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教学仪式能够增强师生间的互相尊重,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但在当前大学科研为导向的政策下,高校教师投入到教学中的精力愈发减少,同时高校教师大多非师范专业,高校的教学仪式越来越不受重视,严重影响了高校教育质量。本文初步探讨了高效教学仪式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增强高效教学仪式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教学仪式;教学质量;问题及对策
本文引用格式:史永恒,等.浅析高校教学仪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9,6(35):158-159.
在当代大学教学中,教学仪式在教学活动中慢慢消退,导致教师与学生越来越不重视教学。如学生上课期间不听讲而睡觉或者玩手机,学生多科考试不及格而留级。这些不正常的现象在高校似乎变得越来越正常,而教师与学生已经逐渐适应这一变化,教师似乎只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上课,其他事不管不顾;学生做好自己的“应尽义务”——保持安静,不打扰他人上课。老师授课与学生之间互不交流,互不干涉,各行其是,教与学渐行渐远,教学效果越来越差。
一教学仪式的现状
有人认为教学仪式的缺乏是由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逐渐摒弃教学仪式,表现出对教师的不尊重,对学习和知识的不重视,甚至对自己未来的前途不重视所引起的。但事实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丢弃了教学仪式,抛弃了对学生的关心和尊重引起了教学仪式的缺乏。
(一)教师丢弃了教学仪式
大部分大学教师不具备师范专业背景,在教学实践中意识不到教学仪式,也不会运用教学仪式。高校的政策导向往往是重科研,轻教学,故教师往往也是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研,至于教学效果及教学仪式不予重视。因此在大学中我们可以看到,男教师不修边幅,女教师浓妆上课;课堂上,教师授课时只看着电脑后者课件,不管学生的出勤情况,不管学生是否听讲;与学生交流时,不注重用词用语,对学生没有的足够的尊重;批改卷子时不认真,不负责。课堂中的仪式虽然不是由教师制定的,却是由教师实施的,教师注重教学仪式,则教学仪式凸显积极作用,若教师忽略教学仪式,则会极大地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生与教学仪式渐行渐远
有人说教学仪式是形式主义,但教学仪式的作用在教学中极其重要。可惜的是传统教学仪式已遭废弃,新的教学仪式亦未建立。民国之初废除了参拜孔子仪式,五四以及文革时期师道尊严又再遭到践踏。到了现代,由于社会的拜金主义和媒体的刻意宣传,教师这一职业的社会地位进一步降低。这些社会思想严重影响了学生在教学活动的行为。比如学生不去上课学习,反而偷懒睡觉,进教室时着装不整洁,或者穿着拖鞋进入教室,在上课时睡觉玩游戏,课后作业不写。学生已经丢弃了基本的教学仪式,在行为和心理上不认同老师和课堂教学,导致学习成绩急剧下降,部分学生甚至不能顺利毕业。因此提高和加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仪式教育对学生完成学业有非关键性的作用。
二 教学仪式的建立和巩固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用心营建和维护
仪式不是矫情,而是一种积极向上、豁达乐观的态度,让我们对所在意的事,怀有敬畏心理。好的教学仪式可以强化教师对教学和学生的重视,也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敬畏和教师的尊重,对教学效果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1]。教学仪式作为师生交往的一种方式,需要师生双方的积极参与,共同营建和维护教学仪式。
(一)教师是教学仪式的发起者和执行者
教学仪式感,首先是种责任感。教师要重视仪式活动,身体力行地参与到仪式中来,而不是作为一个“主持人”,一个“秩序维持者”,成为学生参与仪式活动的榜样[2]。
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要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堂课,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教学仪式,要规范自我的言行,树立良好的道德风范,对学生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1.教师要注重课前仪式
教学文件是对授课知识的定位、归纳和梳理,更是教师对教学的认真态度的体现方式。认真的教师对教学文件的准备是极其认真,而有些教师的准备则是敷衍了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要注意上课的时间,每次提前10分钟来教室,不迟到,不早退,做一个严格守时的教师;最后教师要特别注意细节,课前更衣,换上正装,打扮整齐整洁,以一副庄重的仪容仪表出现在学生面前,显示出大学教师应有的精神丰采。这些仪式显示了教师对课堂和学生的尊重,很容易在学生心中留下积极的影响。
2.教师要注重课间仪式
上课的仪式感,在当下尤为重要。随着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深化,否定所谓的权威,让学生主动地学,但决不是否定仪式感,更不是否定教学必要的礼仪、必要的秩序、必要的神圣感[3]。教师在提问仪式中要做到认真提出问题、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慎重评价学生的回答、不能耻笑学生的表现;在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同样需要认真对待学生的问题、耐心倾听、仔细解答。
3.教师要注重上下课的仪式
上下课仪式的功能能够实现学生从课外状态到课内状态、课内状态到课外状态的转换。故教师在上课时对学生说“同学们好”并鞠躬,可以使学生在状态上达到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很快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下课要说“同学们再见”,再鞠躬,可以使学生尽快放松休息。这些仪式具有非常好的示范意义,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精神上的洗礼,使教学活动的效果事半功倍[3]。
(二)学生应当是教学仪式的维护者和践行者
古人说“诚心正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生可以通过践行教学仪式,在情景中摆正自己的身份,端正自己的学习心态,诚心正意,在大学阶段“格物致知”,在将来才能“治国平天下”,因此积极地践行教学仪式可以有效地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教学质量。
1.学生要做好课前仪式
古人云“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古人拜师学习有一套严格的仪式,拜孔子、拜教师、增束脩、鞠躬。在当代,学生在进入教室前须要“正衣冠”,不可以浓妆艳抹,不可以穿拖鞋进入,书本、笔记本等要齐全。好的课前仪式可以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在课堂中学到更多的理论知识。
2.学生要做好课间的教学仪式
课间仪式尤其要注意提问仪式,这个仪式由教师和学生两个角色共同实施完成的。学生在提问仪式中一般应该做到“首先举手,在老师点自己名字时,方可站起来答题。回答问题时,目光要正视老师,表情要自然大方,说话声音要清晰,态度要真诚”。向老师提问时,要做到举手示意,得到允许后站立,然后提出问题,问题要表述清晰,态度要诚恳,对老师的回答要表示谢意等。课间的仪式可以帮助学生调整状态,很好地接受负载有特殊意义的讲授仪式,从而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4]。
3.学生要注意上下课仪式
福建师范大学要求:“上课的铃声一响,学生应端坐在教室里,恭候老师上课,当教师宣布上课时,全班应迅速肃立,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后,方可坐下,下课时,全体同学仍需起立,与老师互道再见。待老师离开教室后,学生方可离开。”这个要求非常详细地阐述了教师和学生角色在上下课仪式中应该遵守的角色规范。在这种仪式中,师生在答礼之间产生了一种有机的联系,使得学生实现了心态上的宁静和转变,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三结语
教学仪式是在校园内发生的,仪式的参与过程即为师生的交往过程,仪式能否有效地实现,需要师生双方全身心的体验教育仪式活动。教师要重视仪式活动,身体力行地,成为学生参与仪式活动的榜样;学生要尊重教师,只有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这种仪式,加强教师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重视,培养对知识的敬畏,这对知识的传授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葛媛.高校仪式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3):20-21.
[2]付建美.在仪式中实现教育活动回归“礼”[J].大众文艺,2018(24):231-232.
[3]李艳红,严育红.仪式感:给学生“幸逢其时”的学习动力[J].辽宁教育,2018,23:48-51.
[4]余清臣.论课堂教学中的仪式[J].宁波大学学报,2005,27(6):10-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