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党员是研究生群体的高素质人才,是未来经管行业的重要人才。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这一群体及其党建管理工作呈现出新的特征。因此,积极探索财经类高校研究生的党建管理工作对深化高校教育改革、提升该群体党员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回顾了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发展历程,针对当前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取得的成绩及不足之处,基于社会学习理论视角提出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模型,最后试图探索出新时代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创新模式和创新路径。
关键词:财经类高校;党建管理;创新模式;社会学习理论
本文引用格式:王璐,等.新时代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党建管理工作创新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35):237-240.
党的十九大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新的要求,应毫不动摇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毫不动摇坚持加强党的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到,重视研究生的党组织建设工作,切实加强研究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由此可见,加强高校研究生党建管理工作的这一举措有利于落实依法治国战略,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
高校研究生党员作为党员中的高学历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党的建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教育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在思想上体现出不同的特点。由于财经类高校的研究生受到学科限制,专业性较强,行业特征较明显,加之其接受的思维方式培养和综合能力训练具有专业性和系统性,在社会经验和阅历上相对较为丰富,因而其思想更显复杂化和差异化[1,2]。
而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我国教育格局的不断完善,财经类高校研究生的党建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因此,财经类高校要不断创新研究生的党建管理工作模式,以适应在工作中遇到的新困难和新挑战。
一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发展历程[3,4]
(一)精英化管理
我国在招收财经类研究生的初期,由于录取条件较高、学校较少,因而被录取的研究生数量较少,加之有一部分是进入社会后再深造的,应届研究生的数量更是不多。但与此同时,由于准入门槛的提高,财经类研究生的整体质量和素养也相对较高。因此,此时的党建管理工作一般以研究生党总支部为主体,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负责全体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党建工作,对财经类高校研究生的党建管理也较为严格。
此时党建管理工作的特点是全方位、专业化、精英化。财经类高校研究生的党建管理工作不仅包括党建管理制度的建立,还包括对每一位研究生的在校学习情况和思想政治状况的管理,更具针对性和全面性。因此,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财经类高校的很多研究生在毕业之后都取得了较大成就,变成了各行业的精英和佼佼者。
(二)大众化管理
20世纪末以来,随着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学位点以及招收的研究生人数的增加,精英化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财经类高校研究生不断增加的需求。同时,财经类高校研究生人数的增加也导致需求的多样化,传统的说教式管理模式亟待改变[5]。
为此,各财经类高校的党建管理工作由学校的研究生部(院)统一负责纷纷转为由各相关学院自行管理。研究生部只从学校层面上进行宏观管理和协调,主要负责研究生党建管理工作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而具体的活动组织和日常管理主要由各学院负责。各学院设置专门的辅导员和思政教育管理人员对研究生的党建工作进行管理,这一管理模式有利于各学院针对本院研究生的特点开展党建管理工作,更具针对性和专业性。
(三)开放式管理
近年来,部分财经类高校将党建管理工作与导师制度相结合,将该工作直接交由各自导师负责。由于在研究生阶段,导师与学生的接触更为密切,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身心发展状况,因此该模式可以更直接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党建教育和管理工作[6]。
但是,在三年的研究生生涯中,大部分财经类高校研究生仅仅第一学年在校学习,其余两年均在外实习,直到第三年论文答辩时才回到学校。而在实习期间,由于辅导员和导师均无法进行实时监督和管理,而实习单位对于实习生的党建管理工作较为缺乏,难以像学校一样开展党建组织活动[7]。因此这些状况对财经类高校的研究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研究生流动党员的管理问题,党组织日常活动的开展问题等。
二当前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现状
(一)当前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取得的成绩
1.党员的思想政治素养整体较高
财经类高校的研究生往往会接受系统的思维训练和学科训练,社会阅历和经验较为丰富,因此思想比较成熟。同时,大部分研究生已在本科阶段受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有利于财经类高校的研究生党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而党员又是该研究生群体中的佼佼者,无论是学术和业务能力,还是思想政治素质方面都较为突出,成为财经类高校研究生群体的榜样。
2.党建管理工作队伍的能力较强
财经类高校研究生的来源一般较为广泛、思想较为复杂。同时,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研究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较为多元,对其思想动态的掌握难度不断加大[8]。对此,财经类高校的党建管理工作队伍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同时注重方式方法的创新,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积极与研究生进行沟通与指导,了解其思想动态和身心发展状态,更好地推动了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开展。
3.党支部活动内容、形式多样化
近年来,各财经类高校纷纷围绕党支部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建组织活动,并建立共享平台,进一步促进党支部活动的内容、形式多样化。这些活动有利于研究生党员纷纷深入到基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他们将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有利于提升他们的社会服务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今后人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9,10]。
