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新时代青年成才观的受助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 ——以惠州学院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08 16:14:3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国家针对高校贫困生学生实施了全面的资助政策体系,发挥了资助和育人的双重功效。但目前高校对受助学生的思想教育缺乏有效的实施路径,资助育人效果不明显。惠州学院以习近平青年成才观为理论基础,结合实践调查,完善了受助学生思想教育的体制机制,在加强贫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格教育、励志奋斗教育等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通过构建思想教育载体、形成育人合力机制、搭建成长成才平台、建立健全帮扶体系、构建助后反馈机制、发挥了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青年成才观;受助大学生;思想教育;惠州学院

本文引用格式:刁佩珍.基于新时代青年成才观的受助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以惠州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44):242-245.

Research on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Aided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Youth Talent in the New Era--Take Hui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DIAO Pei-zhen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Huizhou University,Huizhou,Guangdong,China)

Abstract:The state has implemented a comprehensive financial aid policy system for college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which plays a dual role of financial aid and education.But at present,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ack of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aided students,and the effect of financial education is not obvious.Based on the theory of view of youth achievement,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al investigation,we will improve the mechanism of the aid-receiving students’ideological education system,to strengthen the ideal faith education for poor aspects such as education, moral character education,motivational struggle to carry on the beneficial attempt,by constructing ideological education carrier,form education resultant force mechanism,build good platform,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support system,to build after the feedback mechanism,advanced played a typical demonstration leading role,has a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Key words:Concept of youth talent;Aided university students;Ideological education;Huizhou university

一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资助金额的不断提高、范围的不断扩大,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的学费难题基本得到了解决。然而,许多贫困生在受助后也暴露出一些思想问题。首先,理想信念不坚定,思想松懈,不思进取,甚至出现违反校纪校规现象;其次,社会责任感不强,缺乏感恩意识,品行失范;第三,存在失信失实行为,例如虚报家庭经济情况或提供虚假证明以图骗取贫困生资格和助学金名额。出现上述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由于新资助政策体系下高校在实际工作中普遍“重资助轻教育”,忽视了对受助学生的助后教育与引导。受助学生教育管理的松懈导致一些学生存在认识偏差,道德行为有些失范[1],在学生中和社会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目前,虽然学界对受助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但仍存在三大问题:一是研究缺乏对受助学生思想问题的整体把握,二是研究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撑,主观性强,三是研究的理论基础不明确,未能提出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受助学生思想教育实施路径。资助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育人,尤其是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导,本研究以习近平青年成才观为理论基础,结合实践调查,深入分析具有可行性的助后教育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实现途径,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

 
        惠州学院是广东一所地方综合性普通本科大学,学生主要是广东省内生源,还有少部分是省外生源。据统计,学校贫困生人数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23.69%。本研究依托2018年惠州学院学生资助工作项目,对各院系300名曾受奖励、资助的学生进行了调研,其中,31.3%为特殊困难学生,16.7%为比较困难学生,52.0%为一般困难学生,还有4.7%为不困难学生;这些学生中,约有69.70%的学生来自农村、山区的,约有20%的学生来自乡镇街道,8.3%的学生来自城市,2%的学生表示不清楚自己的家庭所在地属于什么地区。


\


二 习近平青年成才观的科学内涵

         在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期望。据不完全统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论述不少于30次,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2014年、2017年五四青年节发表的重要讲话、2016年4月与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时的重要讲话以及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上的论述最为集中和全面。[3]习近平青年成才观可以概括为5个重要内容,即理想、能力、创新、奋斗、品德。理想决定青年人生格局;能力决定青年的成才基础;创新决定青年的生命状态;奋斗决定青年成长的高度;品德决定青年成长的持续[4]。习近平关于青年成才的重要论述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以及“如何认识青年学生、如何教育引领青年学生、如何发挥青年学生作用”等重大问题的深刻回答,为高校青年学生的培养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 完善受助学生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曾谈到:“理想指引人生方面,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的‘缺钙’。”[5]国家、民族不能没有理想,青年更不能没有理想,因为从个人角度来讲,理想决定人生的格局。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学生的价值观模糊且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产生偏差。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通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自己的人生选择、指引自己的前进方向,在学习和生活中砥砺前行,自立自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实践意义。高校应当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青春导航作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全过程,把思想教育有意识地贯穿在经济援助、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中。

(二) 加强道德品格教育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高尚的道德品格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基础,对青年成长和成就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青年是引正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6]加强高校受助大学生的道德品格教育,最重要的是加强诚信教育、感恩教育。

