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徽州建筑作为我国古建筑的重要流派,建筑理念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具体表现为人尊重自然的艺术灵感,合理运用资源的设计风格,顺应自然规律的建筑结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审美取向等。徽州建筑的生态智慧不仅塑造了优秀的徽州建筑文化,也对当代解决环境问题,建设美丽中国,提高人民的幸福生活水平,实现中华民族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徽派建筑;人与自然;和谐;生态
本文引用格式:赵佳蕙,等.徽派建筑中的生态智慧及其当代价值[J].教育现代化,2019,6(42):240-24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在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2]告诫我们要以合乎自然规律的方式来利用和改造自然。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的重视和人民意识的提升,改善环境质量,解决环境问题的工作得到了明显成效,但是依然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制约着我国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5000年文明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验,这些经验对当下解决环境问题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流派,是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展现着古徽州独特的文化韵味,是中国古建筑研究的重要部分。徽州建筑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一 源于人尊重自然艺术灵感的生态智慧
(一)徽州建筑体现了尊重自然的艺术灵感
随着古徽州人逐渐外出经商,入仕为官,徽商逐渐发展壮大,更多地重视起子弟的培养,使得徽州人的有了极高的文化修养和独特的审美追求,这些都反映到徽州建筑上,徽州人的艺术灵感深受自然影响,徽派建筑著名的砖雕、石雕、木雕所选内容大多都是自然环境确切存在的山水树木,花草树木,人鱼鸟兽等,这些雕刻品大多技艺高超,栩栩如生,这体现了徽州人对自然物种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展现出了对自然的喜爱和尊敬。
只有尊重自然,热爱自然才能够拥有这种艺术灵感。徽派建筑著名的“三雕”处处展示自然万物,说明古徽州人已经认识到自然万物与人类的不同,同时也认识到自然万物生命的意义,也展示了古徽州人对自然的尊重。深刻体现了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自然界的一切物种都有着自己的生命,地球上曾有或现有的物种成千上万,这种生物多样的和谐是地球经过亿年来自然选择的结果,每种生物均有其独特的价值,都是自然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份。符合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守的首要态度——尊重自然。
(二)尊重自然的当代意义
自然界的每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都有其重要意义,一旦某一种物种的数量被人为骤减或激增,就会带来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和动荡,人类对其他物种的伤害,最终会伤害到人类自身,这是自然规律。要深刻的认识到自然界中人以外的其他物种的价值,才能发自内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因此从徽州文化的艺术灵感中可以吸取对自然界其他物种的尊重态度,只有做到尊重自然,才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
二 蕴含合理运用资源设计风格的生态智慧
(一)徽州建筑体现了合理运用资源设计风格
徽州民居的设计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呼应。受地形影响古徽州交通不便,早期经济落后,因此形成了古徽州人民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特点,又由于地处水乡的环境中,长久以来百姓生活怡然自得,这些特点映射到徽派建筑上便表现为不好浮夸奢华,讲究精雕细琢,就地取材。古徽州人选用的砖瓦、石头、木材都是就地取材,和自然环境极好的相融,从风格特征和意境来说都是朴素清新的。徽州地区的土地资源并不充沛,因此徽州民居多为H形内敛或凹形结构。建筑外部的马头墙比屋脊高,有的中央高两端低,有的从顶端开始作人字形斜下,这样,马头墙在天际形成民居与天空之间的轮廓线,极富有层次感和韵律感,这正是徽派建筑所具有的天人之间的和谐。
这种风格特点体现了徽州民居在建设时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就地取材的这种方式,使得古徽州人在建筑房屋的时候更加方便高效,减少了许多来自自然的困难,不仅使得徽州民居保持了与周围环境的高度相融,也使得徽州居民进行房屋建设时获取原材料更加便利,使得这些木材、石头等得到更好的利用。除此之外,当地土地资源虽然不是十分充沛,但是古徽州人合理运用当地的土地资源,把握当地土地资源特点,而不是采用填湖造陆、毁林造陆等方式,这既满足了古徽州人居住的需要,又创造了令人赞叹的古徽州建筑文明。
(二)合理利用资源的当代意义
这样的风格特点深刻的蕴含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的道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转化的关系,也就是说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在合理利用的基础上能转变成为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因此,务必要不断夯实生态基础建设,保护好金山银山。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1]。不断发展生态型、可持续型经济,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将金山银山做大做强,促进传统产业向更加绿色化的方向转型升级。找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直接转化的通道和路径。因此在徽州建筑的风格特征中可以体现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智慧,只有推动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才能实现人类长久的生存和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 顺应自然规律的建筑结构的生态智慧
