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考核方式是新时代的要求。免试制度就是从公平公正的角度出发,探索与闭卷考试相配合的一种考核方式。它针对高校思政课在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的问题,借鉴鲶鱼效应,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地做到了思政课的价值目标、情感目标和知识目标的三统一。
关键词:免试制度;鲶鱼效应;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本文引用格式:马海涛.从鲶鱼效应谈高校思政课考核方式中免试制度的定位[J].教育现代化,2019,6(43):45-47.
当前,党和政府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愈来愈重视,但通过试卷考试这种形式来考察学生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却不尽人意。因此,积极探索与之相互配合的有效的考核方式,把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统一起来进行考核的方法就成为必需。
一高校思政课在教学和考核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价值层面达到的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在情感层面,高校思政课还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扩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度、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新风范的主阵地。在知识层面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塑造具有高尚情操的精神风貌。要达到这三个目标,需要解决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中的部分问题[1]。
(一)教学过程的存在的问题
就同行之间的交流,任何一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都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口味”需求。这是因为思政课程的独特性带来的。一是高校思政课五门课程的价值目标、情感目标和知识目标都有所区别。二是教育主体自身的学科背景、知识储备、授课经验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这就让相当多的教师在每门课程三个目标的引导、把握上有不同的理解,这样教师会侧重知识目标的传授,在价值目标和情感目标相对忽略。即便在知识目标的传授中,也存在着因自身特色,所用教学方法、掌握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差异[2]。这就造成学生听课程度的多层次化,爱听的学生坐前排,不爱听的学生做后排,实在没兴趣的学生玩手机。这也就出现了同一间教室,每个学生的听课状态、学习状态绝不相同。就像网络上流传的教室里不同的座位区,“学霸区”“学渣区”“睡神区”“女神区”等等。即便教师精心备课,讲课幽默生动活泼,也难以打动部分学生。因此,教学过程中会产生沉闷、无人应答或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人抬头听课,回应。
(二)教学考核中的问题
2018年上学期开始,教育部规定高校思政课采取统一的闭卷考试,以求做到学生对思政课的入脑入心。这较为有效地避免了之前考核方式五花八门的现象,但在一线的实践中,我们还是发现单独依据试卷得分来判定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成效也存在着问题。主要是知识层面的考核相对公平,价值层面和情感层面的考核则极为不公平。
1.部分学生考前突击,过后即忘,达不到价值层面和情感层面的教学目标
相当多的学生对思政课抱有先入为主的印象,认为是一门“洗脑”课,从内心就抱有抵触的态度。因此对于必修的思政课不得不去上课,不得不去参与出勤,但人在教室心在手机。上课时,拿着手机打游戏或看影视剧、或看综艺选秀等节目。即便老师精心备课,讲得激情澎湃,天花乱坠,这样的学生都不会抬头。在学习末的考试中,教师为降低学生的不及格率,酌情会划定一些考试范围。这部分同学在考前两周内疯狂背诵、记忆范围内的考点,基本上都能得个高分[4]。
2.部分学生以作弊为主,准备“手掌书”,也达不到价值层面和情感层面的目标
由于思政课程的相关考点内容都是以“一、二、三、四”这种规范的纲目形式来组织编写的,所以内容较为集中。部分学生就把考点内容整理清楚,通过复印机缩小复印倍数变成“手掌书”,夹带在口袋中准备作弊。只要试卷中涉及到某一考点内容,学生瞅准监考教师的不留神,就会偷看“手掌书”,找到一条内容,基本上整个条目就都有了。监考教师即便认真监考,也难以做到不无遗漏地抓到作弊考生的夹带“手掌书”。
3.部分学生钻学校制度的漏洞
由于学生的身体、心理、家庭、学习、兼职等情况处于动态变化中,所以许多院校都会制定一些可能的预案制度。比如缓考制度,比如补考制度。相对而言,在实践中,补考、缓考等考核方式比期末考试要宽松、要简单,学校在重视度上也远远不够。这就造成部分学生以摔伤、祖父母过世、心里抑郁等各种原因申请缓考或补考,以达到钻学校制度漏洞的目的[5]。
因此,通过试卷考核这一形式是不能真正达到对学生在价值层面和情感方面的考核的。因为分数高的同学并一定在价值层面真正理解相关的理论,在情感方面也并不一定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 鲶鱼效应——免试制度的应用
