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2014年,浙江、上海地区启动新高考改革。《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中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高考招生制度在新世纪中的改革中逐渐走向灵活与便捷,自主招生在高考招生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传统高考也由大部分地区的文理分科逐渐过渡到现在的3+3高考改革。2017年和2018年,第一批新高考的学生完成了高中学业,新高考对于浙江上海地区的高考和大学录取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针对新高考的这一两年的结果进行若干思考,2018年重庆地区以及2019年四川地区已启动新高考改革,本文也可作为新高考实施地区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浙江;新高考;重庆地区
本文引用格式:兰天晨.关于浙沪新高考改革的思考及对重庆地区改革的建议[J].教育现代化,2019,6(41):38-40.
一 新高考改革概述
(一)新高考的改革内容
2014年,浙江、上海地区启动新高考改革。新高考突出的特点就是由原来的文理分科改成了浙江地区的“7选3模式”和上海地区“6选3模式”,因此,在上海地区的同学拥有20种组合方式,而在浙江地区的同学拥有35种选择方式。同时,某些考试科目拥有两次考试机会,因此,不仅仅是对于学生,新高考对于老师和学校来说,都是一场考验,具体有哪些地方出现了改变,笔者以一个表格的形式展示如下:
(二) 选考制度和赋分制度解读
关于选考制度,指的是高中生在二年级或一年级的时就要选定高考的另外三科选考科目。选考科目采取赋分制度。关于考试的赋分制度主要指的是“由于不同科目的卷面真实得分缺乏可比性,不同科目考试内容和难度也会不同,因此若把不同科目考试卷面得分机械相加,合成总成绩给考生排序,这显然是不够合理的”。因此,赋分则是根据学生学考+选考的总得分在该地区的排名进行赋分,如表2。赋分制度的引入,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科考试的合理性,然而,浙江省作为全国高考改革的“小白鼠”,其改革的初衷是为了给高三减负,事实上有的时候却适得其反。例如学生刚进入高一的时候,一下子就进入高强度的学习状态,在高一还没有结束的时候,所有的传统意义的“副科”便进入学考阶段,教学进度非常赶,压力特别大。加之选课之后,有的重新分班,有的实行走班教学课堂的纪律也难以维持。而在高二结束了之后便将要将选考科目的得分进行赋分,这无疑极大程度地增加了选考科目的教学压力。
(三)大学专业录取与中学学科选择
在新一轮的高考录取中,高校专业(类)所需要学生考试的科目范围最少为0门,最多为3门,具体的意思指如果某专业无设限要求,考生则无论怎样选择选考的科目都可以报考该专业;如果高校指定单独某一科为该专业必须考的科目,则考生的选考科目必须有该科目;如果指定了2-3科目的,则考生可以选择某一科目即可报考该专业。下表为清华大学2017年部分专业的选考要求[1]:
有关统计表明[2],大多数院校的专业所要求的选考科目中,需要最多的是物理,涵盖了81%的专业;其次为化学,涉及64%的大学专业;再其次为技术,涵盖36%的专业;生物、历史、地理、政治分别涉及32%、19%15%、13%的专业。考生选考物理即可报考的专业(类)达到91%,化学达到83.5%,生物达到68.8%,政治达到59.7%,历史达到62.8%,地理达到60.9%,技术达到70.6%。考生选考任何3门,至少可以报考约66%的专业(类)。而其中所涉及的专业组合为历史、地理、政治的,其专业的选择面是相对较低的,而这也是以前的“文科”类专业。
二 浙江新高考中所遇见的问题
(一)走班上课的混乱
笔者在对浙江某位老师的采访过程中了解到,走班上课制度会对教学的秩序有一定的影响。其中Z老师谈到了关于浙江省新课改中化学学科的一些看法:“我认为浙江省的高考改革导致了教学困难和排课秩序混乱,一个学校拥有7门课可以进行选择,加之学校也会对学生的水平进行不同进行分层次,每个班选课一样几乎不可能。笔者了解到,在Z老师所在的学校中,有四个固定的班级组合(物化生、物化地、政史生、政史地),选这四个组合的可以直接在其固定班级中行课,和传统的教学并无多大差异。另外不选这几个组合的,有的则分成两个人很少的班级,这两个班级一共有三个教室,其中两个教室为上语数外的固定教室,另一个教室则是走班的时候所用的教室,叫做流动教室,显然,流动教室的管理,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困难。
(二)考试从凭实力考试变成了斗智斗勇的策略
1.“弃物理”趋势讨论
在以前文理分科的时候,浙江文理科考生比例约为1:3,也就是说以前高考选择理科的考生大约占到70%左右,而在实际统计的数据中显示到[3],2017届新高考选则物理作为选考科目的考生大约只有三成,也就是说相比以前的考生减少了一半左右。而对于学习者而言,有的学生喜欢物理,但因为赋分制度的存在,高考录取计分上对比其他科目,可能付出的时间和努力要多很多,例如同样对于物理和技术最后得分为91,但其投入和产出则不成比例。同时弃物理也对新生高校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笔者在浙江农业大学教务处官网[4]上了解到,有一些学生在高中物理只通过学考的情况下,因为选课里有技术,因此就可以学习工科,而这些学生在高中并没有选考物理学科,因此浙江农业大学还专门为高中没有选过物理的同学开设了物理预科班课程。
2.“田忌赛马”博弈论
时间上的博弈。新高考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学习秩序混乱,从前的高考一次定终身的学法固然不科学,但这里将高考分成了学考和选考,一个学生拥有多次的考试机会,高二和高三的同学可以同时进行考试。例如化学学科中,学考的70分和选考的30分在同一次考试中进行。这其中有高三的同学也有高二的同学,传统的高考中,高三的同学总体在知识储备上以及做题技巧上是比高二的同学更强的,因此得分可能会更高。
