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及行为规律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04 14:18:3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新时代青年肩负着国家发展与创新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职责,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各种状况,才能对其进行更好的教育和引导。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等多种形式,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行为规律,并对其形成因素进行剖析。为了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和行为习惯,充分利用大数据思维模式总结新时代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成长认知及行为方面的特点及规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教育引导方式。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特点;行为规律

本文引用格式:张慧,等.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及行为规律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35):142-144.

        教育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助力者、受益者。改革开放40年来,为了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高等教育在深刻的变革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1]青年一代大学生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孕育新的思想,并产生新的行为,所以,研究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及行为规律势在必行。

一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及行为规律

         笔者具有十多年的高校辅导员工作经历,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及行为规律有一定研究,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搜集各种资料了解新时代大学生当前的各种状况。利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大数据分析等方式,获取“95”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行为规律信息。其中问卷调查表共设计30道题,思想变化特点方面涉及思想政治修养、道德认知、学业认知、生活认知、网络认知五个方面内容[2],行为规律方面从学习、人际关系、文明礼仪、消费行为四个方面进行调查。通过网络发布1000份调查表,收到有效问卷998份,其中男女比例均衡。

\

 
(一)思想特点方面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特点与其个性特点密切相关,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扩大,经济飞速发展,人们思想的选择性、多变性、独立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日趋突出,对新生事物、新文化、新观念接受能力极强,具体表现颇多。一是,思想政治修养方面,新时代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对党和国家的发展充满信心。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所有同学都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在国旗升旗时感到骄傲,约80%以上的学生政治意识很强,对加入中国共产党有强烈的渴求。二是,道德认知方面,能够坚持扬善抑恶的思想,对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继承和接纳的心理和行为,对社会不良现象和行为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如愿意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公益性活动,并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诚实守信。约20%的学生认为网络和社会风气将影响自己的思想道德走向。三是,学业认知,为了能时刻顺应时代变化,大多数大学生能深刻认识到学习是改变命运的手段,做到紧跟时代潮流,既注重学习成绩,又注重自己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还有少数同学对学业没有正确的认识。四是,对生活认知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具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对成长的环境、生活中经历的事件能够理性分析,但有少数同学因生活事件或经历产生消极情绪,并对生活、就业等前程失去信心。五是,网络认知方面,由于社会现象鱼龙混杂,大学生的人格尚未完善,对网络认知缺乏理性思考和判断力,因此会导致多种形式的上当受骗,如没有深刻认识“校园贷”的危害,没有意识到上网成瘾及网络暴力对人精神极度损害。

(二)行为规律方面

1.学习自觉性不高


         从问卷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约62%的学生为了增长见识,完善自己的人格,以就业为目标完成学业,学习踏实勤奋,有较好的自学行为和习惯。另有少部分同学学业目标不明确,对大学学习当作一种人生生活体验,或在家庭和教师的强烈压力下才不得不听课、写作业、做实践。

2.人际关系淡化

         新时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父母溺爱较多,对集体生活和环境适应性较差,以自我为中心,甚至不能与他人形成良好合作,不能正确处理与同学之间矛盾,恋爱观迷茫,对大学恋爱视为消遣无聊的时间罢了。

3.文明礼仪欠缺[3]

      《说文解字》中对“礼”是这样解释的,“礼者,履也”,履为行路。没有“礼”,路难行。礼仪应伴随人的成长,来见证生命的历程,新时代大学生对礼仪欠缺而发生各种不文明现象,如不尊敬师长,不能礼貌待人,不遵守各种管理制度,课堂打手机,甚至穿奇装异服上课等现象屡禁不止。

4.消费行为难以控制

        据“校园一卡通”等大数据统计,大学生在消费行为方面,约30%左右的学生月消费1500元左右,有的甚至更高。调查结果发现,约44%学生认为金钱在生活中非常重要,约40%的学生认为零钱花销主要用于服饰、电子产品、交友、网络和娱乐,用于学习用品、杂志书籍的支出甚少。约75%的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网络获取各种信息,约30%的学生对社会头条及综艺娱乐活动感兴趣,仅有约15%左右的学生对国家大事、学术科技等方面感兴趣。通过访谈了解到,部分学生盲目追求娱乐和享受,对网络具有严重的依赖性,对国家发展及科技进步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甚至不感兴趣,认为此事与己无关。

