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电子设计竞赛训练体系构建与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07 14:39:1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结合苏州大学轨道交通学院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的实践情况,构建了一套符合学院特点的电子设计竞赛训练体系。以学院开放实验室为依托,有机地结合了基础理论和实践部分的训练内容,完善了考核选拔方式,锻炼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竞赛水平。

关键词:电子设计竞赛;训练体系;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樊明迪.电子设计竞赛训练体系构建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45):204-206.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共同主办的全国性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竞赛目的在于提高参赛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以及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能力[1,2]。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从1994年举办第一届开始,已历经25年,竞赛水平不断提高,竞赛规模不断扩大[3]。2017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1066所学校的14406支队伍,共计43218名学生报名参加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2019年的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将于2019年8月7日至8月10日进行,预计参赛人数将创历史新高。

        国赛间隔年,江苏省教育厅会组织江苏省电子设计竞赛。我校作为一所综合性211大学,每年都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最近的一次比赛是2018年8月份的江苏省电子设计竞赛。2018年的江苏省电子设计竞赛,由南京工业大学承办,全省共有70所高校的937支代表队参加,参赛学生人数达2811人。我校电子信息学院、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轨道交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的195名学生积极报名,共组建了65支队伍参赛。我校代表队获得一等奖10项,二等奖28项,获奖数及获奖率创历年新高。获奖总数位列全省高校第三,仅次于南京邮电大学和东南大学。我院在2018年江苏省电子设计获得省一等奖1项,省二等奖4项,获奖率达到学校平均水平,为建院来最好成绩。本文以苏州大学轨道交通学院的电子设计竞赛培训体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往年参赛成绩不佳的原因,构建了一套符合学院特点的训练体系。2018年实践表明,学院的参赛成绩有明显提高。

\

 
一近些年成绩分析

       近年来,我校将学科竞赛作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以赛促学,以学强赛,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以赛促教,以教助赛,将竞赛融入专业教学,强化学科竞赛与相关课程建设的结合,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以江苏省赛区为例,我校近期取得的省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如图1所示。

         图1给出的是我校2015年至2018年电子设计竞赛省级奖励情况。我校近三年电子设计竞赛所获省级奖励总数在江苏省高校排名第三位,仅次于东南大学和南京邮电大学,2018年江苏省电子设计竞赛各高校获奖数量如图2所示。



\




        图1和图2可以看出,我校近几年的电子设计竞赛的成绩上升明显,然而,轨道交通学院的电子设计竞赛成绩表现则较为一般。2015-2017年,学院每年都是2项省级二等奖。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一套合适的训练体系。往年,学生们直到比赛报名(5月中旬),才开始准备比赛。然而,往往报名结束后就到了期末复习考试的阶段,无暇训练。学院的训练往往只有暑假开始到比赛之间的一个月时间。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很难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这导致我院的电赛队伍得奖率一直低于学校平均水平。因此,构建一套适合学院的训练体系,非常有必要。

二训练体系的构建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调整和完善,尤其是借鉴学校其他学院的训练经验,一套相对完善的训练体系逐渐成型。训练体系由五部分组成:招新迎新、寒假集训、学期间训练以及暑期冲刺、赛后总结。

(一)招新迎新

         招新安排在每年的10月份进行,面向轨道交通学院的6个专业。学院设有车辆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管理、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6个本科专业,与电子设计竞赛较为相关的专业是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以及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为了鼓励学科交叉,也欢迎其他4个专业的学生报名。考虑到学院开放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学院队伍总数一般不超过10支。但报名的同学往往比较多,需要根据报名简历筛选一次。选拔的依据有三个:

         首先,学生要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真的对比赛本身感兴趣,而不能只是别人报名了,自己也报名,不能人云亦云,不知所云。不希望学生们功利心太强,更希望是兴趣使然。参加比赛和做人的道理是一样的,功利心太强,人容易患得患失而不快乐。

        其次,绩点不能太低。绩点高,说明学生学有余力,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拓展自身能力,更加适合参加电子设计竞赛,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如果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尚有压力,盲目热衷学科竞赛可能会适得其反。
第三,科研经历。科研经历是加分项。学生如果有参加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或者参与老师科研项目的经历,实践动手能力已经得到过锻炼,这种经历是电子设计竞赛所需要的。

        为了给更多的同学参加的机会,并为后续学期间训练时的二次选拔提供可能,我院招新队伍数量为12支。招新工作于10月份结束,接下来便是迎新活动。迎新安排在11月,迎新活动主要的议题有5项。

