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新形势发展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探索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为例,对新时期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举措及实践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环境科学类高级应用型人才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科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本文引用格式:冯茜丹,等.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35):5-8.
Reforming and Practicing of Talent-training Mode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ake Environmental Science Major of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FENG Xi-dan,TAO Xue-qin,LIU Hui,ZHANG Lei,DENG Jin-chuan,LEI Ze-xiang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Guangzhou Guangdong)
Abstract:The new situ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reforming and explor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Applied-oriented universities.Taking the environmental science major of Zhongkai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College as an example,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the revision of the talent-training program,the main measures and practices of the reforming of the talent-training mode have been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It can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s for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to train advanced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with innovative spirit and entrepreneurial awarenes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Key words: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Environmental science;Talent-training mode;Reforming;Practicing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广东省教育厅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粤教高〔2015〕16号)。教育部先后启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建设项目,以促进创新、创业和管理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如何适应新形势发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结合学校“注重实践,扶助农工”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培养能在环境科学及相关学科技术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从事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和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创新创业教育新形势下,2015-2017年期间,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多次的修订、改革与实践,建立了一套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一致、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初显成效。近两年,本专业初次就业率达到93%以上,2013级达到100%,从事专业相关的学生占就业人数的60%以上,毕业学生的学习工作能力获得用人单位一致好评。笔者对新形势下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成效进行探讨总结,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提供一定参考。
一 新时期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进步,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对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成为全社会高度共识。新环保法、“水十条”、“大气十条”及“土十条”等法律法规得到出台和全面落实,绿色发展列入五大发展理念,环境保护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十三五”是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的攻坚阶段,也将是节能环保行业快速发展的“黄金五年”,环保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市场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环境治理需求释放以及环保产业发展的加速,必将带来环境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为环境专业人才提供了新的就业空间。相关统计显示,截止2015年11月,中国环保行业的从业人员仅13万人,其中技术人员占8万人,然而整个国家对环境工程师的人才需求就超过42万人,有分析指出,随着环保行业继续“井喷式”发展,中高级人才缺口势必会越来越大,将超过50万人。
我校环境类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进步,但仍存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比例悬殊、应届毕业生职业规划与企业期望有偏差等问题。面对日益严峻而又复杂的环境问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环境科学类高级应用型人才成为当前社会最短缺也是最宝贵的资源。这些对我们如何根据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为国家培养大批优秀的环境类高级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挑战和机遇。
二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
环境科学专业建设紧密结合广东省发展理念和战略部署,根据《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广东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的目标和规划,坚持把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广东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以培养环境保护领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特色。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进一步提出“六结合”原则,即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意识培养相结合、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举措
1.明确新时期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
2017版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指出:本专业培养具备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具有一定的科技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在环境科学及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应用开发、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实施1-4学期环境大类培养。应用为本,能力优先,突出专业技能培养,注重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重点培训学生在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2.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地位
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各教学平台,并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以创新驱动专业教育发展。增加创新创业实践体验比重,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合计15学分。结合实际将实践教学提升到创新训练和创业教育层面,积极开展社会实践、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创业教育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
3.设置更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
采用“平台+模块+课程群”的结构形式设置课程体系。整个课程体系包括四个平台: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实践教学平台。每个平台下面分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应用模块、创新模块、创业模块。模块之间又涵盖若干课程群,如环境化学与监测课程群、环境生态与污染治理课程群、环境评价与规划管理课程群。另外,推进信息化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部分课程设置课外网络学时,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4.进一步深化多元化人才培养理念
增加选修课比例,所增加课程模块的多样性、开放性、可选择性,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机制。选修课程占总学分的36.6%,专业选修的每个模块均有10门以上课程可供学生选修,使学生在掌握本专业必备知识的基础上,有更多自由度去选择发展方向。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尊重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毕业模块中,开设了毕业论文、创新项目、创业项目3个方向,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特长和发展方向选择其中一个模块完成。
