校企合作与对外开放水平,努力争取建设资源,积极参与到地方经济建设与人才培养中来,才能更大程度的提升平台服务能力。

        当前国内众多高校都在积极创新科研平台建设模式,以各自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为基础,逐步改善当前相互封闭、重复分散的建设格局,并整合力量积极解决现行体制中制约学科交叉平台建设的问题,逐步建设一个前沿性与交叉性相结合的研究平台。目前关于高校交叉学科共享平台建设的研究还正处在发展阶段,许多重要的问题还有待于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如何建成功能完善、体系相对健全、开放高效的高水平高校交叉学科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仍需高校管理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侯海军,徐风广.地方高校科研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科技视界,2014,31:46-46.
[2]阿斯古丽·阿不都,黄爱芝,余海川.我区医学院校科研设备管理现状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7,11:28-29.
[3]周群英.试论新时期高校科研设备管理新体制的构建[J].科技风,2014,16:268-269.
[4]周妮.科研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各环节问题及对策[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7,6:118-191.
[5]刘为国.要努力实现高校教学科研设备使用效益最大化[N].中国审计报,2009-07-06(4),http://spider.sjxww.com/.
[6]左崇良,蒋纯谷.高校科研设备的区域共享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1,6:23-24.
[7]张克非.探索高校教学与科研设备服务国家创新体系的方式[J].经济师,2012,10,,67-69.
[8]王同亿.语言大典[Z].海口:三环出版社,1990:30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部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76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