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时代发展对高校工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互联网+”的大环境号召下,通过新媒体手段提升高校工会工作的影响力和效率,成为高校工会工作的重点。本课题拟通过微博这一新媒体手段为研究范本,探究现阶段工会信息化发展现状,着眼于现阶段工会信息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寻找一条具有可行性的构建和改进之路,利用新媒体推动高校工会信息化建设,帮助工会利用新媒体平台更好地服务职工、维护职工权益。
关键词:工会;新媒体;互联网+;微博
本文引用格式:宣旸,等“.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工会工作的新媒体提升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9,6(45):180-182.
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推动各行各业的“互联网+”融合发展态势,掀起了新时代发展的热潮。2016年,“互联网+”入选《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十大新词[1],创新成为了发展的重中之重。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8年7月第42次)》(以下简称《报告》),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8.02亿,手机网民数量达到7.88亿[2]。上述数据向我们明确展示了互联网络在我国的迅猛发展趋势。时日愈久,人们对于互联网络的依赖就越强。在互联网络时代,谁能够更好地推进“互联网+”模式,谁就能更好地争得一席之地。
高校工会工作也是如此。传统的工会工作模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在“互联网+”精神指引下,高校工会工作需要适应时代,通过采取多种类、全方面互联网络手段的方式,进一步为高校教职工提供更全面的工会服务。本课题拟以各高校工会新浪微博数据为研究范本,分析现阶段高校工会的新媒体利用情况,总结优势和不足,针对问题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利用新媒体推动高校工会信息化建设,帮助工会利用新媒体平台更好地服务职工、维护职工权益。
一新媒体的优势分析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模式而言的,在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星期之后发展起来的,利用互联网络技术、移动技术、智能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向用户传递即时消息的新型媒体形态。新媒体主要具有以下优势。
(一)时效性优势:传播速度高,更新速度快
传统的信息传递采取单向传递的模式,消息由发布者处理后,经发布载体(如报纸、电视等)发布,由接收群体接收。由于存在报纸印制、电视节目播出时间等客观因素制约,信息传递的效率受到很大程度影响。新媒体突破了这一限制,立足于互联网络平台如微博、微信等,消息可以即时发布,受众可以立即接收,消解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产生的时差,极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率。
(二)便捷性优势:检索便利,查找迅速
新媒体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保留了电子记录,如电子文档、图片、视频音频等。这极大程度地方便了用户查找自己所需的内容。通过搜索引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用户可以快速定位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只要是曾经在互联网络上留下踪迹的内容,就一定有迹可循。
(三)互动性优势:改变单向传递模式,增进交流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都具备留言、转发、收藏等多种互动功能,将信息发布模式转换为信息互动模式,增进了发布者和接收者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反馈过程使得信息更加贴合受众需要。
(四)受众性优势:受众面广,覆盖人群多
信息传递模式的转变引起诸多变化,信息需求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查找关注自己需要的信息发布平台。精准的信息投放功能使得拥有相似需求的人群聚集在一起,形成聚合效应,从而形成连锁反应,提高信息的影响力,覆盖更为广泛的人群。
(五)成本性优势:成本低廉,便于管理
新媒体采取互联网络平台为依托,省去了传统媒体模式的各种载体,节约了成本,可以将更多的精力和金钱用在信息收集和处理上,提高信息质量。
二高校职工的新媒体需求现状
肖文辉[3]在其研究中指出,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高等学府、科研机构等现代化推进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教职工对新媒体的使用,为高校工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发展的空间。经过调研得知,高校职工对新媒体的需求现状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信息密集化、零散化,时间占用碎片化
时代快速的发展向信息提供方提出了精准信息定位的需求。高校职工在利用新媒体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普遍希望在有限的零散时间内获取大量的有用信息。因此,在信息提供的过程中,需要明确信息要点、具备一定冲击力,必要情况下附加图片、音频、视频等吸引眼球的素材,方能实现信息精准传递的目的。
(二)手机成为主要信息载体