二 新时代大学生群体思想特点及行为规律原因分析

(一)家庭环境


        在我国,家庭对孩子的成长要承担主要责任,“95后”大学生出生在新时代,恰逢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大多数学生生活条件较好,且独生子女居多,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已经超过了原有的抚养模式,致使孩子们认识不到自己将来的任务和目标的重要性,躺在家庭的“温床”上享受生活,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将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不愿更深层次考虑。

(二)社会环境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人的思想和行为总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同样也受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发生着各种改变。一方面,新时代大学生受经济快速发展、网络信息化的影响,思想开放,对新信息、新鲜事物的接收迅速高效。同时,大数据的应用带给人们提供各种便捷信息,智能化时代随之即来,学生们的个性发展突出以自我为中心。消费方式以网购和在线服务为主,节约时间用作游戏或娱乐。再者社会不良风气存在,如信用缺失、假冒伪劣产品、坑蒙拐骗等各种现象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其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诚信观念缺失,团结行为较差。

        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全球化局势下,文化交流更为广泛,受网络、新媒体、西方文化、人工智能等多种因素影响,他们接受了多元文化的熏陶,对知识的学习产生恐慌心理,对就业有较大心理压力,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是改变命运的手段,注重自学;另一部分则为了逃避现实,表现功利化倾向严重,甚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显示偏离正确的轨道。

(三)教育环境

         高校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机构,多年来形成的教育教学体制改变较慢,高等教育教学方法不能够及时改革创新,传统的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适应网络信息化大学生发展的需要,不能有效地撬动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变化,更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 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行为规律引导策略

(一)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信息全球化的新时代,大学生们踏着各种网络资源随即可以了解到更多新事物,产生了新思想。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形成和引导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实现,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要形成终生学习观,通过学习不断增长见识,不断探索,扩展教学思路,学会使用大数据来分析学生的思想特点。如分析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互动、课程作业、理论成绩,掌握学生学习效果;利用大数据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分析学生对热点讨论、争议和难点;带领学生观看《辉煌中国》、《大国外交》、《强军》等政论大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从而达到引导学生成人成才。

\

 
(二)改革创新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和引导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转变,从全体教育模式向个性教育形式转变,从纠偏教育向预测教育转变,从局部分析向整体分析转变[4]。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特点及行为变化规律,要转变思维方式,创新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5]。如思想政治辅导员可以通过“校园卡”查看学生长期就餐时间、地点、消费情况,通过校园“门禁卡”查看学生出进宿舍及校园的次数和详细时间、进出图书馆和借阅书籍的详细信息,通过微信朋友圈了解学生近期的思想状况、心理变化及行为表现。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做到跟踪了解精准分析,才能准确科学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新时代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越来越严重,在某种程度上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器官”。为了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利用手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创新自身教育教学思路。如使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学生既可以在课堂上使用手机随堂答题,也可以课后查阅文献或讲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手机不仅可以随时做题,还可以随时了解自己在班级的表现,从而形成自我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提高个人综合素养。

(三)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众所周知“知行合一”。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出现问题更多是由心理认知所致。因此,在教育和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改变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时,应该针对其心理进行深入了解,利用心理学方法测试或面谈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及行为习惯,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思想特点及行为规律存在的根源。如运用精神分析法识别其潜意识的欲望和动机,解释其行为的心理意义;运用行为疗法帮助其消除不良行为;运用会谈法、合理情绪疗法等多种方法结合,帮助改变认知,从而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四)利用第二课堂进行教育和引导

         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应该利用第二课堂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和熏陶,如校园建设中多以道德品质、优秀传统文化、文明礼仪教育等为标语进行各角落渗透;通过新媒体或校园官方网络平台在校园内播放优秀思想行为宣传片;通过优秀人物事迹报告会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上进的思想。从行为上,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想健康富有正能量的各项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公益性活动,书写心得体会,形成自我批判性思维,同时适时的对行为突出表现者给予精神鼓励或表彰,形成榜样的力量,带动同学们养成懂礼、知礼、守礼的好习惯,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从而培养出综合能力较强、具有完善人格的优秀大学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2]吕慧.“95后”大学生思想变化特点和规律研究——基于大数据思想分析维度[J].人才资源开发,2017(08):138-140.
[3]王楠.大学生文明礼仪培养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8.
[4]张崔英,谢守成.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与“不变”[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5(02):190-198.
[5]檀江林,吴玉梅.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6(3):72-7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41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