(一)鲶鱼效应与免试制度
1、鲶鱼效应的由来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但沙丁鱼生性喜欢安静,追求平稳。对面临的危险没有清醒的认识,只是一味地安逸于现有的日子。所以远洋捕捞的沙丁鱼多数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后来人们发现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的死亡率也就降低了许多。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鲶鱼效应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如何设计一种激励手段用来促进课堂的听课率。
2、免试制度
免试制度,顾名思义就是免于闭卷考试而直接获得一个较高的分数,但并不是所有同学都免于考试,而是制定相应的免试流程和遴选标准,设置一定的免试学生人数比例,以达到带动大多数同学认真学习思政课,真正能在价值层面和情感层面有收获。1这种免试制度借鉴的就是鲶鱼效应。其出发点就是以免于试卷考试,侧重教学周的课程学习,特别是对于部分优秀学生免于进行考试,吸引和带动其他学生认真听课,以达到类似于鲶鱼在沙丁鱼中所起的效应[3]。
(二)免试制度的成效和反思
1、免试制度的成效
(1)价值、情感与知识的三结合目标相对过去有较大提升
鲶鱼效应是一种激励手段,以鲶鱼带来对沙丁鱼的恐惧促进沙丁鱼的活跃,减少沙丁鱼的死亡率。免试制度的激励手段则是引导,通过免试这一形式带动和激励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改变思政课堂相对死气沉沉的现象,达到较好的听课率和抬头率。从学生层面,提升了认识,获得了情感共鸣[6]。
从教师层面而言,教师与学生间是一种互动机制,一个没有生气的课堂不是一个好课堂,学生的积极听课率也会促进教师深入思考讲授的课程目标,积极思考如何更有效地改进教学方式,以不辜负学生的抬头率。
(2)达到了在考核结果上的相对公平公正
公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高校思政课的考核也必须照顾到学生间的公平公正。因为学生的成绩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各种评奖和评优,一分之差就有可能造成学生之间的矛盾,甚至会对授课教师产生误会。因此如何公正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效,尽可能地让分数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效。
一般而言,课堂上总会有数量不多的上课认真听课的、善于学习、积极更教师互动的学生。由于他们的认真程度,即使参与试卷考试,也不一定会得到一个较低的分数。但其它学生的抄袭和作弊、考前突击等现象肯定会对其产生不良的影响。如果考核成绩很高,基本不会说什么;反之,这些学生的成绩比那些抄袭的学生成绩还低,进而影响到奖学金的评定。那么这种考核成绩的不公平就会坏败坏学风。有鉴于此,从弥补闭卷试卷形式的考核方式不足出发,积极探索与试卷形式为主的期末考试相配合的考核方法就成为必须。免试制度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它保证那些认真听讲、积极互动、真正掌握或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站稳立场的同学一个可以想象到的高分数。
(二)免试制度的反思
就现有笔者试行免试制度以来,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当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设定了可以免试学生的比例,但在最后的综合考核中,相当数量多的学生都有免试的资格,但超过了免试的学生比例人数。超出的这部分学生该怎么办?一种方法是也算是面试名额当中,相当于扩大了名额比例;一种方法是在临时进行一场加试,从中筛选。两种方法各有优劣。笔者一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超过的人数不多,就加入免试名额中;如果人数过多,则进行一场加试。
其次,免试制度是一种新的考核方式尝试,虽然能较好地配合试卷考试,能有效的筛选出优秀的学生,对那些上课一般,甚至上课玩手机的学生来说也起到了应到作用。但并不能取代闭卷考试的地位,只能作为补充和配合。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刘大勇,陈设,李国义.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1).
[3]马海涛.免试制度——高校思政课考核形式的探索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05):80-81.
[4]郝建华,孙贺娟,刘伟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8,5(44):285-286.
[5]张凯,薛丽.浅析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6,3(20):205-206.
[6]张艳宏.思政课推行免试制度的理念与实践思考——以大连外国语学院为个案[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8):71-7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