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通过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内在教育论产生的背景、内容和基本意义的阐述,探讨了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及其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对比了外在教育的种种弊端,揭示了内在教育论在构建丰满人性和健全人格过程中对个体自我实现的积极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反思了中国教育的现状。
关键词: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内在教育论;人性;自我实现
本文引用格式:张天阳,等.试论马斯洛的内在教育论[J].教育现代化,2019,6(35):89-91.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曾说过:“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善而求善,人生的目的在于对幸福的追求,并无其它目的。反之,我们追求的光荣、地位、理性以及名誉只是因为我们借此可以达到幸福的目的。理性的生活和必要的感官上的快乐便是幸福生活的全部内容。”他还说道:“幸福之精髓在于自身,在于知识的圆满和心灵的清明。”人生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幸福的追求和体验,一切社会活动的根本目的都在于个体和社会获得良好的发展。早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类便开始对人生的目的进行深入的思考,倡导人们从中世纪的基督教的神学桎梏下解放出来,发扬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对现世幸福的体验。
中国的古代对此也有记载,《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这些观点是朴素的,但恰符合人类的本性。人类的本性有对幸福生活自然的追求,这种追求并不是可耻的。有的观点认为人性的东西往往是虚伪的,人类追求的幸福生活是物欲的腐化,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例如我们有理由赞成财产的私有制,因为这种私有制源自人的本性,卢梭说:“当一个人意识到占有两个人的食物的好处的时候,私有制便产生了。”这种人的生物学的本性基本上是好的,是顺应个体和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
人类的社会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对幸福的体验和追求,教育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组成部分,由此可以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幸福的体验,在于受教育者自身知识的圆满和心灵的清明。基于此目的,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发展了内在教育论,对教育的方式和教育的目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树立人性化的教育观起到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内在教育论
内在教育论由马斯洛提出,他反对外在教育,认为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应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认为教育的功能和目的就是依靠学生内在驱力、充分发挥其潜能,进而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形成丰满的人性和健全的人格。
(一)内在教育论的产生背景
内在教育论的提出基于马斯洛对“良好条件论”的构建。马斯洛看到,作为潜能,人的似本能天性只是为自我实现这一人类终极的价值选择提供了必要的“种子”,而良好的环境则是人性潜能赖以生长和实现的“阳光”。于是以内在教育论、心理治疗论、社会变革论和优美管理论为基础的良好条件论既成为了人本主义生理学的必要构成,又成为自我实现心理学理论的社会应用[3]。在现实意义上内在教育论是对当时美国教育状况的尖锐批评,是对以外在教育为特征的教育体制的批判。
外在教育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1.强调外在知识的灌输。
基于一种急功近利的目的,外在教育在教育目标上旨在培养能够应付考试、赚得学分和获得文凭的个体,忽视了知识真正的内在价值,造成了“知识是为了考试、学分和文凭而存在”的本末倒置。比较经典的例子是:在美国的一所最好的大学中,一个男生在广场上读一本书,他的一位朋友走到他身旁问他为什么要读一本不在教师指定范围内的图书。显然这本书可能是与考试的内容毫无关系,那么这样的一本书籍在外在教育的背景下就是没有知识价值的。
2.忽视“人性”,将受教育者“物化”。
由于强调对外在知识的灌输,外在教育将知识的传递简单理解为“刺激-反应”这一低级生理过程,忽视知识的内在意义,忽视对个体健全人格的建构。机械的将个体视为对外界刺激进行反应的动物或机器。有压倒多数的教师、家长和课程设计者,他们的工作主要是让学生获得工业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他们不会问为什么要教授他们所教授的东西。他们更关心的是效率,即灌输最大数量的事实给最大可能数量的学生,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费用和人力[2]。内在教育论批驳外在教育是“没有人性的教育,没有知识的知识”,并在此背景下产生、发展。
(二)内在教育论的基本内容
马斯洛认为教育应该树立明确的目的,他认为“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开发个体的潜能、完美人性和完善人格[3]。基于上述教育目的,马斯洛发展了内在教育论的核心内容,即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首先,在家庭教育方面,马斯洛认为家庭是个体主要的生活场所,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父母作为个体的帮助者,在教育过程中应防止两个倾向,即独裁和放任。这两种倾向都是不利于个体健康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家庭教育应是自然而诚恳的,是一种“有帮助而任其自然”的教育,为学校教育构建良好的基础。