(1)加强诚信教育

        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高校应当通过营造诚信氛围、开展诚信活动等来加强诚信教育,使受助学生做到学习诚信、生活诚信、还款诚信。对于部分受助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的问题,强调学习诚信和接受高等教育对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勉励学生脚踏实地学习,诚信完成学业并对待考试。在对我校300名受助学生的调查中,有41.66%的学生认为身边受助的同学存在铺张浪费、生活奢侈等行为,这表明,一些获得助学金的学生没有认真规划和珍惜使用这笔资金,甚至出现铺张浪费的现象,这违背了国家出台资助政策的初衷。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学会理财,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在申请和使用补助金时按需使用,当家庭的经济情况或个人情况好转不需要资助时,主动向学校说明并停止接受资助。对于申请贷款而有困难的毕业生,向学生介绍历年毕业生诚信还款或欠款违约的案例,组织学生观看诚信教育视频、签订诚信还款承诺书,要求学生毕业后按时登录贷款系统进行操作,确保足额还款还息,以培养受助学生的诚信意识。

(2)加强感恩教育

        培养受助学生的感恩和奉献精神,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受助学生每年参加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贫困生参加过或者愿意参加志愿服务或公益活动。然而,学生可能因为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和教育环节的缺失、自我要求不严等原因而缺乏感恩意识。加强对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就要教会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加强道德修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加强励志奋斗教育

          习近平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7]他告诫青年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的人生。加强对受助学生的励志奋斗教育,既要鼓励受助学生自立自强,成长成才,也要教育受助学生学会理财,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勤学奋斗,改变命运,这也是资助的德育功能作用之一。例如,“自强之星”、“励志之星”很多都是贫困生中自立自强,在各方面有突出事迹的榜样学生。贫困生考虑到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大部分都不会过度消费、超前消费。但也有一些家庭经济稍微好转后或已经失去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的贫困学生缺乏理财意识,透支消费。调查表明,59.7%的受助会将助学金作为生活费用,33.3%的受助学生会将助学金用来缴纳学费,3.7%的受助学生会将助学金用于提升自己,还有一小部分受助学生是将助学金用在购买化妆品等消费品上。因此,要教育和引导受助学生科学消费,并加强对他们的励志奋斗教育。


\


四 实现受助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 构建思想教育载体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校应树立与成长型、发展型资助相匹配的思想教育理念,发挥微信、易班等新媒体的积极引导作用。建立志愿者联合会和勤工助学组织,鼓励受助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义教活动、义工活动,以此唤起受助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组织开展感恩、励志、诚信主题教育和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使这些成为受助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 形成育人合力机制

         充分调动家长、企业、社会的力量,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企业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形成资助育人合力机制。在受助学生思想教育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上,实现资助工作主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辅导员、家长、校友、企业家全员覆盖,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就业教育、专业教育、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

(三) 搭建成长成才平台

         立足于以学生为本,把握学生成长的规律和成才的需要,主动为受助学生搭建成长成才的实践平台。通过技能培训、学科竞赛、社团活动、勤工助学岗位设置等,积极开展技能培养、科研创新、社会实践、素质锻炼等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与行业、企业共建助学平台和实践育人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和场所,通过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和育人效果,提高学生的组织、沟通、管理等综合能力。

(四) 建立健全帮扶体系

         从学生一入学开始便开展排查工作,建立困难学生档案和帮扶体系。针对家庭困难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工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帮扶,实行动态管理和目标跟踪。同时,明确家长、学校对受助学生的帮扶措施,调动家庭和社会的积极性,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形成资助育人合力。

(五) 构建助后反馈机制

          加强对受助学生日常消费、学习成绩、思想状况、参与集体活动、志愿活动和兼职工作的跟踪了解,建立受助学生档案并进行动态管理,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针对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针对出现问题或违纪的同学,可将学生情况上报学院、学校,并按照相关规定给予教育和处理。同时完善助学金申请者情况比对表、困难学生资格认定、诚信品行记录档案、参与集体活动的记录和违纪处分、资助款追缴等相关制度。调研显示,针对“你所在学院有专门针对受资助学生的教育活动吗?”这一问题,8.3%(25人)的同学给予了肯定的答复,23%(69人)的学生的回复是“没有”,68.7%(206人)的学生表示不清楚,而42%的学生认为学校、学院有必要制定一些监督受助学生奖助学金使用情况的制度或规定,说明制定助后监督管理办法和反馈机制,并扩大宣传,是非常必要的。


\


(六) 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通过“励志之星”评比活动、励志大学生报告会以及优秀学生分享会,树立先进典型,在受助学生中营造“对比、学习、追赶、帮助、超越”的良好风气。调研表明,受助学生普遍希望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励志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邀请曾受资助的优秀典型代表分享学习、工作经验,通过举办励志大学生优秀事迹报告会等,宣传更多受资助学生的先进事迹。惠州学院近年来举办的“阆苑好青年”、“尚学分享会”、“一人一故事”励志学生事迹报道等活动和证明,充分发挥优秀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更有利于受助学生的成长成才,也能更好地实现资助育人的目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戴艳“.助困救人”:高校帮困助学途径的再探讨[J].江苏高教,2007(3):116-118.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0.
[3]陈晨,陈世润.略伦习近平的青年成才观[J].赤峰学院学报,2018.3(77).
[4]柴宝勇,付瑞智.论习近平五位一体的青年成才观[J].青年思想研究,2016(2):23-28.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50页.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52页.
[7]出自2017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二〇一八年新年贺词.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70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