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中的几点建议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07 09:03:4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是电子技术以及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专业课程。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后续相关专业课的教学效果。该课程具有知识面覆盖较广、课程内容多且发展更新快,理论和应用性强的特点。这就使得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问题。本作者从近几年的教学经历出发,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望有效的提高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教学;建议

本文引用格式:熊元强.“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中的几点建议[J].教育现代化,2018,5(33):186-
187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是一门高技术交叉学科课程,具有知识面广、课程内容多、更新快以及理论和应用性强的特点。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是电子技术以及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专业课程。为电子技术和机械工程自动化专业学科的深入学习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当前,人类已全面进入信息电子化时代,传感器技术与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已然成为现代信息技术领域的三大核心技术。传感器原理应用课程的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相关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就业以及未来的发展。因此,在该课程的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让学生熟练的掌握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的相关知识,是未来该课程教学发展的大势所趋。

一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是电子信息,自动控制等相关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一般情况下,该课程分为两个部分,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理论课和实验课同时进行。由于这门课程所涵盖的知识面比较广,内容较多。特别是在理论教学当中,难免的会有较多的原理的推导与讲解。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公式推导和演算相对比较枯燥,且涉及到的知识难点较多,使得学生逐渐失去对其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在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是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就使得学生接受知识的主动性降低。被动的接受课堂知识,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难以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设备集成度过高,导致学生照着实验讲义进行实验,学生的实验体验较差,对实验背后所蕴藏的相关知识理解不深,没有起到深化理论课程的作用。以上存在的问题直接导致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教学质量下降。针对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课程内容较多,原理讲解枯燥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主要介绍了各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特性以及工作参数。由于传感器种类繁多,导致该课程的知识面广,内容多,知识内容涵盖了电学、磁学、力学、光学、热学、计算机等学科的内容。因此,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会比较吃力。不同类型的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相对独立,关联性不强,原理的讲解比较枯燥,知识点较难且比较抽象,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物理学和高等数学等课程作为基础。学生由于以上的困难,失去主动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

 
(二)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目前,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过程主要采取的是教师板书讲解加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式。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知识和实践相脱离,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学习感到吃力,教学效果不尽如意。因此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改课程知识的接受程度减小。

(三)实验教学过于简单,无法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

       为了加深学生对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相关知识的理解,通常情况下,该课程会拍套有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实验课程。学生通过实验等直观的方式接受知识会更加轻松和深刻。但是,在实验课程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实验设备集成度过高,实验讲义过于面面俱到,使得学生的实验课程变成了机械的重复,仅仅是验证相关传感器的性能。在这一点上,没能激发同学的主动和创新的意识。与实验课程设计的初衷背道而驰,不能发挥出实验课程应有的作用。

二 传感器原理与实验的教学改进方法

       根据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的课程特点,和以上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的教学效果,培养和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提出以下几点方案:

(一)优化教学内容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涉及的知识面较宽,课程内容多,使得在教师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很难把每个知识点都讲清楚透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非常的吃力。在这一点上,可以适当的对课程的内容进行精简。把一些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传感器技术进行精讲,而使用的相对较少或者濒临淘汰的技术略讲。对课程内容的设置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任课教师们专门开展研讨活动,根据学生的物理基础,对相关的内容的讲授进度进行调整,有针对性的进行精讲和略讲。

        在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讲解难免会有些乏味。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相关原理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史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使得学生对传感技术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例如:介绍压力传感器,光敏传感器、湿敏传感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应用的实际案例,进一步扩展研究领域,把传感器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结合。让传感器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得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采用探究性的教学方式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是最为常见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是单纯的接受性学习,老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不能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因此,要尝试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这里,我们可以尝试加入探究性的教学模式来教导学生。这种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点在于学习角色的转变。通过探究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与主人,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穿插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让二者相辅相成,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可以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探究性的教学模式中,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并查找相关的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这样一种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相关的知识。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所获取的知识学生更容易掌握,且掌握的更牢靠。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论是对课程本身知识的学习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优化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验课程的加入无疑让学生对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笔者在实验课程的教学中发现,起初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都很高,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实验学习当中。但是持续一段时间后,起初新奇的兴趣不再,实验课的内容也是草草敷衍了事。究其原因,发现这主要是实验设计的原因。当前《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实验课程中所用到的传感器实验设备集成度非常高。学生在实际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没有过于复杂的实验操作流程,实验讲义都非常的细化,使得学生的实验过程变为机械的重复。这样一种实验设置很难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来实现理论知识的升华。鉴于此,我认为需要对实验设计进行变革。改变当前机械的重复、验证性的实验设计,改为独立开放试的实验设计。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先拟定一个实验主题,让学生通过课堂的理论学习,独立的完成实验的设计,让学生以探究的形式进行实验。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

 
三结语

       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针对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的采用以及实验教学的优化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以期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扔将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的,为培养创新性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尤源.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09):41-43.
[2]孙亚娟.《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2(20):194.
[3]张宣妮.《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09(31):810+829.
[4]杨鹏,常鸣,黄亚忠.《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研究性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0):85-87.
[5]李祥彪.大学物理结合工科专业的教学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6,3(40):126-12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54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