其次,在学校教育方面,马斯洛认为学校是个体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他主张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灵活的自由的教育,强调学校教育应理论联系实际,给予个体更多的体验人生的机会。马斯洛说:理想的学校将是一种教育的隐退,使你能试着发现你自己,发现你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你善于做什么,不善于做什么。人们将选择种种主题,尽管不敢肯定他们应该走哪条路,但在寻找自己的使命,而一旦找到了它,他们便能很好的利用他们所受到的技术教育。换句话说,理想的学校的主要目标是自我同一性的发现,同时也是使命的发现[4]。内在教育倡导取消学校中学分、学位和文凭等制度,以消解外在教育中功利心理对教育者和受教育的桎梏,给予受教育者良好的发展空间。
但是“教育的隐退”并不意味着课堂教育的取消和对学生的放任。为解决此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了人本主义的课程理论,在充分尊重学习者本性与要求的前提下,主张学校应开设:知识课程、情意课程和体验课程。并且充分认识到情意课程和体验课程,即自我认识课程的重要意义。认为情感教育、艺术教育、音乐教育和舞蹈教育这些被外在教育忽视的教育内容正是人性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个体自我同一性发现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方法一样,即“有帮助的任其自然”,为个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最后,马斯洛认为,个体依靠内在驱动,在家庭和学校提供的良好环境下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并在此高峰体验中获得学习和前进的“内在奖赏”,使学习变成自觉的、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藉此领悟知识的真正意义和人生的价值,通过认知与情感的整合使个体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得到幸福的体验。
(三)内在教育论的意义
罗杰斯指出:我们生活在日益无人格的环境中,它由电子科学技术、工业技术、城市拥挤以及简直是我们城市、工业和巨型大学、令人绝望的庞大结构所组成。一种没有情感的知识是我们的军人及作为一个民族的我们,可以毫无愧疚的犯下难以置信的暴虐。我们每每在杀戮无辜,但是,却在感谢我们成功的单独划分出来的认知教育,我们头脑简单,只知道理智事实,无须用情感来体验我们的知识。[5]
内在教育论的意义在于对传统教育的反思,重新审视并揭示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发展了新的教育方法。传统教育体制下的外在教育注重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的灌输,内在教育论在对其的批驳过程中不免被认为是有非理性主义教育倾向的,但是却是对传统教育的改革的很好的尝试。在日益无人格的社会背景中我们的教育着实需要受到人文素养的洗礼,个体在获得理性知识的同时,应获得用人本能的情感体验知识的能力。内在教育论致力建构的个体人性的丰满和人格的健全为整个社会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二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反思
中国现阶段的教育可以说是“自虐”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基础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和“填鸭教育”消极的一面是扼杀了个体的创造性和个体持久学习的愿望。个体在标准化的试卷培养下成为性能良好的被分数、文凭以及外在奖赏操纵的机器。个体接受到的知识是既定并且无选择性的,知识的既定性造成了思维的惰性和思想的僵化。
近十年来,中国轰轰烈烈地搞了素质教育,初步认识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所谓的教育改革一直只是停留在对传统教育的修修补补,而并未从根本的教育制度上进行彻底的改革。于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就不得不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逡巡。
中国的教育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改善才是明智之举。内在教育论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在重视理性知识传输的同时,加强对个体创造性的发挥、良好性格的形成和生命意义有益引导的教育是符合个体发展规律的。
同时,也应该冷静地看到中国的教育现状是建立在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庞大人口数量的社会背景上的,教育体制的改革面临诸多阻碍,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三结论
人类在“知”同一事物的时候有三种不同的方式:直觉、知觉和概念。直觉是对个别事物的知识(即认识);知觉是对诸个别事物中关系的知识;概念是超形象而知意义的知,是经验的总结,知识的成熟,科学的基础。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把知识分为两种:
一是直觉,一是名理。外在的教育夸大了名理的作用而忽视了直觉对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意义。内在教育论弥补了外在教育在这方面的不足,将理性拉回到人间,倡导人性的理性。
把流云看成白衣苍狗就科学的态度说是错觉,就实用的态度说是妄诞荒唐,而就美感态度来说不失为形象的直觉。[6]“形象的直觉”正是内在教育论在构建丰满人性和健全人格过程中赋予给个体的,是对美的体验和对幸福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彭运石.走向生命的巅峰—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36.
[2]彭运石.走向生命的巅峰—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236.
[3]彭运石.走向生命的巅峰—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236.
[4]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441.
[5]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470.
[6]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