《报告》中指出,我国网民的手机使用率达到98.3%。校内调研得知,超过90%的职工每天使用手机获取资讯的时长超过两小时。其中,由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新媒体渠道直接获取的约占65%,还有约30%是来自上述新媒体渠道的“转发”、“分享”等功能。亲友同事之间的相互传播,也极大提高了新媒体工具的普及率。因此,重视新媒体手机端的使用,能够帮助信息发布者更高效地传递信息。
(三)意愿的相互传达
新媒体平台为高校职工提供了更多表达自己意愿的途径。阅览相关新闻或通知之后,职工可以通过评论、留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向信息发布者提供建议。同时,职工还可以在留言区与其他用户探讨观点、交流经验,引发信息的二次传递,提高信息效率。表达意愿并相互探讨,是目前高校职工对新媒体的一个重要需求。
三 高校工会的新媒体应用现状——以微博为例
《报告》指出,截至2018年6月,微博用户已经达到3.4亿,使用率达到42.1%,半年内增长6.8%;而手机微博用户已经达到3.2亿,使用率达40.1%,半年增长10.2%。由于微博覆盖面较广,且数据便于收集,因此本课题选取新浪微博中具有“机构认证”资格的高校工会微博为数据采集对象,对高校工会的新媒体应用现状进行研究。由于样本过小,不便回归分析,因此本课题选取对比分析的方法得出初步结论。
本课题共选取了数据可查阅的十家高校工会官方微博。根据数据可知,发布信息的数量对高校工会微博的影响力有较大影响。以“天津大学工会”、“海大教工”及“湖北美术学院教工之家”三个同年份开通的微博为对比可知,随着微博发布数量的增加,粉丝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
其次,机构管理者对新媒体平台的利用程度对高校工会微博的影响力也有一定影响。以“幸福人大”和“西北工业大学工会”为例,两者都是国家985重点高校,社会影响力较为接近,且“西北工业大学工会”的开通时间较早,但是由于其对平台的利用较少,发布内容不足,因此粉丝数量不及“幸福人大”。
再次,机构本身影响力也会对高校工会微博的影响力产生影响。以“幸福人大”和“齐鲁工业大学工会”两个开通年限类似、微博等级类似的微博为例,由于人民大学与齐鲁工业大学本身的影响力不同,微博发布数量与粉丝之间的比例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根据数据可知,开通时长对工会的微博影响力也有一定的影响。从大体上看,开通时间长的工会微博,一般具有较高的微博等级,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同时,发布信息的质量也会对工会微博的影响力产生一定影响。如果该微博经常发布一些大家关注的、重要的信息,影响力自然得以提升。
四高校工会工作的新媒体提升路径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高校工会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未能达到预期的现象,影响了新媒体对于高校工会工作的推进作用。因此,本课题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为高校工会进一步利用新媒体扩大影响力、惠及更多职工群众建言献策。
(一)提高新媒体平台的利用率
分析可知,平台的影响力与平台的运营程度有关,一个闲置的平台无法有效发挥其作用。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平台对于提高高校工会工作效率的意义,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到运营过程中,组建并培养一支专门队伍,转变思维模式,采取简洁明快、通俗易懂、亲近群众的营销理念,向工会群众有效传递信息,扩大影响力。
(二)提高发布信息的吸引力
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发现,一部分高校工会平台虽然采取了新媒体的运营方式,但是对新媒体的理解不够,发布的内容较为生硬,不够接地气,导致信息传递效率较低,与职工群众的互动不足。工会新媒体平台需要具备活力和热度,能够持续提供有吸引力的信息,提高职工对于新媒体工会平台的依赖程度,达到推广普及的目的。
(三)转变思维模式,适应时代发展
新媒体平台的“新”,主要体现在传播渠道和丰富的表现形式上[4]。利用新媒体平台,高校工会的传递模式由单向传递转变为了双向互通。职工群众有了更多表达见解、阐述观点的渠道。
(四)加强管理,形成合理的考核机制
目前,工会新媒体平台运营尚无完善的考评机制,无法对平台运营的过程及效果进行监控。出台合理的考核机制,制定合理的短期及中期目标,并在运营的过程中适时调整,能够有效保障新媒体平台平稳运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中央部属高校,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普通高等学校,以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为主,重点培养劳动关系、经济管理、公共管理人才。
注释
①数据来源:新浪微博weibo.com.
②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中央部属高校,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普通高等学校,以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为主,重点培养劳动关系、经济管理、公共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2014年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http://www.moe.edu.cn/s78/A19/moe_814/201510/t20151015_213466.html,2015-10-15.
[2]《第四十二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8年7月)》,[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8-06.
[3]肖文辉.高校工会信息化建设探讨与实践[J].社会科学家,2006(S2):298-299.
[4]张若琪,章琦.新媒体对工会工作的影响及其合理应用[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5,29(06):54-5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