       第1项,欢迎致辞,请学院领导来给学生们动员,鼓励大家积极训练,认真备赛。

       第2项,指导老师简介,对学院的所有指导老师进行简单介绍,让全体队员初步认识和了解指导老师。

      第3项,学生自我介绍。除了个人信息外,要求学生介绍自己对电赛的了解,自己参加电赛的初衷,自己的优缺点对电赛的影响以及预期电赛对自己未来产生哪些影响。

     第4项,往届获奖队员的参赛成果展示,参赛心得分享和对新队员的期许和寄语。

      第5项,训练体系和训练具体计划安排的介绍。

(二)寒假集训

        寒假集训的主要工作安排如表1所示,寒假集训安排在寒假的前两周,主要目的是建立学生对于电子设计竞赛的全面正确认识,提高学生对于电子设计竞赛的整体了解程度。

\



(三)学期间训练

       春季学期是每学年的第二个学期,我校的一个学期一般安排19周时间。第1周至第17周为教学时间,第18周和第19周为期末考试周。为了给学生们留出充分的复习考试时间,学期间训练安排在第1周至第15周。

学期间训练的主要形式有。

      1.教师讲堂:邀请有经验的指导教师,与大家讲授电赛最相关的知识点,技能,经验。

       2.学长讲堂:邀请获国家一等奖、国家二等奖、省一等奖的学生,以电赛沙龙的形式,交流经验。

      3.网络讲堂:整理并精选网络课程,网站论坛精华帖,集结成册,印发给各个队伍,供大家学习交流。网络课堂的材料,预留点评页,供队员们对材料进行点评和留言,便于后续材料的更新。


\

 

       另外,春季学期要求所有队员完成2道往届赛题,第1周至第7周完成第一道赛题,第8周至第15周完成第二道赛题,并据此选拔正式参赛队员。分别在第7周和第15周组织全体队长对各个参赛队伍的赛题完成情况进行打分,打分使用比赛正式评分表和评分标准。根据具体情况,每次评估淘汰1-2支参赛队。最终从12支报名队伍中,选出9支队代表学院参加比赛。

(四)暑期冲刺

        一般情况下,暑假期间还有一个月的集训时间。赛前冲刺时,各个队伍均已分配指导老师,队员与指导老师商议,选择适合自己队伍的题目类型,有方向、有针对性地准备功能模块,进行强化训练。这个阶段,指导老师们要保持与队员之间的密切联系,与队员们一起解决训练时遇到的技术问题以及假期留校所可能遇到的生活问题,及时总结和梳理阶段性的成果。

(五)赛后总结

        比赛结束后,学生们会各自回家,真正开始属于自己的暑假。赛后总结安排秋季学期的第一个月,一般是9月份。赛后总结的目的是为了比赛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总结的内容包括:

       1.省级一等奖以上作品,保留作品实物。

       2.省级二等奖及以上的获奖同学,整理总结报告,包括:源程序,电路原理图,PCB图,元器件清单,训练笔记,参赛报告,参赛心得体会等,汇集成册,供现有队员学习,借鉴。

       3.完成一份电子设计竞赛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主要是统计哪些课程对电赛帮助最大,哪些技能是电赛最需要的,哪些指导老师对队员帮助最大,哪些队员贡献最大,开放实验室欠缺什么,以及建议和意见等。

         综上所述,由以上5个训练阶段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如图3所示。该体系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具体内容和任务要求。

三实践检验

        2017年至2018年,我院参赛队采用了本文所述的训练体系,在2018年8月份的江苏省电子设计竞赛中,9支参赛队共获得省一等奖1项,省二等奖4项,获奖率超过了学校的平均水平,获奖数量和质量较往年成绩进步十分明显。图4给出的是苏州大学轨道交通学院近4年的电子设计竞赛获奖情况。

\


四总结

        我校电赛成绩最突出的学院是电子信息学院,其电子信息类学科强势,比赛经验更加丰富,学生选拔范围更宽,参赛队伍众多,实践范围好,训练体系更加完善。与电子信息学院相比,我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另外,针对18年比赛过程中出现的选题不均匀,学期间训练三个讲堂内容不完备、训练计划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将在当前训练体系下,继续完善,持续改进,争取在19年的国赛中取得更好成绩。

参考文献

[1]邓开连,刘浩,张永芳,等.电子设计竞赛培训系统构建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08):221-223+276.
[2]杨奕,徐鹏,彭小峰.电子设计竞赛与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04):172-175.
[3]庄建军,董婷,张志俭,等.综合性大学电子设计竞赛组织训练体系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08):168-17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60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