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学科竞赛与大学英语常规教学融合的探索 ——以“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04 15:35:5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可以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效果。大学英语学科竞赛与常规教学密不可分,两者相互融合。本文探讨了笔者面临的学科竞赛与大学英语常规教学融合的现状及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学科竞赛;外研社杯;大学英语常规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田园.学科竞赛与大学英语常规教学融合的探索——以“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36):222-223.

一“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简介

       “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于2002年创办,是参赛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英语演讲比赛之一。历经16届比赛,同台竞技的参赛选手不仅来自国内顶尖大学,外籍学生也在比赛中大放异彩。整个赛事分为三个阶段:初赛、复赛、决赛。地面初赛由本校组织,经过定题演讲、即兴演讲、回答问题等部分筛选出晋级复赛的演讲者。复赛为省赛,参赛学生经过定题演讲、即兴演讲、回答问题等部分筛选,优秀者晋级全国决赛。除地面赛外,“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还设有网络赛场,参赛学生可自行录制演讲视频进行参赛,经过筛选参加全国决赛。

        “外研社杯”英语演讲大赛中,每位参赛学生可指定一位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比赛既是学生在舞台上的演讲竞技,也是对指导教师的演讲指导考验。

二 学科竞赛对大学英语常规教学的意义

        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可以对自身英语能力进行提升和锻炼,为自身和学校争取荣誉和获得肯定,是大学英语常规教学的指向标。

(一)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

          在学生进行学科竞赛的同时,教师可以多观摩比赛,通过对比赛的分析和讨论,改进已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例如,在2018年的演讲大赛中,通过参加外研社组织的演讲大赛研修班,了解了国内部分大学的演讲课程设置。部分教师已经拥有数十年的演讲授课经历,开设了网上慕课资源,为未设公共演讲课程的学校和缺乏经验的教师提供了大量资源。以学科竞赛为契机,教师需改变观念,多设演讲实践课时,带动学生了解和学习演讲技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推动学校教学改革

         通过参加学科竞赛,教师与学生可以比较与其他院校的师生水平,取长补短。参赛过程中,师生还可以了解未来英语人才动向,教师可针对人才需求情况,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中,各类新颖的即兴演讲、问答环节等题目可以为校本教材、课堂活动、教学内容提供素材,促使教师使用创新教学方法,推动学校教学改革。

(三)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学科竞赛为教师本身指明了学习方向。笔者所在学院还未开设公共演讲课程,培养出专业能力过硬的教师是开设对应课程的第一步。因此,以学科竞赛为依托,教师应关注学科最新动态,紧跟学科前沿,不断提升自我,不仅要求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还需自身实践,从而达到“以赛促教”的效果。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提升的过程,将学科竞赛的所见所闻带入常规教学,可以丰富教师的课程资源,完善教师自身的知识体系。

\

 
三 学科竞赛与大学英语常规教学融合现状及问题

        当前,学科竞赛和大学英语常规教学存在一定的脱节情况,教师常规教学主要围绕着课程大纲进行,学科竞赛还未渗透到日常教学,例如公共演讲教学还处于未开发阶段。

(一)对竞赛宣传不充分

      大学英语的学科竞赛相对较固定,每年大型的比赛有: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批改网写作大赛、“外研社杯”英语演讲、写作、阅读大赛等。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容易忽略学科竞赛对他们的影响,往往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充实课后生活,部分学生对大学英语学科竞赛了解不多,放弃了参加比赛的机会。由于宣传不到位,参赛学生准备不充分,未能发挥出最佳水平,影响比赛结果。

(二)缺少针对性的课程

      学科竞赛的成功与合理的课程设置密不可分。针对“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笔者所在学校就缺少针对性的专门课程,课程设置中只有两个周的实践课,共计8学时。而在大赛过程中,特等奖的指导教师分享成功经验时表示演讲课程非常重要,其中任文、张春敏等指出学习演讲课程的重要性。缺乏课程的设置,缺少对学生的专门指导,学生对英语演讲缺乏自信,学科竞赛的演讲板块成为整个学校的短板项目。

