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谈“教”“学”合一使教学效果最优化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06 13:09:2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教与学是教学的两个方面,教与学是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即不能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单纯传授知识,死记硬背的过程,又必须使学生牢牢记住每一门学科的基础知识,这就要教给学生学习、记忆的方法。这样才能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是手段,学是目的,教的是否成功,最终要通过学生的学在实践中体现出来。

关键词:教与学主导主体素养教与学转化

本文引用格式:赵敏.谈“教”“学”合一使教学效果最优化[J].教育现代化,2019,6(37):60-62.

        什么是教学?教学应该是有教有学。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的统一,缺一不可。古往今来,关于教学的内涵,国内外教育著作中都有涉及,每位学者的理解所谓智者见智,大相径庭。归结起来,主要是将教学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如以教师为主体,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授课过程或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认为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提升自我的活动;有的认为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等等。笔者从事教学工作几十年,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相结合或统一的活动。即教学是教师为学生授业解惑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和掌握了符合其年龄阶段必要的知识储备,使学生身心共育,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特别注重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统一结合。第一,教师和学生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成长。教与学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只有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教师所教授知识学生才能够真正理解掌握,而不仅是“教”或“学”的片面活动,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二,明确了”教”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教与学,谁为主?谁为谁服务?学生为主,教是为学生服务.教师的启发、诱导、示范、督促、检查都是为了一个根本目的:使学生愿意学,会学,离开教,也能学。“教”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的质量,“教”的质量要通过“学”的质量来检验和评价。第三,明确了“教”的作用,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学校教学对学生身心健康影响深远。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学会为人处世,正确面对和解决学习生活上各种问题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因此,只有正确和全面理解教学功能,并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才能更加准确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减少以往教学实践方面的偏差,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由此可见,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是教学生“学做人”,教学生“成人又成才”,如果教师单纯为教而教,为教书而教书,并没有通过“学”,没有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更没有让学生做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那就始终是重教轻学,重书轻人。因此,教是手段,学是目的。教师的教要真的取得成功,最终还是要通过学生的学,在实践中表现出来。

        如何教学?由于教与学是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的有机结合,所以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教学方向的体现者,是教学计划的执行者,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实现教学目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教学的其他因素发挥着领导的作用,我们通常把这种作用称之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如贯彻教育方针、编选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方法等,但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课堂教学上。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不是单纯的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是教给学生如何学。一方面,不能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积累知识、死记硬背的过程:

         另一方面,又必须使学生牢牢记住每一门学科的基础知识,这就要教给学生学习、记忆的方法。现代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协助学生寻求知识、发展潜能,协助学生组织活动、发展人际关系,协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给学生提供生活与就业指导。在这里,一律是“协助”,而不是包办代替。苏霍姆里斯基认为:“不能把现成的结论、证明告诉学生,应该引导他们努力去获得,这样得来的知识就会变成信念,学生会非常珍视。”教师应该时刻牢记,他的工作不是把教材上应该学会的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而是使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去寻求知识、理解知识、获得知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教师当然需要‘教’,而尤其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至于不待教师授之谓也”。“所谓教师之指导作用,盖在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

\

 
          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素质。“术业有专攻”是做一个教师的基本条件,教师只有深入自己所教的学科,并且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才能满足学生和国家教育的需要。所以,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点,不断加强教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对教学的理论知识,基础性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掌握,以便灵活运用,更好地适应教学的需要。教师的博学,是建立教师威信的重要条件之一。因为学生往往把教师当作“无所不懂”的知识化身。同时,处于信息开放环境中的学生,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常会给教师提出超出专业范围的问题,教师如果没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可能无法面对。教师的广博和丰富,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离不开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和坚持不懈的日积月累。一方面,教师要“诲人不倦”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又要“学而不厌”地吸取广博的知识充实自己。

        教学能力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必备条件,教师只有具备多方面的教学能力,才能胜任自己所承担的多种角色。它包括(1)加工驾御教学内容的能力。如精心而巧妙的处理好教学中的矛盾关系;取与舍的关系;主与次的关系;详与略的关系等。确定要讲的内容要有启发性,不能一览无余。所谓: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于无穷。教师加工和驾御教学内容能力增强,与其在实践中熟悉和了解学生实际的深入细致程度直接相关。因为归根结底,教师是为了使教学更好的适合于学生学习而加工驾御教学内容。(2)组织管理课堂的能力。教师的工作是面对整个班级、整个集体工作,不是个别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组织者的才能,善于组织协调,指导他们活动,维持好班级纪律。课堂组织管理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效率。(3)自我调空能力。《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是强调根据教学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和实际需要,而及时进行相应的自我调控。当今教师,面对激烈变革的社会和发展迅速的学生,更需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来充实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需要有较强的自我修养能力,能够灵敏的接受并且处理学生的突发问题,并且应对变化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调节自己的状态,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状态。

