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作为专业基础课,《环境化工原理》对环境工程和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学生至关重要,通过互动、探究式、阶段测试、课程总结、综合应用、自讲及提问等多种考核方法的案例教学,建立多种有效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旨在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体系的有效掌握并得以有效实施。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学方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小班化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李磊,等.《环境化工原理》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的案例实践--基于小班化教学[J].教育现代化,2019,6(43):150-151.
一 背景及目的
《环境化工原理》作为我校环境工程和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超越环境介质前提下,深入系统阐述环境污染净化及控制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及技术,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但在以往教学中,教、学严重脱节,教师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到的是碎片化知识,以“讲授-被动接收”为主要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讲课没有激情,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拿学分,结果是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偏弱,直接影响其未来发展,所以探讨“以学为主”,即学习知识以学生学习为主,讲授知识以学生未来为主,已是《环境化工原理》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1-6]。
本实践通过叠加多种教学方法上综合考核体系的运用,主要解决如下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二是怎样提升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方案设计与实施过程
本方案设计及实施过程,是基于作者对其十余年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优胜劣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实践的摸索。
(一)教学理念
不可否认,目前我国高校教学中充斥着狭隘的教与学的目的论:学生为了拿到相应学分,应付学习(如应付上课,期末考试突击或抄袭等);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进行自我表演式或自娱自乐式教学,完全不顾学生感受,以上种种现象,无论对学生还是老师,有百害而无一利:学生学不到系统知识,工作后觉得学校学习内容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教师知识老化无新意,教学过程是一种折磨的、单纯完成任务的体验过程。
在本案例设计过程中,作者主要依据“学”者和“教”者目标统一的理念:如何有效使前者更有效掌握适用知识(包括社会应用知识和本学科前沿科学及工程发展方向),如何通过综合考核体系使后者达到教学目标并享受快乐教学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
通过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达到对课程进行自建知识体系的目的。
(三)主要思路
通过提问、互动、探究、测试、自讲及课程总结等多种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叠加及组合,使相应教学过程转化为考核内容,全方位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度及对知识的摄入容量及摄入效率,为综合培养人才尽快适应社会需求,做有益探索。
(四)主要措施
本案例教学主要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把每种教学方法纳入课程考核内容中。提问环节针对已讲和未讲内容,随机考察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做出正确评价,即对复习和预习知识的考察。互动环节针对课堂上要求学生预习部分内容,教师首先提出问题,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并由其他学生对其答案进行评价最终由教师给出结论的方法。
测试环节是,每讲一定学时(8学时左右)所进行的独立章节测试(闭卷),对前面所讲内容进行回顾和考核,测试内容涵盖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课程总结环节,每学期两次课程总结,主要是每位学生对之前所学知识的总体回顾,内容重点包括学习感触、学习难点及重点及对教师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的意见及建议。自讲环节: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知识点,由学生上台演讲,老师做出评价,充分挖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测试环节:在课程结束时,布置若干实际应用试题,由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编制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并进行简要说明,该环节主要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以上措施或多或少分布在每节课堂中,并根据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度并有所侧重。通过以上多种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使每位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程学习及思考中,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经验体会
通过七个学期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教学的实践,作者深感:无论是教学模式的改变或是考核方式的综合,抑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及教学策略的转变,离不开有效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更与教师的付出和阅历分不开。
三 进展及成效
作者对《环境化工原理》教学的主要考核方法为:平时成绩10%(包括出勤、互动、提问及回答问题)、课后作业10%(每章至少两道理论和综合题)、六次课程测试占50%、两次课程总结占10%、综合试题占10%、自讲环节环节占10%。进行综合考核体系后,学生上课出勤率和积极性大幅提高,旷课率为零,基本消除请假现象。上课期间无不听讲现象,更无玩手机、睡觉、说话等现象,六项权重计分后成绩无及格现象,大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优良。特别地,采用综合考核体系后,使所有学生均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改变了对学习成绩不好学生的忽视,体现了教学的公平公正性,而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更为扎实,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大幅提升。
四 后续工作设想
综合考核体系的实施,需要任课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准备课程内容,包括理论知识的生动讲解、前沿及相关知识的介绍和扩展、大量相关课外专业书籍的推荐,还需具有一定的实际工程经验和较为前沿的科研思维。同时学生无论从预习复习时间,到学习态度均需有较大改观。
由于作者在讲授相关理论知识时,习惯将理论知识在生活中及工程中的应用一并介绍,从而减少了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抽象感和无用论,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直观感,鉴于此,后续工作设想如下:
(一)增加教学演示器具,例如在讲解流体力学的粘度时,结合生活中水和食用油的不同,说明其中颗粒物沉降速度的不同;通过课堂雷诺实验的演示,说明流体流速不同,对流体沿程阻力的影响。
(二)在理论教学中抽出两到四学时作为社会实践环节,通过参观实体公司,使学生从课堂的间接知识走到社会实践,加深学生的理论落地程度,以便更牢固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适应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翁元垣,包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教育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0,(3).5-10.
[2]房鼎业.论化工类人才的综合素质.化工高等教育[J].2000,(3):11-14.
[3]叶钊,邱挺,赵素英,等.深化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突出创新人才的培养[J].化工高等教育研究,2005,(4):113-115.
[4]胡天觉,曾光明,刘云国,等.环工原理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性学生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10,(6):70-73.
[5]王海鹰,柴立元,彭兵,等.环境工程原理教学与实践[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249-250.
[6]郭仁惠,刘宏.“环境工程原理”课程建设改革与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2010,(01):117-118.
[7]彭燕,王筱虹,张发根.基于工程素质培养的环境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6,3(12):56-58.
[8]李宝,梁仁君,焦伟,等.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体系建设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5(44):40-4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