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卓越班毕业设计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分析与思考 ——以兰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班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07 16:24:3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针对能动专业卓业工程师培养模式下的毕业设计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剖析,指出了毕业设计与实践课程实施的合理性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毕业设计与实践课程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合理化建议,真正达到了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要求,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供了有力支撑。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毕业设计与实践;校企联合;教学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史凤霞,等.卓越班毕业设计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分析与思考——以兰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班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35):153-155.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提出的重大教育改革项目,更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转变的重大举措[1,2]。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其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2-5]。它要求本科生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现场工程师和设计开发工程师的职业需要,培养学生创新、务实、灵活和应变的能力[5-9]。兰州理工大学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地方性本科院校之一,“卓越计划”实施以来,我校立足自身实际,进行合理定位,挖掘自身优势,凝炼办学特色,围绕“卓越计划”实施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完善制度机制保障体系,调动专业、企业和学生三方的积极性进行深度合作,全面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取得了卓越成效。

一兰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班毕业设计与实践课程实施情况

         我校已连续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6年,已有3届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毕业,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课程都是我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重要环节。如何采用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能够在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过程中受益最大,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重中之重。卓越工程师计划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均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而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统一为一门课,即毕业设计与实践。由企业和学校制定详细的毕业设计与实践培养计划,紧密结合学科特色及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及设计任务,该课程的任务一般为进行某一具体型号的水泵或水轮机的设计。课程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进行,卓越班每级学生人数为35人,分散到上海凯泉泵业,东方泵业,江苏双达泵业,西安航天泵业等15-16个与流体机械方向密切相关的泵企业进行。总学时15周,其中前3周为车间实习环节,第4-14周为毕业设计环节,最后1周回学校进行毕业答辩。毕业设计与实践过程中,经过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互相沟通与讨论后,由企业导师给出毕业设计与实践题目,做到一人一题。每位企业导师指导1名学生,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下工程训练内容。

\

 
       1.叶轮、蜗壳水力设计图,装配图,叶轮机加工图,轴机加工图、泵体零件加工图及其他零件图,图纸数量折合A0图不低于6张,均采用CAD或CAXA绘制,要求做整台泵或系统的三维造型。

      2.撰写电子版毕业论文(不少于2万字),且要有中英文摘要(格式详见学校规定)。

      3.独立翻译专业外文文献1篇(不少于1.5万字符),要求语句通顺,专业术语用词准确。

      4.撰写毕业设计简介(电子版),格式按照学校统一规定执行。

     针对以上工程训练任务,按以下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考核。

       1.学生是否能够针对特定复杂流体机械工程问题,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要求的流体机械及系统,并体现一定的创新意识;

        2.学生是否能够具备熟练运用CAXA、Autocad以及Pro/e等画图软件的能力,能够根据企业导师给定的几何条件、水力条件等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设计绘制出满足客观需求的水力机械;

        3.学生的独立阅读、文献检索、翻译专业外文文献能力;

        4.学生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评价针对流体机械的应用、设计中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5.学生是否了解流体机械行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健康、安全和伦理等因素;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

        6.学生是否理解流体机械工程活动中涉及的重要经济与管理因素。

         最后学生在学校进行毕业设计与实践课程答辩,答辩小组由本专业教师和聘请的企业专家组成,最后校内导师结合学生的答辩成绩和企业导师考核表评定成绩,给出学生这门课程的最终成绩,毕业设计与实践课程的综合训练结束。

二毕业设计与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我们对连续三年的学生毕业设计与实践课程综合训练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后发现,高质量的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我校学生提供了稳定的实习实践场所,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也保证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学生工程实践教育的效果毕业设计与实践环节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卓越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明显强于普通班学生,这一优势在毕业设计与实践课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80%以上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能够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学生对自己所设计泵的结构及其应用场合非常熟悉,相关画图软件应用熟练,图纸质量好,结构正确,标注清晰,答辩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分析精准,对答如流;对结构非常复杂的双吸离心泵和多级高温高压锅炉给水泵也能进行完整的三维造型、爆炸图和数值计算等,甚至能够应用FLUENT软件对自己所做的产品进行外特性数值预测,这完全达到了本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水平。表1为卓越班连续3届毕业设计与实践成绩统计表,可以看出,三届学生的成绩优秀比例均达到了74%以上,2016届优秀人数甚至达到了91.4%,远远高出普通班毕业设计成绩。并且每年从卓越班选拔学生参加兰州理工大学毕业设计校级答辩,连续三年有学生获得校级毕业设计答辩一等奖。


