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面向新工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09 10:05:0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新工科人才是当今社会对工程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江苏理工学院机械工程领域面向新工科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以服务制造业绿色发展需求为导向设置培养方向;以培养高层次新工科人才特征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以提升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规划培养过程。构建了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关键词:新工科;专业学位;培养体系

本文引用格式:薛亚平,等.面向新工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43):5-7.

        江苏理工学院机械工程领域从2012年开始开展服务国家特需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试点工作,并积极研究和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1]。江苏理工学院机械工程领域面向新工科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遵循“三元协同,双能并重,一线贯通”的理念和原则,积极探索硕士层次新工科人才的培养。

一 面向新工科的研究生培养成为新的需求

(一)提高国家未来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再一次意识到经济的基础还是实体经济,而作为实体经济支柱的工业、制造业更是立国之本[2]。为应对金融危机挑战、重振实体经济,主要发达国家都发布了工程教育改革前瞻性战略报告,积极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创新[3]。如2011-2013年美国先后推出的“美国先进制造业伙伴关系计划”和“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2013年德国推出的“工业4.0”战略,2014年英国推出的“英国制造2025”战略等。各发达国家都在先进制造技术领域或新兴技术领域做出战略部署,旨在重塑具有未来持续竞争力的新型工业体系,借此增强综合国力,争夺未来世界主导权[4]。为主动应对新科技革命,支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培养科学基础厚、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工程科技人才,服务以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发展需求。

(二)服务地方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

         未来的5~15年是新工业革命推动的传统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相互交织、相互交替的转换期,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交织、深度融合的过渡期,也将是世界经济版图发生深刻变化、区域经济实力此消彼长的变化期[5]。地处常州的江苏理工学院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近年来,常州市装备制造业占工业生产总值40%以上。轨道交通装备、电网装备、农机和工程机械、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太阳能光伏和基础装备等,已成为区域标志性产业。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仍然存在着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急需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主要问题表现有:创新能力不足、基础发展滞后、传统制造业比重大、产业发展方式粗放。总而言之,是装备制造业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不足,特别是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新能源技术等方面的高层次卓越工程人才严重不足,不能有效满足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充分体现了国家推进新工科建设战略的正确性,因此江苏理工学院开展面向新工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服务地方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理应承担为装备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重任。

二 面向新工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定位

(一)新工科的内涵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中提出了“新工科”的“五新”内容,包括: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钟登华院士在《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中对新工科内涵的解读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6]。

\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

        专业学位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词典》中被定义为“学位类型之一,亦称职业学位。专业或职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在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有所差异。授予专业学位的要求一般是通过高水平的专业训练从而达到一定的水平,具有从事某种专门职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并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7]”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相比,专业学位教育更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

(三)面向新工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定位和理念

         结合新工科的内涵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江苏理工学院机械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定位于服务现代制造名城——常州市及周边地区制造业转型发展重大技术需求为导向,契合绿色成形技术与工艺、装备轻量化设计与制造、智能装备运行与管理以及车辆智能检测与控制等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培养符合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掌握机械工程相关领域基础知识,具备承担绿色制造技术、工程管理能力,能从事设计、研发、工程应用和运行管理等工作,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发展潜质的硕士层次的高端工程技术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三 面向新工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

        围绕面向新工科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定位,机械工程领域确定了以服务制造业绿色发展需求为导向设置培养方向;以培养高层次新工科人才特征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以提升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规划培养过程的新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

(一)以服务制造业绿色发展需求为导向设置培养方向

         紧密结合“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工作的要求,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对高层次应用型新工科人才的需求,开展研究生培养。机械工程领域借力常州装备制造业的优势与特色,密切联系装备制造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联合了30多家重点企业共建校企协同的培养平台,在机制框架、制度体系、经费投入、利益保障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遵循系统原则、协同原则和共赢原则,寻求平台的长效运行机制,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全程参与到培养方向设置、培养方案制定、授课、工程实践、到毕业论文、就业等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突出以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为本,以工程职业需求为导向,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紧密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等一系列发展战略和地方装备制造业企业节能减排、转型升级、智能化发展的战略需求,与两类企业共建“校-企-所”三元协同、机制自洽的研究生培养平台,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共同开展学术交流,共同投入技术攻关。在领域内建成了“高性能材料绿色形成方法与技术”“材料/结构多尺度协同设计与制造”两个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和“现代设计方法与理论”“现代控制方法与技术”等校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联合共建“江苏省装备制造业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先进材料设计与增材制造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高性能材料绿色成形与装备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省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集成控制重点建设实验室”等实践平台,聚焦绿色发展,确定了绿色成形制造技术与工艺、轻量化设计与分析、机电产品检测与智能控制和新能源汽车控制与运用四个新工科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向。