(二)当前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1.入党动机日益功利化
入党动机是否正确是衡量入党申请人是否符合入党条件的基本前提,直接关系到党员队伍的质量问题。近年来,很多财经类高校兴起了一股“入党热”。面对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对党员条件的倾斜,部分研究生为了谋取一份好的就业机会,纷纷用各种方式寻求入党[11]。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入党意愿的强烈化也体现出其功利性,不利于研究生党员队伍的建设和后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党员素质日显参差化
近年来,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党员数量不断扩大,同时,由于部分研究生在入学前已有丰富的社会经历和工作经验,其来源较为广泛和复杂。此外,财经类高校研究生的求学目的和培养模式不尽相同,学术型和应用型、全日制学习与在职定向培养并存。因此,这些都使得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养参差不齐,较难统一管理。
3.党员后续教育日趋松懈化
由于财经类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一般为三年时间,第一年主要集中在学校接受学术和知识训练,后两年研究生可以自行安排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培养模式若无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对流动党员实施监督和管理,就会在客观上造成党员的后续管理困难,缺乏党建管理工作的连贯性[12]。
三 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模型
(一)社会学习理论对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启示意义
社会学习理论主要是用来探讨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而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即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即间接经验的学习。
在此基础上,社会学习理论形成了三大理论:观察学习理论、自我效能认知理论和三元相互决定理论,这三者对于财经类研究生党建工作机制的创新都具有启示意义。首先,观察学习理论强调榜样对于群体的示范作用[13]。因此财经类院校应将此运用到研究生党建工作机制的创新过程中,通过树立优秀研究生党员典型,加强榜样的示范作用。其次,自我效能认知理论认为人的预期主要受到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以及情境条件五个要素的影响,这就要求各院校应进一步强化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实践性[14]。最后,三元相互决定理论认为社会学习行为受到认知、行为和环境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应建立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多层次创新机制,构建学院、研究生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二)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模型的构建
1.以“比学赶帮”为目标,强化财经类高校优秀研究生的榜样力量
财经类高校应按照观察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榜样的示范作用,积极挖掘研究生党员的优秀典型事例,通过学校、学院拥有的各种媒介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发挥优秀研究生党员的模范作用[15]。同时,财经类高校也可以定期开展“导师素描”、“党员导师”、“学子风采”、“党员先锋工程”等活动,定期对优秀导师和研究生党员代表进行访谈,分享其宝贵的人生经验和成功经历,以便起到良好的推广和示范作用。
2.以学术活动为基础,提升党员参与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积极性
财经类高校应不断加强对研究生学术思维的训练,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培养氛围。通过建立“名家讲坛”、“研究工坊”和“科研创新系列讲座”三大学术平台,财经类高校可以以学术活动为基础,培养财经类高校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名家讲坛”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学术大咖为研究生、博士和青年教师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而“研究工坊”作为小型高端研究成果科研交流平台,旨在助力高水平论文的发表,提升各院校的科研实力。“科研创新系列讲座”则可以定期邀请各院校优秀青年教师,聚焦某一专题,以工作论文为载体,进行思想交流碰撞,生产高质量研究成果。借助这些平台,财经类高校可以提升研究生的学术科研和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研究生党员群体参与党建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3.以社会实践为导向,搭建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平台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财经类高校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研究生党员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认知和行为能力[16]。为此,各财经类高校举办了“红色一加一”、“扎根实践”、“企业认知实习”等活动。“红色一加一”是研究生党员的传统活动,党员们以支部为单位,深入农村进行调研访谈,试图用自己的力量解决当地的各方面困难。“扎根实践”活动旨在走进社会,发现热点问题,运用所学,分析探讨,提出可行路径。而“企业认知实习”活动则是鼓励研究生利用假期时间,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并发现企业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试图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四 新时代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创新模式和创新路径
(一)新时代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创新模式
1.创新党建制度建设
财经类高校研究生的党建管理部门应建立起一整套旨在规范党建队伍建设、提升党员政治素养的相关制度,例如党员发展制度、党员培训制度、党支部活动组织制度以及党员后续教育制度等[17]。同时,各研究生党支部应严格遵循并执行相关制度,相关管理部门也应定期加以检查和监督,使建立起的科学系统的党建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发挥其最大的作用[18]。
2.创新党建工作方式