(三)缺少对教师的专业培训

          由于未开设对应的课程,大学英语教师对英语演讲的探索也止步不前。教师容易将英语口语课程与公共演讲课程混为一谈,教师自身对学科了解有所欠缺,如何去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例如在演讲大赛中,缺少演讲技巧、知识储备的教师很难去帮助学生克服恐惧,顺利完成比赛。

四 学科竞赛与大学英语常规教学融合的路径研究

         对于学科竞赛与大学英语常规教学融合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开辟解决路径。首先,学生需要充分了解学科竞赛规则,选择适合自己的比赛,并结合课堂训练,争取获得荣誉;其次,教师需要整合自身知识储备,不断学习,形成教师团队,组建第二课堂,帮助学生获得成功;最后,学校需要提供更多机会,校内尽可能地开设有益课程,校外让优秀师生获得培训、观摩机会。

(一)学科竞赛项目化,让学生充分了解竞赛

         学科竞赛项目化,将比赛分配到具体的教师小组,形成宣传团队,可以让学生加入宣传,让学生获得相关学科竞赛信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竞赛进行比赛。教师在项目化的教学中,可以组建不同的学科竞赛组,例如演讲、写作、阅读小组等,扬长避短,在项目中有经验的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将学科竞赛经验累积,形成完整的备赛团队。学生在赛前、赛中、赛后需进行总结,宣传团队可以将每位选手的经历收集起来,分享给其他学生,让学生了解、关注学科竞赛,从旁观者逐渐成为参与者。

        项目化过程中,教师之间应多分享学生案例,在校内多进行交流。除校内交流之外,教师团队应多向校外优秀团队学习,从多方面、多途径了解学科竞赛动态,例如演讲大赛中,教师可以参加不同的演讲研修班,从网络平台上搜集演讲类教学优秀案例,关注微课、慕课等,从而提升自身素养。

(二)组建第二课堂活动

         学科竞赛在常规教学中的融合时间有限,教师可以组织第二课堂活动,还可以让学生自行组建学科竞赛社团,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科竞赛实践活动。例如,针对“外研社杯”英语演讲大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布置演讲任务,学生自行安排第二课堂活动,将活动过程用视频记录,教师收集视频,用视频进行学生成绩评价。学生也可以组织演讲社团,社团中可以由演讲获奖者或英语口语爱好者组织活动,分享参赛经验,组织演讲比赛,延伸课堂时间,为第一课堂提供有效补充。

(三)学科竞赛渗透到日常教学,设置课程实践活动

        学校应针对学科竞赛,量身打造对应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中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活动。笔者所在学校对此也有相应的教学改革项目,过去教学内容限制在教科书以内,经过教改后,增加了实践教学内容,例如在大二上期,增加了演讲实践周,在经过教师的前期指导后,让每位同学有机会在班级同学的面前进行演讲,锻炼公共演讲能力,增加演讲经历。在可能的情况下,学校应开设与学科竞赛相关的课程,例如公共演讲课,既可以为学科竞赛发掘、培养可塑之才,也有利于提升学生毕业后的职场公共演讲能力,为日后各类公开场合即兴演讲储备知识素养,形成敏锐的思维能力。

\

 
参考文献

[1]“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官网.http://uchallenge.unipus.cn/2018/constitution/uchallenge/447638.shtml
[2]蒋丽香.以大学英语学科竞赛为契机促进大学英语教学[J].邢台学院学报,2016,31(01):157-158+162.
[3]任文.英语演讲课与能力素质培养[J].中国外语,2007(06):66-70.
[4]张春敏.高校英语公众演讲课探索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04):62-64.
[5]雷彩.大学英语项目化创新实践教学[J].科技视界,2017(19):16-17+5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43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