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在充分尊重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把学科内容与思政内容有机结合,形成适合本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英语教学;实践路径
本文引用格式:张华.思政教育体系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41):156-158.
一引言
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大学英语课程,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除了围绕学科的特点外,还应该顺应“大思政”潮流,有目的地纳入思政教育内容,构建与完善新时代我国高校英语学科新特征课程。而现实是,目前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大多局限于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不明显。原因在于:其一,学生“功利性”学习现状的存在使得思政教学工作融入困难。教师追求完成教学任务的“功利性”因素,而忽略对思政教育的引入。其二,大学英语教学的工具性目的较强,人文理念的重要性不突出。将思政内容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当中,其前提条件就是重新定位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目标,有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整个教学目标中。到目前为止,高校中,有关将思政教育体系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都较为薄弱。
二 文献综述
(一)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根本内容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下,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为有效展开中国化成果的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离不开教育和学习”的论述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在各学科的展开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理论支撑。显然,思政教育就是通过将思政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的课程体系之中,确保大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进而在提升个体能力的过程中实现个性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对教育工作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了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自此,“课程思政”这一概念为大家所接受,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我国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现代化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讲话中,对于教育的定位、工作目标以及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根本任务等进行了深入阐述。这些阐述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现实意义
教育部颁布的2017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为《指南》)中对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定位和要求更高。课程新的定位:“大学外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性质的定义:“大学英语课程是高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对人文性的定义:“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是人文主义的核心。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中应融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因此,有必要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该《指南》提出的很多词汇表明了思政教育嵌入英语课堂的紧迫感与必要性,如:“有效传播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新的价值理念。
但是纵观大学英语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建设,契合上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一,课程思政的实践运作的主体仍局限于相关的院系和思政教师。其二,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中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相关理论和技巧存在短板,专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挖掘缺乏敏感性。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历来,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它是固国安邦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国家体制、文化价值取向的不同,又直接影响到国民的意识形态、教育方式等差异。欧美国家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如宗教、哲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法国的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美国的阿尔伯格(Allan Ahlberg)和杜威(John Dewey)都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种体系的构建为欧美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视角。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从“人的培养”角度认为:“教育是灵魂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批判教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从价值论的角度,认为教育是“人性化问题一直是人类的中心问题”。国外自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上的研究历史悠久,有很多有效的成就,但是,针对我国的国情来说,全盘照搬西方的人才培养研究成果的话,显然是荒谬的,实践中,只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方为明智之举。
2.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我国思政课程改革探索的序幕开启于2004年,当时,中央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教育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的“立德树人”目标,掀起了思政教育与专业学科融合研讨的高潮。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书记就教育改革发展再次“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的教育目标提升到新的高度。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全文为“思政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精确查找所有来自于文献库资料,共有论文376篇。年份分布于2004-2019年,与中央出台关于“德育”开展的文件颁布契合。针对国内各级学者对“思政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情况,以下数据(指有关思政论文的发表年度分布、主题分布、学科分布)能反映出国内的研究现状、可研究性以及研究成果应用价值。1)发表年度分布从发表年份分析,2004-2009年共18篇关于“思政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论文,其中2006年零篇。2010年始,各级学者对“思政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关注度有所增加,年度论文共12篇,至此对于以“思政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为主题的研究开始进入学者们的视野。研究峰值出现在2016-2018年,其中2016年55篇;2017年80篇;2018年75篇。以上数据说明,学者们研究的关注度与国家提倡的教育方针相关联。