选科科目中的博弈。在2017级浙江的高考中,由于赋分制度的出现,传统的第一层次中学的学生选物理学科的比较多,由于赋分是按照得分的比例进行排名,因此对于某些高水平的学生赋分可能较低;而在浙江的一些传统的实力较弱的中学,因为鼓励学生选取技术等存在着赋分得分“价值洼地”的科目,而这些学生就可能在付出相对较少的情况下获得高分。这也是当前浙江新高考选考制度中所存在的“田忌赛马”错位竞争问题。
3.学生压力加大
学生在高一高二中,由于学考与选考的存在,学生将要进行“多次分散考试”。多年以来,在高考改革中“减负”是一个基本的价值导向,然而,在浙沪地区的实际的教学中,因为选考科目要计入最终的高考成绩,因此,教学就从原来的只有高三一年非常的紧张变成了整个高中三年都特别的紧张。浙江省教育厅在2015年下半年的时候对全省进行了调研发现[5],高一高二同时开设科目超过8门是高中学校所普遍存在的。
4.学校与地区的差异
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科目选择意向现状及对策——基于浙江省五所高中的分析的调查分析中》[6],文章作者谈到了省会城市,地级市,县城中学在选考科目中的差异。文中提到,部分县城及以下的中学因为无法全部满足学生的选考选择而只有减少部分配置。这也是学校在实施过程中所遇见的具体压力之一,例如某中学高一年级一共只有150人左右,在20种选择中,肯定有一些科目选择无法顾及所有学生。
三 重庆地区改革实施的建议
(一)重庆地区的套餐制探讨
重庆作为中国的四大直辖市之一,是具有大城市大农村的结合体。重庆市主城区及县下各区县的差异相当大,重庆市的各中学差异也相当大吗,例如重庆主城区重庆市南开中学一个年级就有1000多余人,而在某区县一接近城区的中学一个年级不足200人。套餐制指的是学校按照学生的意愿,将选考科目的套餐制定为如“物化史”“化政史”等套餐,而非全部按照学生的意愿。笔者根据浙江一些学校的经验,如杭二中、宁波镇海中学,提出以下的建议。
在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乡镇学校,甚至可以进行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联合办学,从而最大化地充实学校的选考科目方案。
(二)重庆地区的产业与“技术”课开课探讨
在浙江地区和上海地区的新高考中,浙江地区将技术课加入了选课之中,而上海并没有加入技术课。2018年5月,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将中国重庆国际汽车工业展与中国(重庆)国际云计算博览会合并,并更为智博会;决定智博会从2018年起,每年在重庆市举办一届。2018年8月23日至25日,首届智博会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行;以“智能化: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为主题,定位于“国际化品牌、国家级标准、专业性盛会”[7]。重庆市杨家坪中学、重庆字水中学在开学典礼展示了智能机器人在校园中的应用;而对于高校来说,重庆文理学院、重庆科技学院等纷纷开设了诸如机器人工程、大数据计算、智能制造、物联网等专业;而从产业上来说,重庆市永川区、重庆市荣昌区均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着力发展与“技术”这门课有关的诸如机器人产业等。而重庆地区的高校的学生生源超过一半均为大重庆地区的学生,高校中的这些专业与“技术”这门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中学——高校——地方产业的角度来看,重庆地区有开展“技术”这门课程的潜力和现实条件。因此笔者建议,在的各个学科大类,诸如:理学、工学、农学等包含有哪些专业,这些专业又需要哪些高考学科作支撑;其次需要了解具体的社会职业分类,并让学生通过一些性格测试以及自主模拟规划职业测试,让学生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从而更好地了解高校专业设置和专业发展前景,做出对自己高考生涯和职业生涯更有利的选择。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主办会.2017年全国本科专业选考科目范围
〔EB/OL〕.http://www.shmec.gov.cn/web/jyzt/xkkm2017/detail.html?article_id=79280&area_id=3288.
[2]教育部网站.浙江2017年高校选考科目公布[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147/201503/184332.html.
[3]教育部网站.浙江2017年高校选考科目公布[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147/201503/184332.html.
[4]浙江农业大学教务处[EB/OL].http://jwc.zafu.edu.cn/info/1054/3861.htm
[5]浙江省教育厅网站.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巡查报告〔.EB/OL〕.http://www.zjedu.gov.cn/news/144835682175765411.html.
[6]杜芳芳,金哲.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科目选择意向现状及对策——基于浙江省五所高中的调查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08):15-18.
[7]https://baike.baidu.com/item/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
/889365?fromtitle=智博会&fromid=22689736&fr=aladdin
[8]文东茅,刘玉波.高考改革何以“牵一发而动全身”[J].中国高等教育,2014(24):19-2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381.html