首先,相关院校的党建管理部门要坚持党建工作与学术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始终将研究生的学术创新摆在首位,以党建带学术、以学术促党建,加强研究生学术文化的交流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研究生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其次,管理部门还应坚持党建管理工作与社会实践服务相结合的原则,鼓励财经类高校研究生走进社会、走进基层,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深化对党建工作的理解和认识,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创新党建工作载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的财经类高校研究生的党建管理工作。相关管理部门应做到与时俱进,建立网络共享平台,通过线上及时交流、沟通的方式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动态,更有效的引导研究生的行为和实践[19]。同时,各党支部应鼓励研究生党员合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发表意见和评论,积极参与组织生活,提升党性修养,更好地推动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新时代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创新路径
1.完善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党建的理论工作
理论学习是研究生党员提高政治素养、保持政治清醒的关键。因此,加强理论学习是创新财经类高校党建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各党支部应针对研究生党员定期开展小组讨论、理论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加强理论教育、深化理论思想,将党建理论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党建管理工作的基础。
2.加大导师参与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力度
由于在研究生阶段,导师与自己的学生联系最为密切,更便于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日常行为等,因此各相关院校应进一步加大导师参与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力度。财经类高校可以采取导师一票否决制,征询导师对该入党积极分子的意见,填写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20,21]。同时,相关院校应充分发挥导师的示范和指引作用,在导师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其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与培养。
3.加强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
首先,面对流动党员难以管理的困难,党支部应定期与相关研究生党员取得联系,了解其动态。其次,由于流动党员事件的不确定性,党支部的相关组织活动可以在安排晚上进行,短时高效的完成任务。最后,党支部对临毕业的研究生党员应加强党组织的纪律性教育,鼓励其积极参与党组织生活,认真履行相应的义务。
参考文献
[1]李昕,陆居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的研究生党建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3(01):50-53.
[2]毕海平,丁峰,赵卉妍.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现实困境与模式创新——以某综合类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6):67-69+78.
[3]王燕,刘续航.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创新性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04):55-56.
[4]王欢.新媒体环境下研究生党建工作探索[J].学周刊,2018(08):176-177.
[5]兰昆,高黎.新形势下研究生党建工作创新与实现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25):72-73.
[6]徐敏华.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路径探析[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7(07):46-48.
[7]王平,韩菡,程蕾,尹昌美,等.研究生党建工作机制优化与载体创新的实践与探索[J].学理论,2017(02):166-168.
[8]彭淼,彭莹,张胜利.“新常态”下高校研究生的党建工作[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27):44-45.
[9]宋海琼,黄昕玉.从严治党视域中的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创新探析[J].世纪桥,2016(05):31-33.
[10]于瑶,田绿绿.研究生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工作研究[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6,35(01):52-55.
[11]袁永红,高平发.研究生党建工作创新与实践[J].石油教育,2016(03):4-7.
[12]潘广炜,王长华,付建军.研究生党建工作机制创新研究: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2(06):53-57.
[13]黄文秀.当代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3(01):109-111.
[14]钟林鹏.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S3):200-201.
[15]李赫,谢胜男,栾志伟,张晓楼.对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与探索[J].求知导刊,2015(03):6-7.
[16]吴萍,陈思敏.从严治党背景下的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01):5-8.
[17]张兴春.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18]潘星容,谢燕丽.“中国梦”背景下的研究生党建工作新思路[A].Singapore Management and Sports Science Institute,Singapore.Proceedings of 2015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reative Education(ICCE 2015 V11)[C].Singapore Management and Sports Science Institute,Singapore:,2015:4.
[19]高峰.“中国梦”视阈下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创新研究[J].文教资料,2015(23):76-77.
[20]徐萍.创新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对策探析[A].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德育委员会.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德育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德育委员会:,2014:7.
[21]华翔.关于创新新时期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思考[J].前沿,2014(Z5):42-4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