(一)徽州建筑体现了顺应自然规律的建筑结构
徽派建筑非常重视建筑结构与自然环境适应。徽州地区雨水充沛,气候较为湿润,为了在这种湿润多雨环境中更加适应,徽州民居大多选择了“干栏式”建筑,在木柱底架上建高出地面的房屋,下层可以堆放杂物或放养动物,上层用来居住,这种建筑有很好的通风防潮湿的效果,也有防震的效果。徽州地区素来重视宗族家庭,导致徽州民居规模较大,进深较大,这样便存在通风和采光的问题,因此多采用“四面房屋、三面有房屋另一面有围墙或两面房屋两面围墙时中间有空地”[6]的天井设计,这种设计解决了采光和通风的问题,还具有集水,消防的作用。因此徽州民居的“干栏式”天井四合院归根结底是自然环境影响的结果,是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产物。
徽州建筑的这种建筑结构充分体现了对自然条件和规律的顺应。面对潮湿的自然环境,不是顺应天命,而是积极主动的用自己的智慧建造了底盘高,远离潮湿土壤,便于储存物品的“干栏式”建筑。结合自身风俗特点和自然特点,设计天井顺应了自然规律,解决了采光和通风的问题,又满足了民俗的特点。
(二)顺应自然规律的当代意义
自然有其变化的特征和规律,面对不同的环境和情况,特征和规律又有所不同,所以在进行发展和建设时,必须考虑和顺应自然环境的因素和特点,若想要在发展中实现“自由”,尊重“必然”是前提。人在自然界中最初面对的各种难题和困境,绝不是盲目“征服”自然的理由,因为任何对自然盲目的“征服”最后都会反噬到人类自身之上,只有面对困境的时候,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和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才能在满足需要的基础上实现人类自身更好的发展和进步。在当下,以合乎自然发展规律的方式来改造自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前提。习近平提出:“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7]对于经济发展而言,“冰天雪地”无疑有其不利的一面,但是这种环境的具有无可比拟的独特性,如果能充分利用“冰天雪地”优势,打造“冰雪经济”、“冰雪文化”,就能更好的推动“金山银山”做大做强,能创造出独特而又宝贵的人类文明。但如果盲目的试图将“冰天雪地”人为的改造成“绿水青山”或者不加辨证的将“绿水青山”发展规律套用于“冰天雪地”,结果无疑是既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又损害了全人类长久发展的利益,将自食其果。因此,在徽州建筑中的建筑结构中可以吸取到尊重客观规律改造自然的智慧,只有合乎规律的改造和利用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四 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审美取向的生态智慧
(一)徽州建筑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审美取向
徽州人的审美取向直接来自于自然,他们将其对自然的理解加入房屋的建设中,徽州建筑的极大特点就是非常重视建筑的用材、颜色、大小和自然的一致,徽州人的生活悠闲惬意,这种清新优雅的自然风光反映到徽州建筑的色彩上表现为更多采用黑色、白色、青色等色彩,与山色湖光相交呼应,仿佛一幅幅精妙的水墨画,徽派居民村落的典型代表宏村就享有“中国画里的乡村”的美誉,自然的山色和绿意以及典雅的徽派建筑倒映在水中,仿佛水墨画一样淡然,却又挥洒在所见之人的心上。
让人工的建筑与自然的山、水、湖的色彩和特征相融合,不仅在建造的时候,相对于用料舍近求远的方法来说更为便捷,也更能使人工与自然更加适应,也更加美观。这种审美取向体现的是一种和谐,也就是说在进行发展和建设时,要考虑人与自然与发展的适应程度,将他们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注重整体内部的和谐。
(二)人与自然和谐的当代意义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和进步,我国现代城市建筑飞速发展,创造了许多令人赞叹优秀作品,比如东方明珠等,既符合人民审美诉求,又有合理的使用价值和象征意义,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但是也有一些城市和建筑过分强调“新颖独特”,崇洋媚外,好大喜功,导致求怪的建筑频繁出现,与我国城市风貌严重不符。甚至有些城市打着节约用地等旗号盲目拆除传统民居,大肆兴建西式楼房,破坏了传统的城市美感。从深层次看,建筑乱相暴露出来的是文化自信的缺失和审美取向的混乱,是对西方模式和西方审美不加选择的照搬照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民居是与当地地理、气候、风土人文和历史文化相适应的产物。一味效仿西式建筑,难以和东方的自然、文化相和谐,其结果只会是视觉效果上的突兀、不伦不类,难以得到人的情感共鸣。因此从徽州建筑文化中可吸取到一种和谐的意识,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不能片面的看待某一建筑,某一设计,发展中的某一环境,而是要注重整体的和谐,要注重的审美取向上的人与自然相和谐,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徽州人根据徽州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自身智慧,在建筑的创造过程中不断寻找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不但满足了自身生存的需求,更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精神追求。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发展中的各种环境问题亟待解决。实现更好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不断汲取徽州建筑中,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由,尊重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智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9-560.
[3]吴巍,谭青青.徽州古代民居审美意境探析[J].大众文艺,2018(19):53-54.
[4]杨会勇.徽州建筑特征及其文化底蕴[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39(03):80-82.
[5]宿晶晶.徽州民居木作空间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7.[6]方鹏程.天井的“呼吸”[J].江西建材,2016(01):34+37.
[7]科学谋划冰雪经济发展壮大冰雪产业[N].黑龙江日报,2016-12-27(003).
[8]赵中枢.从文化高度把握城市建筑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6-04-10(00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