2)主题分布
图表显示,学者们研究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课程设置、课程体系上,分别占比为6.34%和5.97%;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英语结合的研究占比为11.19%,数据说明开展以“思政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为主题的研究意义很大。但是对于“以德育人”为教学根本任务的教育方针背景下,学者们对“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教育教学改革、学习与教学方式”实证研究方向明显薄弱,六项论文总数39篇,总占比为14.56%。这些数据说明对于将思政教育纳入到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很有必要性的。
3)学科分布
笔者再以学科分布检索“高等教育库”中高校学者们研究的关注度学科发现,学者们对于“高等教育、外国语言文字、职业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极为感兴趣,论文数分别为142、99、64和23篇,论文占比分别为35.95%、25.06%、16.20%和5.82%。学科分布分析还表明,在“互联网+”的教学环境下,学者们对该主题的关注度明显不足,只有1篇论文,占比为0.25%。这些数据说明,高校学者们对于思政课程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主题研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对于大环境下的互联网利用优势的研究极度缺乏,非常值得深入研究。
4)学术论文
作者在研读论文文本中还发现影响大学英语教学的关键点源自于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的功利性,教师与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导向观念模糊,认为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交织不多,缺乏明显的联系,直接导致了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积极推广及延伸深度,因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政治意识形态、人文知识等等缺失。此外,高校使用的大部分教材和教材都是以英文原文为基础的,侧重于文化输入,这种格局势必导致学生对中国文化输出能力的缺失。
三 探索的主要内容
(一) 课程思政体系下的英语教学中思政教育理念的体现问题
就目前而言,首先要考量的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校、英语教师间是否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英语课程教育之间的关系。英语教学是否重视了思政教育,是否充分融入思政教育理念,这些思政元素的渗透能否促进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如何创新教学内容,才能有效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英语教学中
从目前的高校采用的英语教材来看,内容主要侧重点依然是语言交际,思政教育方面的内容极为欠缺。能否从教材的内容编排上挖掘和增加教材的思政教育内容。增加的内容能否激发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怀。
(三)如何利用有效媒体来改革教学手段,从而实现育德与育人双赢
大学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创新教学模式,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需求。英语教师是否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否加强对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研究与实践,并结合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当中促进了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思想政治水平的同步提高?
(四)如何通过高校人文建设来彰显“思政”教育成效
英语学习需要在良好的语言环境内进行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亦是如此。校园的文化建设是德育传播的主战场,宣传力度、方式方法均能于无形之中提高学生的思政政治觉悟。英语教师又该如何提升自身人文素养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四 实践路径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明确提出,明确了我国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全面育人的使命担当。那么如何通过实践,才能够将其内在价值充分彰显?笔者认为只有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才能最大效能地协调好专业教育之“实”与思想政治教育之“虚”的“两张皮”现象。
(一)大学英语教师应树立育德与育才并进的理念
通常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育德功能,而专业教育承担着育才功能,只有将育德与育才统一起来,才能实现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着大学生现在与未来的价值取向,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英语教师可以从使用的教材中,以章节、单元或主题形式,探究思政内容话题,实施与教学中,实现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德育与人文兼备的综合素养
作为“课程思政”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和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使“课程思政”发挥最大化的效果。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只有明确其肩负的德育使命,才可能将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并以渊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来实现传道授业和价值引领双重目标。英语教学可以通过阅读党报、党刊,关注媒体政治观点,提高对思政材料的敏感度,以期达到对思政内容穿插到教学中运用自如。
(三)充分利用英语课程教育的资源,与“思政”形成育人合力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英语教育是一项重要内容,是传播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促进大学生成为专业人才的基础课程。英语教师要想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的话,必须守好课堂的意识形态阵地。这就要求英语教师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意识站位,对外来文化的讲授,需传授有度,结合相关的中华文化精粹,有目的地输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和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的宏伟目标。
五 结语
“课程思政”是一项既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的协调推进,也需要各专业各学科互相配合的系统工程。置于课程思政体系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首先要突出新时代的思政教育理念,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在教学实践当中,充分融入思政教育理念,这样不但能够满足英语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备,还能更新大学英语教学的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并对大学英语教育理论予以创新,可以为学校的“大思政”方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当然,实际教学中对一些现实问题的认知尚需多多践行,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胡洪彬.课程思政:从理论基础到制度构建[J].重庆高教研究,2019,7(01):112-120.
[2]秦书生.张海波.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11):28-29.
[3]郑士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导向[J].北京教育(德育),2018(09):74-78+83.
[4]于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长春中医药大学为例[J].现代交际,2018(16):189-19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