(二)以培养高层次新工科人才特征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

         通过对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江苏省环保厅、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江苏分院)、常州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常发集团等部门和企业的多次调研,本试点悉心梳理装备制造业的行业发展趋势、人才与技术需求信息,联合企业设计职业能力构成矩阵,制订硕士层次高端工程技术复合型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方案。实施项目驱动机制,围绕项目主线推进培养过程并动态优化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各培养方向的知识构成和新工科能力需求,将课程分为学位课及非学位课。学位课为适合所有研究方向专业基础课;非学位课由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专业实践和拓展课等课程模块组成。专业必修课重点凸显专业特色、打牢专业理论基础;选修课主要在拓宽知识面,尤其是人工智能、智能控制、材料结构设计、增材制造与精密成形等课程,涉及计算机科学、先进材料制备、结构优化设计、增材成形方法与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课程,满足新工科需求,强化应对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应变能力;专业实践模块重点对应职业技能和职业潜能相关需求,该模块按照能力学习的认知规律,先后安排了工程体验、技能培训、综合训练、企业工程实践等教学环节;拓展模块将研究生科研立项、学科竞赛、参与横向项目、专利申报、参与企业技改项目等工程创新内容作为替代学分的依据,培养和激励学生的创新潜能。各模块课程可通过弹性学分制实现学分替代和转换,整个培养体系体现了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并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需求。

(三)以提升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规划培养过程

         在培养过程设计方面,通过工学交替的系列环节,促进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能力与应用的有机结合。第1-2学期,主要在校内平台完成所有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必修课、专业理论限选课以及部分专业理论任选课,并通过校内实践平台完成课程实验、技能培训和综合实训,部分课程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授课。并在第1学期安排了4周的工程体验,了解工程技能实践要领,初步实现专业理论在实践中的验证和应用,有助于学生体验了解和初步思考企业生产过程,激发学生运用专业理论与方法探索、解决企业实际工程问题的兴趣和动力。第3学期,安排学生深入合作企业,走上生产一线。设置如装配、设计、加工、检修等代表性岗位,实施轮换顶岗训练,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第4-5学期,学生在校内外双导师的联合指导下,积极参与企业设备改造、工艺革新或技术谈判,针对企业实际工程问题,积极为企业提供合理化建议,撰写技术论证报告或申报专利,同时完成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并投入研究。第6学期回校内继续完成学位论文并进行答辩。

\

 
四 面向新工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

(一)建立质量保证制度


        在学校统一部署下,由研究生处,教务处、二级学院、行业协会、合作企业等共同参与制定了学校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管理办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企业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录取管理办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指导性意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及管理办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办法》和《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暂行工作细则》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确保培养机制和质量保证机制的有效运行。

(二)完善质量提升机制

         以学生为主体,以研究生处、二级学院、任课教师、行业企业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实施者,来构建“四维一体”的质量监控体系,对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互相监督与评价,质量信息实行双向反馈,以优化人才培养链。行业与企业既参与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实践教学的实施,又是人才的输出端,全面参与评价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侧重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社会适应性,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研究生处,由研究生处组织学院、任课教师对教学、实践、学位论文等各个环节进行调整和完善,对人才培养链进行循环优化,使学生这一培养主体真正受益。

五 结语

        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互联网+”等重大国家战略,建设与发展面向新工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符合新工科需求、多学科基础扎实、能够应对变化解决复杂工程实际问题、具有较强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成为当前提高国家未来竞争力,赢得全球市场竞争的重要途径;是服务地方产业升级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1-6.
[2]朱高峰.中国工程教育发展改革的成效和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1):1-10.
[3]陆国栋,李拓宇.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20-26.
[4]魏江,等.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格局、现实困境与政策走向[J].中国软科学,2015(5):21-30.
[5]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1-6.
[6]杨亚璪,杨林.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工程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8,5(24):57-5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73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