5.进一步强化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在总学时减少的情况下,压缩理论讲授学时,增加实验、实践、实习学时,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占总学分的37.2%。与此同时,在实践教学平台增加创新创业项目、课外创新创业实践内容,构建以“实验课程-技能训练-课程实习-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或创新课题或创业计划书”为主线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三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
(一)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建设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根据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对课程学时、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筛选、整合,去除重复、冗余部分,增加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能,根据教学内容不同调整改进教学方式,通过下达具体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构建优化了完整的“点-线-面”结合的课程体系,切实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适应就业岗位的能力,实现了“教、学、练、做”一体、知行合一。
比如在环境监测课程群建设中,我们首先将环境化学和现代环境仪器分析作为环境监测的先修课程,为监测课程储备基本化学理论知识和仪器构造使用要领。环境监测理论课程采用启发式和引导讨论式相结合的方法讲授环境领域的监测方案设计、采样及分析技术、标准规范以及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等。环境监测实验单独开设课程,强调各个项目分析过程的实操,实验教学过程中突出综合性、应用性,通过注重实验预习-严抓实验操作-严查实验数据记录-规范实验报告等环节,重点训练学生规范化的环境监测操作能力。在理论和实验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增加环境监测技能训练周的学时安排,学生根据指导教师下发的任务,模拟环境监测实际工作过程,对校园主要环境要素(水、气、声、土)及常规监测指标开展项目式学习。在三周的技能训练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完成监测方案设计、试剂配制、野外采样、样品处理、分析检测及质量控制、实验数据处理、监测报告撰写等,完成对环境监测知识的全面系统学习,同时开发专业逻辑思维。实践证明,学生也更倾向于动手的实践课程,教学课堂反馈良好。学生通过理论-实验-实习三层次有机结合的系列学习,完成了理论层次、实验层次、实习层次的系列训练,使学生在环境化学与监测方向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为后续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等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夯实基础,也为后续顺利开展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提供了保障。经过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学习,学生成为系统掌握水、大气、土壤污染治理和污染物的监测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的学习工作能力也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二)增加实践学时、强化实践基地建设、打造野外综合实习新模式
通过压缩理论学时,把减掉的理论学时调整到实践教学环节中去,以增加学生实践能力训练的机会,共开设了8个校内技能训练、实习实践课程,实践实习类课程开出率100%。协助学院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教育基地30多个,产学研实践基地10多个,包括广东省贝源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佛山市植宝化工有限公司、广东嘉美好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广州蓝清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丹霞山产学研基地、各省市区级监测站等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提供了保证。
《资源环境生态综合实习》的建设是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的代表。在雷泽湘教授等多位教师的主导下,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探索,已经把《资源环境生态综合实习》打造成了多课程融合、全方位实践的野外综合实习新模式。实习覆盖地质地貌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土壤学、环境修复技术等多门课程,实习时间长达4周,实习地点包括华南植物园、大宝山、丹霞山、罗浮山等10个地方,实习内容高达16项。通过学生观察、专家讲解、详实记录、照片分析、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实习日记、总结报告、考试、总结汇报、制作展板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质量监控考核,保证了实习的质量。通过实地考察,使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立体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吸收。在综合实习计划及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意识、艰苦奋斗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环保意识等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指导教师们也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成长,取得一系列的成果,如在学校质量工程项目中立项、荣获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荣获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等。
(三)以科研促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专业自豪感和学习兴趣
围绕“协同创新、注重实践、全程互动”的教学理念,结合实际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创新创业专项教育,构建了分阶段、多层次的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各教学平台,并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合计15学分。在专业课讲授过程中,增加教师科研成果和经验介绍,以科研促教学。教师把创新方法、国际前沿学术发展、创新创业思维、创业实践经验等融入课堂教学,将创新创业思维融入知识讲授、课堂讨论、课程汇报和作业等各个教学环节,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和潜质。
2.增加了课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制定了本科生课外创新实践学分认定标准,鼓励学生参与老师、校外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培养创新能力。学生从第二学期到第七学期可通过担任科研助理、参加创新创业讲座、课外科技创新及创业实践项目、发明专利、发表学术论文、考研、创业等获得相应课外创新学分。为学生的课外科研训练、创新创业项目、实验兴趣小组、技能竞赛等提供开放性的实践平台,每学年均有1/3左右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开展相关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为载体,在学院扶持下构建了环境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试点班,为优秀学生提供潜能发展的平台,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得到提升。以培养“应用型:创业型:创新型”人才宏观比例约为“7:2:1”为导向,在毕业模块中开设了毕业论文、创新项目、创业项目3个方向,学生也可根据个人兴趣、特长和发展方向选择其中一个模块完成。
4.积极开拓协同育人平台,推进环保企业进课堂活动,聘请校友企业家给学生上课、讲座,到校友企业进行参观、实习、做论文等。通过创新创业专项训练,学生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可以更多了解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就业前景。同时,充分发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等重大环保纪念日的作用,策划打造环保文化节、绿传万家三下乡实践服务队等活动品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专业自豪感及学习兴趣。
四结语
在新形势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日益严峻而又复杂的环境问题,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必须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通过理论讲解、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不断总结修正改革实践,构建以科研、产业带动教学上水平、出成果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环境科学类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贵芹.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6,21:5-7.
[2]雷泽湘,李永胜,陶雪琴,等.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实践与探索——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6,13(15):83-87.
[3]王为华,郑炎顺,刘龙宇.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研究[J].职业时空,2014,10(11):80-82.
[4]张占梅,陈哲,周富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以重庆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为例[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5):126-130.
[5]汤波.环境专业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途径研究[J].安徽化工,2017,43(5):134-135.
[6]周玉雷,陈平,石秀兰,等.地方高等院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3):110-111.
[7]黄进,魏科霞,戴本林.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体会[J].广州化工,2015,43(24):226-227.
[8]陈侠,葛秀丽,张旋,等.探讨应用型教学体系下环境科学专业课程群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7,11:127-128.
[9]刘小阳,李峰,孙广通,等.新形势下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测绘通报,2018(6):144-14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