        教师做好引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舞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采取的一切教法和手段,不仅以达到对学生正确引导为目的,更应该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措施和保证。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不论从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上讲,还是从教师为完成工作职责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上讲,都应把如何引导、启发学生看作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这个舞台不仅给教师提供了锻炼和培养这一能力的场所,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施展这一艺术才华的广阔天地,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课题,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应当有所不同。教师的启发,应以启动学生积极思考为目的。教学中,我把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视为引导的灵魂,那么怎样启发学生的思维呢?1.较广的思维余地:A、指点多个思维起点。人的思维活动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灵活性,因此教师应从可能多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问题。B、开拓多种思维方向。思维活动具有变通性,学生思维一旦受阻,教师要尽快指点学生变换思维方向,克服思维的抑制状态。俗话说一个人好“一条道走道黑”,是指这个人不善于调整思维方向。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能力,教师要善于从正向、逆向各个方向训练学生的思维活动。2、创造思维亢奋的条件。最好的思维条件是师生心理相容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常因教师对他的爱护、尊重而“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则因学生对他的尊重、爱戴而敬业爱生、循循善诱。教学过程既是师生信息传递、转换的过程,又是感情交流、传递和感染的过程,两个过程交织在一起,互相作用和促进。愉快时感知敏锐,记忆牢固,想象活跃。消极情感则使思维活动受阻、紧张、厌烦,思维活动迟钝。一个学生迟到,一个学生有点小动作,就训斥全班,会使大多数同学产生反感,思维处于抑制状态。教师在课堂上信口道出的一两句肯定、鼓励或训斥、挖苦的话,虽发生在瞬间,却可影响学生一生。从这里我体会到“备好一堂课”寓意深刻,体会到教师必须全身心投入,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才能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启发,把握住课堂教学这一灵魂。

         对教师来说,学生是受教育客体,又是学习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该是主动学习者,学生只有真正喜欢,积极参与,师生间才能频繁互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习效率最大化。我尝试了一些方法,比如:进行德育课教学模式改革。德育课程进行了历次改革,老师们备教材、备学生,应当说对德育课教学都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通过调查问卷得出,真正听讲,完全配合老师的学生并不多。如何创设互动的课堂环境,为学生参与教学创造更多的机会?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改变过去“灌输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我主动给搭建平台。在礼仪教育课上,由讲授变为讲练结合,我告诉学生:这堂课要拍照留念,大家跃跃欲试,都想把最好的仪态表现出来。在练习环节,我首先做示范引领,学生们依次到前面来做,大家一起品评,教室同学们情绪高涨,伴随着阵阵掌声和欢笑。我随堂拍照,把学生的站、坐、行姿制成了课件,学生反响很大。这堂课意义有三。一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二是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在众人面前讲话,为择业面试做好准备。三是把知识传授、行为养成、能力训练统一起来。

        一位学生据此写了一篇征文《站军姿》,发表在学校校报上。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教学过程是教授与学习的双边活动,没有教师和学生的同时活动,没有他们在教学上的相互作用,不能称之为完整的教学。因此,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应完全吻合。

        “教”与“学”转化原则:教与学转化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成功的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品德等转化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而且要成功的完成由“教“向”“学”的过渡,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教学最终达到“不教之境”。促使“教”“学”转化是中外教育家所达成的共识,托马斯.阿奎纳斯认为:“教学是教师试图借以尽快摆脱学生的一个过程”。我国历代不少教育家都主张“学贵自得”。目前,“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世界课改的口号。

         在教学中贯彻“教”“学”转化原则的基本要求有:第一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俗话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不穷。”教师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而且要求学生会学。学会学,就是掌握本门科目独特的分析、研究和思维方法,就是掌握本门科学的精神。第二“教”向“学”转化要有计划,按步骤实现随着学生主体意识逐步增强,教师相应的教开始向学生的学转化。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学方式的巧妙转换,有计划、按步骤的培养学生独立进行智力活动的习惯,积极促使教学完成从“以教为主”到“教学各半”再到“以学为主”,直至学生可以脱离教师的教而“独立学习”的过渡。这个转化过程不是一日之功,当然也就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才能最终实现。

         综上所述,教学是师生二位一体的教育活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要提高教学质量,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教学效果,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

\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48-149.
[2]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0-22.
[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箴言》.[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1,134-135.
[4]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7.
[5]杰罗姆·布鲁纳.《教育过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78-7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48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