\


         另外专业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在毕业设计与实践环节中的企业表现和综合能力进行调查,大部分企业对这种根据自己项目需要提前对学生进行特殊设计能力的培养方式大加赞赏,普遍认为卓越班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水平、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够与企业工程人员很好地沟通,相处,协作。通过毕业设计与实践的方式,学生提前介入企业,为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够做到上手快,更快地适应企业模式,对于这种模式希望能够加强/继续合作,事实证明,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兰州理工大学能动专业卓越班的毕业设计与实践课程的培养模式是非常成功的。但是通过毕业设计与实践课程综合训练,也发现了卓越工程师计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有些企业条件有限,不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综合训练资源,个别企业导师对学生管理不严格,默许学生抄图。企业导师、校内导师以及学生三者之间不能良好沟通,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2.个别学生不能联系实际,不能很好地将校内所学理论知识与企业工程实践相结合,例如泵的结构,零件图标注等存在很多错误,没能将所学课程泵与风机设计,机械设计和几何量公差与测量课程很好地应用到图纸标注中,与企业图纸标准差距较大。

        3.校内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起步较晚,工程背景欠缺,急需建设有工程实践背景的优秀教学团队[10]。

三毕业设计与实践教学课程建议

         针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人才的特点,发展专业教育教学,探索研究性教学模式,使我校能动专业卓越班毕业设计与实践课程的培养模式更加趋于完善,对以上毕业设计与实践综合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遴选优秀的国际著名企业、国有大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合作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聘请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为毕业设计与实践指导教师,校企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中心能够提供满足学生在企业学习的教育教学条件,具有完善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校企联合制定企业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企业学习阶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形成长效的中心合作方式和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2.每年认真分析和总结毕业设计与实践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习兄弟院校卓越工程师计划经验,每年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为学生作专题讲座,教师指导学生熟悉本单位和毕业设计与实践有关的工程图纸、计算说明书、行业技术标准、试验研究报告等,指导学生查阅国内外和自己毕业设计与实践有关的书籍,期刊等文献。校内指导教师积极负责并处理毕业设计与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协调厂校关系等。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提高学生个人素质和综合业务能力;学校要重视对卓越工程师计划教师团队建设,派遣青年教师到卓越工程师合作企业顶岗锻炼学习,加强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的沟通,联系,让卓越工程师计划不断向前推进、发展,争取取得更大成效。

四结语

        以兰州理工大学卓越班毕业设计与实践课程为依托,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的新途径,通过与国际著名企业、国有大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进行深度合作,把握产业界对工程教育新的需求,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如何以工程项目或生产问题为载体,实现校企监督,保证学生在三个月内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踏实、有效、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设计与实践的综合训练任务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一个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诠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1):12-23.
[3]王孙禺,赵自强,雷环.国家创新之路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新进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14-22.
[4]刘颖,刘亚臣,宋杰然等.“夹层制”实训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3,3:83-86.
[5]叶四桥,陈洪凯,唐红梅.面向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工程地质实习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4):104-106.
[6]陈国松,许晓东.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标准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37-42.
[7]李涛,宗世增,徐建成等.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实践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7:79-81
[8]王浩程,冯志友,王文涛.基于工程创新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182-185
[9]刘波,廖华丽,丁坤等.卓越机械工程人才培养的五点举措[J].教育现代化,2018,9(39):10-12.
[10]程效锐,张舒研,张翼飞.能动专业卓越工程师工程实践教育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11(301):102-10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62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